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剑将军 戎马一生  

1946年夏末的一天,一辆黑色轿车驶出南京梅园新村,经国府路(今长江路)疾驶而去。车内周恩来副主席一边盯住后边紧紧跟踪的吉普车,一边对司机说:“把特务甩掉。”轿车像旋风一般钻进一条小路,驶进冯玉祥将军公馆附近的一座公园。

此时已近傍晚,公园外的马路上行人稀少,显得有一些冷清。一个中年男子在独自徘徊。他着一身军便服,虽没带领章帽徽,但那稳实坚定的步履却透出一股军人的雄风。 

他就是后来拍的电影《佩剑将军》主角的原型之一张克侠。时任国民党徐州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当“吱”的一声轿车停在跟前时,张克侠透过车窗玻璃欣喜地看到周副主席那熟悉的面孔。于是,他纵身跳进汽车,情不自禁的叫了声:“周副主席!”周副主席紧紧握住他的双手,轻轻地说:“克侠同志,辛苦了!”

啊,同志!这称呼是那样亲切,长期战斗在敌军心脏的张克侠此时激动地热泪盈眶。周副主席理解这颗赤诚的心,那是孩子见到久别母亲时才有的感情。周副主席关切地说:“不容易啊,一九二九年入党,十几年来一直战斗在敌人内部,这是特殊的岗位,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周副主席停顿片刻,岔开话题说:“车上时间不能太久,请你抓紧时间谈谈徐州方面的情况吧。” 张克侠的汇报主要集中在军事情况,简明扼要。周恩来认真听着,不时闪动兴奋的目光。最后张克侠说:“根据以上情况,起义是有条件的。”周恩来亲切而郑重地说:“起义是很有意义的一件工作,搞成了可以瓦解敌军士气,有利于我军作战。但要把握有利时机,在关键时刻举行起义。工作一定要细致谨慎,要向国民党高级将领讲明我党的政策,争取多拉些部队……”

分别的时间到了,张克侠依依不舍的与周副主席握别。“佩剑将军”是指解放战争关键时刻,蒋介石面对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战争格局,为了拉拢国民党军队上层指挥人员,特制了一批镌刻有“中正剑”的小型佩剑赠与战功卓著的将军。张克侠是受赠者之一,故称“佩剑将军”。

张克侠是河北省献县人,1900年10月7.日出生,少年时就读于北京汇文小学、中学。1915年,他为抗议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愤而投笔从戎,考入北京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23年,张克侠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冯玉祥将军部队。为了参加国民革命。1924年1月,他到广州投奔孙中山,任陆军讲武学校教育副官及队长。1925年参加北伐,担任北伐军第一营营长。不久,返回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任学兵团团副。

为了追求光明,探索真理,1927年春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苏联回国后重返西北军,任张自忠师的参谋长。   

1933年5月,冯玉祥将军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张克侠任同盟军的高级参谋、干部学校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前,张克侠任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参谋长,参加了卢沟桥抗战。此后,张克侠先后担任冯玉祥将军的第六战区司令部高级参谋、副参谋长等职,1938年又随冯玉祥将军前往武汉。

张克侠和冯玉祥是连襟关系。1939年,张克侠任国民党五十九军参谋长,后任三十三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等职,转战山东、河南、湖北一带抗日。他所到之处,对当地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日军队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对坚持团结、抗战、进步起了极大作用。 

在此期间,他还创办了自忠中学,进行抗日和进步思想的宣传教育,培养了许多革命、进步的人才。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克侠被任命为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他按照周恩来指示在国民党军队上层人物中积极开展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活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阴谋。1948年11月8日,张克侠与何基沣一起,率五十九军两个师、七十七军一个半师共二万三千余官兵,在贾旺、台儿庄防地举行起义。 

这次起义,使淮海地区东线的国民党军防线出现了一个大缺口,使我华东野战军主力乘虚而入,直捣徐州,切断黄伯韬部的退路,进而将国民党军第7兵团歼灭,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进程。他们的举动,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嘉勉。朱德总司令还高度评价起义,认为“对战局影响很大,使敌人原来的部署大为混乱”。

