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年前知道和慢慢了解民国大儒张苹,是一种断片式的渐进认知。最早看到“张苹”二字,以为是女流先贤,古代不是有才气又有官位的谓之“婕妤”吗?   后来在博友交流时认识了同城的才女王小木。青年诗人、培训讲师王小木乃是河北诗词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曾出版英诗汉译著作《含英咀华》,前几年新作《王小木古诗词100首》又出版。该书分诗篇、词篇、译篇,由梁剑章、赵富山、张雷三人同为小木一书作序,以往并不多见。   

       梁剑章老弟是河北省散文诗词界领军秘书长,张雷是河北省青年诗人翘楚。王小木赠我们该书,足见王小木的诗才是如何引人注目。   

       接触多了,才知王小木非等闲之辈,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学养深厚。

他的外公正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学子、民国大儒张苹。她的母亲是女书法家张廴姳。从小在外祖父和其母熏陶下,小木钻研中华传统文化,尤擅古典诗词歌赋,已累计创作诗词逾千首,被誉为“河北李清照”。   

       其英译汉诗词作品在河北文坛独树一帜,又被学界誉为“中国的勃朗宁夫人”。小木正值创作盛年,我看好她,她约我写序,我即便是为了向她学习古典诗词,也没有拒绝的理由,我更期待她有更多优秀诗词作品问世!     

       诗人王小木,笔名王晓木,网名诗心点点,河北石家庄人,培训讲师,主讲《会计学》。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燕赵巾帼诗社秘书长,河北书画诗词艺术研究院院士,荔枝电台签约主播。个人出版译著(英诗汉译)和诗词集各一部,被誉为“双语诗人”。  

       王小木曾荣获《河北青年报》2016年书评征文比赛一等奖,荣获河北省文化名人联谊会2016年诗词大赛二等奖。诗词作品散见《中华诗词》《燕赵诗词》《河北诗人作品精选》《诗词颂河北》等杂志。

       小木的新书出版了,我不用她来送样书,执意去取。在她家小区门口小木送我两本书,一本是她的这本新作古诗词100首,另一本是沉甸甸的印刷装帧十分精美,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情怀与建树》。小木说这本书是她母亲给她外公编著的,她母亲特意让她转送给我。我接过书看到扉页上老人家亲笔写了“赵富山先生惠存”,书法字体十分遒劲端庄。我知道令堂大人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一直在我市中学教书直到退休,是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女书法家学会会员。  

       随书王小木母亲张廴姳大姐还送我一帧书法条幅,字体遒劲,虽是女书,却有阳刚铿锵之气。吾乃肖马之人,书家将我拟的联语于马年写成书法,恰好让我珍藏。   

       回到家中迫不及待翻看这本书,作者也就是小木母亲名“张廴姳”,恕我才疏学浅,这个“廴”和“姳”字竟让我一时“卡壳”不认得。查字典吧,可不知读音怎么查,马上给小木发短信请教,小木及时回复念“yinming”(引明),是古文生僻字,今人极少使用。   

       我理解,小木母亲是1940年出生,其父作为学界大儒或许让女儿学养藏锋露拙,低调做人,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廴姳”之音也即“隐名”,隐名埋姓之谓也。当然这是我的解读,未必完全正确。   

        张廴姳为父亲编著的精装本《情怀与建树》全面介绍了河北宁晋籍北大学子、五四运动先驱、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人民教育家张苹先生的学术贡献和遗著遗编。全书有先生的书法、楹联、华音拼字学术论文、诗词和题字牌匾等。该书由原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隆尧县籍著名诗人、作家尧山壁先生作序。宁晋和隆尧同属邢台籍,尧老师和张苹是同乡。   

       尧山壁在序言中详细展现了民国大儒张苹的多彩人生。张苹先生1896年生于宁晋县北丁曹村,四岁丧父,发愤读书。1915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接受新式教育,认识了该校留法预备班的李富春、刘少奇。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那年全国招生仅19人,师从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名流,兼学李大钊的经济学,还认识了正在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   

