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上海古镇朱家角,感觉它与很多江南水乡小镇相似,长长的河道两岸,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正为是否继续游览而迟疑,抬头却见一扇安静敞开的门楣,上悬匾额“和兴园”。探眼望去,庭院幽深,人影稀少,与园外的喧嚣恍若隔世。这却正合了我的心    意,抬脚便进了园子。21beb2ece7274ea58501015684dc4b7e.jpg

然而,脚落之处的门厅,让我不由一丝惊讶。出自清亲王府的金丝楠木双面雕隔罩,从轩敞屋梁悬垂而下,苍松、老梅、仙鹤、百鸟等图案,细致入微,奕奕如生。这种华美与门楣的质朴形成了鲜明反差。

“好东西多着呢。”收了我20元门票钱的老头,手往里一指,神秘笑道。


       园中处处皆古物

     “一步一景”,是人们对精妙园林的赞誉。但在“和心园”里,这个词换成“一步一古”,似乎更为恰当。

园子占地约4亩,分为5个院落。院门或为徽州砖雕,或为精磨老石,铺地也尽为古条石或古城砖。鱼池边的狮柱石围栏杆,为明代安徽物件。菜园小径为清代石桥。

      紧邻叠石瀑布处,立有一块《霖泉记》碑石,系文人徐开云于乾隆四十八年撰并书,原址在太湖西山,后辗转归于此园,与“霖泉”古井相伴相守。

园内草地上,清代石牛、明代石羊或卧或立,憨态可掬。一只元代青石狮,从不同角度看去,面部可呈喜、笑、怒、愁等不同神态。端坐廊檐下的佛像,因在唐代会昌灭佛中失去头颅,现出一种令人心痛的美。                                                                      

1627652946833181.jpg       园林易得,古木难求。但在和心园,百年紫藤花朵如云,老桩盆景枝叶苍虬,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园林之眼,和心园的楹联、牌匾也古意盎然。其中,一枚“秋月啸松风”的匾额,出自清初“新安四家”之一的查士标之手;一幅木质挂屏书刻,其诗“春景桃花隔岸红,夏天荷花满池中。秋飞丹桂香千里,冬雪寒梅伴老松”, 出自宋代云门和尚《颂》,书者何锡宪虽名声不显,但从木色之斑驳,可推测其年代也颇为久远。

        万里移迁“和心亭”

        如此众多而精美的古物汇聚一园,非寻常财力和精力所能为。是谁,舍得如此投入?他的初心又是什么?正在园里休假的主人,解答了我的疑惑。

1627653502162315.jpg       他叫赵国良,是一位成功商人。但他没有把挣来的钱花在炒楼上,而是追寻内心所爱,广搜古物,潜心造园。“和心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株花木,都由他亲自设计布局、采办购买,乃至指挥建造栽种。可以说,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他的心血结晶。赵国良(左)介绍造园心得

        但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园子中央那座造型奇特的“和心亭”。此亭由左右两座六角亭连接而成,上下又双层叠加。亭内穹顶彩绘精致,亭角龙头昂首飞须,亭檐垂柱镂花刻兽,其巧思细工堪称少见精品。

       赵先生介绍,此亭原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四川长江源头地区。史书记载,当地百姓为纪念在此任职的一位清廉县令,自愿集资建造此亭。为表达官民和睦相亲,心心相印,取名“和心亭”。十九世纪末,长江三峡水库修建前夕,赵先生聘请七名工人,花费一年时间,将此亭拆解、搬迁、复建至朱家角。

       为保持古亭的原来风貌,赵国良没有给油漆剥落的亭子刷漆上新,而是任由它袒露木胎本色。“旧,才是古物大美。”他说。

     亭子落成后,出于对“和心”美好寓意之喜爱,赵国良又将园子取名为和心园。

     “小长芦馆石刻”有了家

       赵国良的另一件得意之作,是他在园子里辟建的“石刻博物馆”。面积约数十平方米的展馆,被雪亮的玻璃柜占得满满当当。柜子里,五十块《小长芦馆集帖》原石和拓片静默伫立。“它们见证了一段近代史。”赵国良叙述道。

1627653786995109.jpg      小长芦馆,是清末著名实业家严信厚的上海寓所。严信厚,浙江慈溪人,1837年出生。青年时代曾在宁波恒兴钱铺当学徒,后在杭州信源银楼任文书,其间受到店主雪岩所赏识,推荐给清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幕僚。此后,严从盐业起家,继而在天津、上海、宁波等地经营金融、金店、绸缎庄、织布局,并投资铁路、土地等,积累了大量财富,人称“宁波帮开山鼻祖”。

       严信厚不仅善于经商,还擅长书画,尤工画芦雁,并家藏历代名人墨宝。他将上海居所定名为“小长芦馆”,以纪念其发家于南京长芦以及漕运长芦帮。他延请金石名家吴昌硕、叶为铭、吴隐,历时4年,将所藏明清名人墨迹合集12卷《小长芦馆集帖》摹勒刻石,镶于廊墙上。刻完此帖后,1904年,叶为铭、吴隐等四人创立西泠印社。1913年,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1906年,严在天津病逝。

《小长芦馆集帖》及刻石(网络图片)

      1939年秋,在上海从事报业及文化工作的胡先生获悉,日本商人欲从小长芦馆搞走这批弥足珍贵的刻石。为了不让宝物流失海外,胡筹借银元700元,向屋主买下了这些原石。但拆运到五十块时,风声吃紧,只得作罢。

1627653848115678 (1).jpg       历经近百年风雨,赵国良有缘得到胡先生后人的割爱相让。由于年代久远和泥沙浆涂盖,石上许多刻迹已经淡退,赵国良遍寻江、浙、沪、京、津等各大图书馆,终于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寻得拓印原本。他将拓片和原石对照展示,供访者欣赏研究。

       珍惜古物,给它一个安定的家。和心园,因古物而经典,因古物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