张克侠率部起义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先后担任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军军长,并兼任上海淞沪警备区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新中国成立后,张克侠主动请求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曾担任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林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并兼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党组书记等职。我党隐蔽战线的优秀党员张克侠在文革中惨遭迫害,长期卧病,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献出了全部精力,于1984年7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战火中创办自忠中学  

自忠中学创建于抗日战争中的1943年春天,在解放战争中的1948年随部队起义而被解散,办学时间六年,搬了五次家,是一所高、初中各三年的正规全日制中学,培养了600余名学生。 

为了纪念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战役中壮烈殉国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最高军阶的抗日民族英雄、该集团军的先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学校定名为“自忠中学”。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三十三集团军的作战地区一直在鄂西北的襄阳到荆门、当阳一线,驻地相对稳定。为了解决军中子女上学困难,起初办了所小学。为时不久,较大的子女仍不能就学。三十三集团军决定由张克侠负责办一所中学。张克侠便委托杨绳武先生筹备建校。杨绳武时任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负责人,在三十三集团军做随军服务工作,他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 

张克侠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在提高学生文化科学基础之上,还要通过各种活动宣传扩大我党的影响,潜移默化进行革命启蒙教育,树立一个好的校风,逐步消除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和旧中国的不良影响,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学校设有“自忠堂”、“壮志亭”,把冯玉祥将军所倡导的,希望全国军民法的张自忠将军的十四条特长(即:1.英勇果断;2.肯牺牲自己;3.韧性地战斗,不知道什么叫做休息;4.吃苦耐劳与士卒共甘苦;5.重视军民关系;6.虚心接受部署的意见;7.重视干部培养并延揽人才;8.明是非,不将就;9.知耻辱;10.以身作则;11.不爱钱;12.好学习;13.不说难;14.体贴部下)定名为《自忠精神》,书写悬挂在《自忠堂》里对广大师生进行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励师生们积极进取,成为“为人类谋平等幸福”,为新社会服务的有用人才。    

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将军任校董事会董事长兼校长,实际工作由张克侠负责。张克侠将军关心师生的进步,勉励师生要为人类谋平等幸福。他对学校开展的进步教学活动,多方给予支持和掩护,师生们对他很尊敬。何基沣和孟绍濂两位将军对学校也很关心和支持。李宝善将军是干训班教育长,学校的供给由何基沣将军部调拨到干训班,直接由干训班负责,发给学校。李将军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正是在上述几位学校董事的关心和支持下,才使学校得以在复杂艰难的情况中建立、生存和发展。 

三十三集团军当时驻防襄樊地区,邓州市张坡是三十三集团军干训班所在地。自忠中学就建立在张坡废旧的地主庄园里。平房就是学生的宿舍和教室。麦场就是操场和食堂,建校初期老师和工作人员的薪金和办公经费由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供给。以后学校的经费由集团军决定从59军和77军筹划供应。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纪律是严格的,生活是艰苦的。 

学生一律穿部队发给的粗布军装。女生剪短发,男生剃光头,不论男女生都穿草鞋,天凉再统一换布鞋。不论春夏秋冬(雨雪天除外)都是在操场蹲着吃饭,八个人围一圈,中间一盆菜,有稀饭,每人每顿一个长馍馍。饭前都要唱歌,等值日生摆好了饭菜,一声令下,大家一起蹲下,一起开饭。

为了改善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先期到校的学生在杨校长带领下,一起动手盖房子,砌土炕,粉刷墙壁,修路,打扫卫生,建设美化校园,迎接各地同学来校学习。 

那时的学习是很紧张的,但大家学习都很自觉,考试没有老师监场也没有人作弊,大家视作弊为耻辱。学校进行爱国、民主、进步教育,在国民党统治区不以国家规定的教材为主,而由教师另行编选教材,寓德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向学生进行进步思想的启蒙教育。公民课老师讲争取民主和坚持抗战;历史课老师讲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国文老师则讲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的作品,还介绍解放区的文艺作品。 

