最近,开车路过第一山,总会想起,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的一句话:“过而不登,就像欠下悠久历史一笔债似的!”

  其实,从小生长在盱眙县城,第一山我已登过几次。

  第一次,还是在四十多年前,读小学四年级时,我在一个不错的班级,班上同学的父母,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医生,还有两位同学的父母在革委会里工作。

  记忆中,那是一个仲夏的傍晚。放学后,我受同学莉莉的邀请以及其他两位女生一同前去。

  第一山脚下的革委会大院,两排高大的法国梧桐,浓密的枝叶掩映着一排排青砖黛瓦的办公室。被太阳炙烤了一天的盱眙小城,竟然还有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那就是这里,第一山脚下的革委会大院。

  顺着一块块青砖铺就的台阶一路向上,在我们追逐嬉闹、说说笑笑中,不知不觉地到了同学莉莉家。

  在穷困家庭中长大的我,对她家的一切都倍感新奇,让我这个穷孩子印象最深刻、最清晰的就是她家那个盛着香甜饼干的漂亮饼干盒,还有就是站在她家窗前便可以饱览山下波光粼粼的淮河以及堤岸上绿柳间低矮的民房。

  眼前的情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流传在百姓口中的打油诗:“远看盱眙县,近看破猪圈,两头编织席,中间编蒲扇。”总之,站在第一山上,就可以把这盱眙城镇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真有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想,莉莉家的房子,应该是当年最高、最美的、也是最上档次的“观景房”吧?

  长大后常常提及此事,我才知道,原来莉莉家的房子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第一山上。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革委会搬走了。第一山下什么时候建起桂五礼堂,后来又什么时候拆的我也记不清了。

  那些年,人们都在为生活奔波劳碌,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什么风景、什么山水啊!

  工作以后,日子一天比一天的好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每逢节假日,便会和家人、同学、朋友一起到第一山游玩,但由于人多,每次都说说笑笑,最后在“第一山”碑刻前拍照留念,也就算到此一游了。

  近些年,盱眙县委、县政府,多次提出“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战略,第一山就在小城一次次的改造中,显出了它的风姿绰约和不凡的魅力。

  曾经,还只是无数文人墨客的诗作典故里的好山好水,现在,已不是养在深闺人不知了。

  随着我县数届龙虾节的成功举办,盱眙早已名扬四海。每到节假日,来盱眙观光旅游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倚山傍水的盱眙,那“第一山”当然是必到之处。

  旅游业的兴起,拉动了盱眙经济。难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

  常常拜读盱眙作家马培荣老师所著的关于盱眙第一山的文章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还有那日,在《阅读》一书中,偶遇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的《晒月亮》,文中提到常熟一座山叫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兴福寺,她说兴福寺的诗是唐人常建的,兴福寺的诗是好诗,字还是好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是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疯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的出奇。这样兴福寺就不是等闲的寺庙了。这样看来,那我们盱眙的“第一山”也就不是等闲的山了!

  带着那些诱人的文字和传奇的故事,怀揣着许多的不解和好奇。今天,我一人独自驾车来到了第一山脚下,想再登第一山。

  周日的傍晚,远处的游客都已散去,站在第一山牌楼前的广场上,透过写着“淮山胜境”四个金色大字的高大牌楼,我仰望着苍翠挺拔的第一山,这时我更有了想登它的欲望。

  走过状元桥,顺着台阶朝上走,映入眼帘的是大书法家米芾题写的“第一山”三个大字的匾额。跨进门槛,眼前我已看到了一座高大的雕梁画栋的大成殿。绕过大殿,踏着青砖铺设的台阶向上,我来到了别致典雅的院落里,眼前的小桥、流水、荷花,左手边古色古香的诗词长廊,这里的一切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驻足欣赏,我看到了儿时吃饭时,父亲常说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诗《悯农》的作者李绅也到过盱眙,并留下了诗作《晚泊盱眙》“山凝翠黛孤峰迥,浪起银花五尺高……”

  原来唐人温庭筠也来过盱眙并留下了诗文《旅次盱眙县》;还有号称“神童”《咏鹅》的作者骆宾王也曾来过盱眙,也留下诗歌《早发淮口望盱眙》;苏辙《名人咏盱眙—淮山》;宋人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原来距离我们很遥远,让我们仰望的这些唐宋大诗人,一下子变得如此亲近和亲切,读着他们的一首首佳作,欣赏着现代书法名家的一篇篇作品,真是让我开阔眼界,涨长了知识。也觉得身为盱眙人感到了骄傲和自豪。

  朝上走,便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我知道上面就是玻璃泉了,它就这样生生不息地流淌了近千年。听着这水声,让我想起了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江西派庐山琴师崔闲与翰林学士叶梦得这对忘年交相约第一山的故事,由崔闲依琴谱弹奏,由叶梦得为琴谱作词,成为古代琴史的一段佳话。故诗云:“一拨丝弦音淙淙,玻璃映月似碧空。忘情弹奏三千曲,天籁飘然落九重”。

  一个人伫立在玻璃泉旁,听着淙淙流淌的水声,仿佛穿越到了九百年前的宋代,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崔闲抚琴的画面以及将第一山的自然风光融入委婉动听的绕梁琴韵。

  伴着这悦耳的水声,我转头向左,眼前出现的是“圣谕戒石碑”,上面刻勒的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历朝历代,百姓对于贪官酷吏恨之入骨,好的皇帝也都希望各地官员时刻警省,不可贪腐、力戒酷政。而上述碑文,正是为了警省官员的铮铮之语。它告戒人们,当官一定要做一个爱戴百姓的好官。

  转过身向上十来级台阶,便到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左边有一棵伞状的枝繁叶茂的桂花树,再向里是一面“思廉墙”,整面墙上工工整整地镌刻一行行文字。傍晚的夕阳正好照在这思廉墙上,让这面墙上字字闪着金光。

  “思廉墙”上共有盱眙历任清廉的知县十二位。排在第一的是郭起元,乾隆八年他在盱眙任知县,五年间,他政绩卓著,他重视教育,他捐百金创建敬一书院。多年来,书院弦诵之声不绝,为数百年来淮山盛世。这面墙上记载着盱眙历史上历代知县思廉善政为官之道。他们成了现代当官者的楷模,也是当今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向右是杏花园,白墙黛瓦,这个季节如云的杏花早已不见,满眼尽是夏的翠绿。

  穿过杏花园,一个人走在这曲径通幽山路小道,路是熟的,景是美的。朝上,再朝上,还好,前方不远处我已看到了高大的“第一山碑刻”,在青山绿树映衬下白色的“第一山”三个大字格外的大气磅礴,耀眼醒目。

  据史料记载: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书画家米芾赴任涟水知军,由国都汴京(今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奇秀的南山,诗兴勃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大书“第一山”三个大字。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

  从小生长在南山脚下的我,一直疑惑,南山与第一山是同一座山,相距不远,为何既称南山,又称其第一山呢?原来还是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所赐啊!

  我习惯的拿出手机连续拍了几张。这不可多得的美景。左上方的亭子,难道就是诗人杨万里的那首《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中,第一山头第一亭吗?哦!不是,听说那座亭子已经在战火中会掉了。

  夕阳西下,一个人站在绿树环抱的第一山上眺望,不由得让我想起张其萍演唱的那首歌《淮河美》“……

  人都说走千走万

  美不过淮河两岸

  青的有第一山

  绿的有第一泉

  泗洲城是水下的美景

  明祖陵是历史的遗产

  铁山寺啊生态的公园

  都梁十景风骚了千年……”的确,这就是对我的家乡盱眙最美,也是最真实的写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