      “五四”时张苹挺身学生运动最前列,被当局逮捕。一张北大师生欢迎被捕学生回校合影,青年张苹站在核心位置,人很秀气。1929年,经全县士绅举荐,他担任宁晋县教育局长,创办了县乡村师范、树德中学、女子师范讲习所和白豆村完全小学。   

        1937年七七事变,北大、清华、南开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新校,邢台、保定、正定、泊头四所师范和育德中学流亡豫西,成立“国立第一中学”,张苹先生被聘为国文教员。他亲笔在校大操场书写十六个大字:“挺起胸膛,竖起脊梁,立定脚跟,抬起头来。”又写了慷慨激昂的校歌,唱彻校园,资助学生投奔延安。十年中,国立一中辗转河南、陕西两省,战火硝烟中,先生宁丢弃铺盖也不舍书籍,稍有空隙就搞他的学术研究。抗战胜利,又有北京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聘他去当古汉语教授,依然不改初衷,留在遂宁中学,写完了《音仑》四册。   

       离乱之中张苹先生常常思念故乡,有诗曰:“登高北望眼欲穿,至亲好友难得见。”盼到解放,却为回家路费发愁,还是家乡父老听说后,一升升粮食,一篮篮鸡蛋,凑齐汇来,迎接游子归来。回到故乡热土,沐浴在新中国阳光下。          

        先生精神焕发,学术研究逐渐由穷且益坚进入老当益壮,几十年辛勤耕耘进入收获期。在文字改革中第一是简化汉字方面,国家公布的第一、二批简化汉字吸收了许多他的研究成果,如钟、苹、极等字都是他独创的;其次他创造的“华音拼字”,形体简短,音调准确,易学、易记、易认、易懂。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致信称:“在修改拼音方案时,曾参考过你的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的成功,是有你的贡献在里头。”   

       1966年邢台、隆尧、宁晋发生地震,山崩地裂,伤口未愈,“文革”接踵袭来,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让他去五七干校学习。后来,停发工资,靠老伴给粮库缝麻袋、捡煤核过日子,自家衣食无着,还帮助过一个流浪的凭借在钢笔杆上刻写毛主席语录维生的贫苦学生粉丝。    

       可是这二尺木板床也难得一放,找他外调的人络绎不绝。光在国立一中就有他的四千多名学生,遍及全国,不少将军、教授、高级干部。那时外调瞎胡闹,整人先定性、后取证,写好文字让你抄,抄完摁手印。先生一身正气,实事求是,绝不屈从,由此保护了许多无辜好人,因而落了个“顽固不化”、“死不改悔”的名声。

       先生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在北大读书时就加入京剧社,拉一手好胡琴,回县组织戏友结社,年年四村巡演,上角拉弦,与民同乐。梅葆玖、李和曾、李世济来县演出,必登门拜访。

       先生尤其精于书法,在保定上学时,遍临莲池诸家书帖,在北大时师从沈兼士—沈尹默,学养甚高。  

       民国大儒张苹先生,旷达者长寿,享年九十,无疾而终。留下一座人文丰碑。今年应是张苹先生诞辰128周年,百年文脉,教书先生,一脉相承。民国先贤张苹、40年代女儿张廴姳、70后外孙女王小木,一家三代,百年呈现三位诗书饱学、教书育人之士,当是河北文坛一道亮丽风景。   

       王小木写过一首《鹧鸪天·怀念外祖父张苹先生》:“几度风霜几度秋,桑田沧海忆从头。也曾失祜谋粮稻,不懈求知映雪楼。升北大,拜名流,华音拼字毕生修。高才俊德人争颂,民国鸿儒美誉留。”同为庄上人,文脉百年,三代文人,教师楷模,让我们钦羡,值得我们学习,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