学校图书馆里有许多进步书籍,《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等书,可以自由借读。学校还特别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此还自办了小工厂,下设铁工组、木工组、石印组、机电组、缝纫组等。劳作课时,杨校长带着学生在校园里空地上种菜,他以身作则,亲自动手掏粪、浇水。在农忙季节,他还组织师生帮助附近农民割麦子,消灭蝗虫。田头休息时,领着师生唱歌,讲笑话,猜谜语。欢乐驱走了疲劳,大家干得更有劲儿了。自忠中学的教学、思想和生活都给了学生很好的锻炼。    

在严肃的教学同时,学校的文体活动开展得也很活跃。在同乐晚会上还演出过秧歌剧《兄妹开荒》《朱大嫂送鸡蛋》《送郎上前线》等节目。学校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增强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自忠中学还是一个团结、进步、互敬互爱的温暖大家庭。自忠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三十三集团军的官佐子弟,有的父亲是将军,有的父亲是师长、团长,还有一部分当地的民众子弟,也有工人家庭出身的穷孩子。学校为了培养好的校风,把自忠中学办成一所不分穷富、贵贱的平等友好的集体,对待所有在校学生,不论你的家长是干什么的,都一视同仁。学习和品德上都严格要求,犯了错误登改错日志。做了好事就登进步日志。生活上同样都是无微不至地关怀。 

学校对学生不但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家长也是一样。学校规定,凡来校的学生家长,不论官大官小,遇到集体活动场合,值日生都要喊口令,大家起立、立正,由值日生向家长敬礼,就像迎接部队首长下连队一样。有一次全校师生正蹲在操场吃饭,一个父亲来校看望孩子。他不是军官,而是一名普通修械技工,杨校长远远看见,就快步迎上去,热情和这位父亲握手。值日生赶快喊口令“大家起立”,并奔跑过去向这位父亲敬礼。这时全体师生的心里是热乎乎的。   

平时学校规定,不许吃零食,不许吸烟。但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有一次过年,开完同乐晚会,第二天早上醒来,每人枕头边放一个报纸糊的纸袋,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糖果花生等,学生们手捧着这袋食品都感觉特别温暖。学校的伙食由学生会经济委员会管理。杨校长为了学生的健康,经常深入伙房,检查卫生和伙食,他看到有些学生体质虚弱,就让伙房买来猪肝和胡萝卜煮汤给他们喝。 

一年初夏,一个学生打摆子(疟疾),发起冷来,盖多少被子都不行。冷过后发高烧、出汗,这时候他特别想喝水。同学们都上课去了,他一个人躺在宿舍里,很自然就想起了妈妈,真想哭。学生刚要翻身,亲切的声音传到耳边,“醒啦!出汗啦!快喝水吧!”一杯温开水送到了面前。学生抬头一看,是班主任陈英实老师,她身后站着杨校长。杨校长说“陈先生一直在这陪着你呢!”学生接过水,一口气喝了大半碗,眼泪像泉水似得流了出来。杨校长处处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心血都灌注在学校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身上。全校师生都团结在他的周围,大家过着既活泼又严肃的校园生活。 

1627346129807061.jpg


师资优秀 立足培育英才  

张克侠将军在繁忙的军务中经常去自忠中学视察,并作时事报告。分析抗战形势,鼓励师生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坚持抗日、民主、进步。他在一次讲话中说,自忠中学的师生要树立“为人类谋平等的幸福”思想(当是还不适宜公开讲“解放全人类”),师生们即把“为人类谋平等的幸福”视为校训,谱成校歌。 

1943年夏天,张克侠在视察自忠中学后对全校师生发表令人难忘的讲话:“人生在世以勤劳勇敢的精神最为可贵。学校白手起家开始就建设的如此之好,西北军的革命传统独放异彩,我很高兴。但是我们必须废除礼义廉耻的校训。为纪念为民族而战死沙场的张自忠将军,我提议以忠勇牺牲,‘为人类谋平等幸福’作为我们的校训。当前国家被侵略,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在抗日烽火中战死沙场,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要看到现今世界上仍存在民族压迫现象,而劳苦大众受压迫最深。我们应当学成后去抗日救国,收复失地,这是青年人的光明大道。那种光宗耀祖的想法是自私自利的小人行为,希望你们立大志,把为人类谋平等幸福作为学习的目标……”

这次讲话张克侠不仅为自忠中学制定了校训,而且为学校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1944年春末夏初,日军进犯豫西南,学校随干训班迁往淅川县李官桥镇,李官桥地处丹江南岸,学校住在丹江北岸的下寺。师生和该寺僧众关系相处得很好,师生们尊重教规,尊重僧侣,颇受该寺住持好评。寺方还专门设素宴招待师生。当时正赶上麦收季节,蝗虫灾害严重危害夏粮收获,大片庄稼一会儿就被吃光。杨校长、祁鹿鸣、苏灈溪老师带领全体师生到地里帮助农民抢收麦子,扑灭蝗虫。虽然他们在李官桥只呆了短短几个月,但通过助农活动,却与当地老乡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也深深体会到他们深受水旱蝗汤(恩伯)危害之苦。

1945年春,日军再次进犯豫西南,很快侵占了南阳一带。自忠中学随干训班迁往湖北竹山县。师生们在邓县西操场村,辛勤建立起来的校址,将要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想及如此师生们无不悲愤交集。这时,祁鹿鸣老师对大家讲:“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许敌人践踏,我们一定要回来!”3月25日,师生刚转移到李官桥,还没站稳脚,敌机便跟随空袭而至。杨校长带领女同学跑步向山里进发,所有的行李在丹江边也顾不上拿。祁鹿鸣老师带领男同学随后行动。长途跋涉,对这些没有经过行军锻炼的十几岁的学生们,是非常艰苦的。到第三天傍晚,后面的老师和同学们才赶上来,汇合到一起。 

杨校长、祁老师、苏老师带领学生渡丹江,过襄河,进入鄂西北山区,向界山方向转移。师生们背着自己简单的行装和课本,行进在武当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道路非常艰险。为了减轻旅途的疲劳,杨校长在行进中教学生唱歌,当时《襄河曲》是他们的代校歌,“襄河宽,襄河长,滚滚波浪雄又壮……”悲壮的歌声把师生们带到当年张自忠将军浴血奋战在襄河东岸壮烈牺牲的场面中去。 

张自忠将军的壮烈之气,鼓舞他们前进。有时候吃不上东西,一天才能吃上一个馒头,师生们在饥饿中爬山,小同学们饿得走不动了,祁先生站在路边,把刚买来的一口袋馍馍分给大家,还鼓励大家唱“开路先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歌声和口号声的鼓动下,大家不顾疲劳和饥饿,奋勇爬山。当夜幕降临时,他们借着月光,继续前进,杨校长和几位老师在前边带路,祁老师断后,小同学拉着大同学的衣服,男同学照顾女同学,大家又困又累,在山间小路上迷迷糊糊地前进。 

好容易到达山顶,稍做休息时由大同学持枪警卫,小同学刚一坐下就睡着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虽有月光,山高且陡,往下一看黑洞洞不见底,要是一脚踏空,后果不堪设想。过了不久,忽然听到鸡叫声,大家来了精神,天蒙蒙亮时,终于看到了村庄的影子。上三十里下三十里的“界山”终于被他们征服了。 

天气渐渐热了,祁老师带头把棉衣中的棉絮掏出来,全体师生都照办,大家一边走,一边掏,沿路都是碎棉花。身上的虱子咬得难受,虽然这样,无人叫苦,历尽千难万险,翻越过十八盘山,到竹山县后,干训班给师生换了夏装。学校又顺堵河而上,到了田家坝镇的两河口村。经过简短的休整很快复课了。 

东西都丢光了,给学习带来许多不便,学生就用竹子削尖了做笔尖,捆在筷子上就是沾水笔;到河边捡块石头做砚台;山里唯一能买到的草纸,用线订起来就是作业本。天气炎热没法洗澡。借着月光,老师带着下河洗澡,女生到上游,男生在下游。虽然艰苦,学习还是紧张的,师生们要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都很刻苦、努力。大家信心十足,认定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日本侵略者一定会被赶出境去。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师生们又回到了学校诞生地——河南邓县西操场村。 

从建校开始,张克侠深知办好学校关键在于老师,因此他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政治质量。他的原则是:“一定要政治上表现进步,没有国民党色彩的。”他还对部分教职员进行直接和间接的了解和考察。抗战胜利后,学校派人去重庆聘请教员,通过干训班教官牛斗(1938年入党)的介绍,重庆地下党派杨一凡(1940年入党),肖远淑(1945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和刘美云(进步青年)三人到自忠中学去当教员。以后杨、刘成为学校的骨干,肖在学校代课。

1946年33集团军改为第三绥靖区前往徐州。1946年春祁鹿鸣被迫离开学校,杨一凡感到学校力量不够,写信到重庆让赵庆辉来学校(1948年8月入党)。由于自忠中学从建校以来创建的进步政治环境,南京市委决定把自忠中学做为一个“据点“由赵庆辉负责。1947年前后通过南京地下党组织介绍到学校去的教师有汪翔、杨亮成、汪品素、张华棠等十几位,其中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的进步学生,自忠中学从此集中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为办成一所进步学校提供了重要保证。 

1947年以后,学生中建立了以徐少英、程广顺为正副书记的共产党支部。他们和进步师生一道在抵制反动势力的破坏和干扰,保持学校的纯洁性方面做了一定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希望休养生息,对未来充满希望。可是由于国民党要独吞抗日胜利果实,竟然挑起内战。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牵动着自忠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心。被毛主席誉为第二战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熊熊烈火也在自忠中学燃起,师生们用歌声、用墙报做武器,歌颂光明,揭露黑暗。曾有一首歌唱道:“接受大员天天胖,受苦的人们饿呀饿断肠……”对国民党的腐败做了深刻的揭露。 

为了保卫学校开展各种进步活动,当时部队为学校配备了一个警卫班,校门口有持枪警卫昼夜站岗。当时张张墙报铺天盖地地贴满校园,师生办的刊物琳琅满目,大有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张克侠、何基沣两将军在徐州贾汪率部起义。学校在国统区不能再生存了,于1948年12月被迫解散。当时几位老师分批组织进步学生投奔解放区。

汪翔、杨亮成二位青年教师受党的委派担当联络任务。多次通过敌人封锁线,接应五批师生前往解放区。在1949年1月10日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并于次日从容就义。两位烈士是自忠中学的骄傲,大家永远怀念他们。附近的师生每年都要去上海烈士陵园为之扫墓。   

1627346396590697.jpg

思念无限  自忠精神长存 

自忠中学办学将近六年。这六年是中国处于大变动的时候,是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蒋家王朝走向崩溃,光明即将来临的时候,自忠中学的师生们团结战斗,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情同手足。解放后,自忠中学的师生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有不少校友在解放战争、剿匪斗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 

1988年5月5日,自忠中学建校四十五周年之际,在北京召开了首次纪念活动,祁鹿鸣老师和赵庆辉老师在会上介绍了中共地下党在学校的活动。通过介绍大家得知训导主任祁鹿鸣、总务主任刘寿之、郝树荣老师都是抗战初期的中共党员,胜利后来校的几位老师,杨子范(杨一凡)、赵庆辉、王品素、张华堂、任建树、夏慕禹等也都是中共党员。这些老师是自忠中学能办成一所革命的学校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3年9月18日“九一八”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北京召开海峡两岸自忠中学校友联谊会。大家高唱祁鹿鸣作词,杨绳武校长作曲的自忠中学校歌:“忠勇牺牲,坦白又诚恳,是非要明了,学习要认真,任性地战斗,不知休息也不怕艰辛,为人类谋平等幸福,我们永远向前进。”嘹亮的歌声好像一下子使他们变得年轻。又回到那难忘的学生时代。他们尽情地说、尽情地笑、尽情地唱,一次再一次地唱响当时在学校唱的歌《唱出一个春天来》。 

自忠中学是一所特殊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学,是我党创办在国民党集团军中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摇篮。办学期间几乎年年有师生奔赴解放区参加革命。自忠中学面对民族危亡和反动暴政,600余名师生经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维护真理,育人育德,造就出大批革命人才,在建国前后的半个世纪中他们全部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鞠躬尽瘁、功绩卓著。 

从1988年开始自忠中学校友每五年聚会一次,每次都由全国政协发出邀请。师生们对母校思念无限,自忠精神长存,自忠中学在我党教育史上永放光辉!

(本文资料由我的高中班主任、抗战纪念章获得者、95岁的萧远淑老师提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