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史诗般地呈现了波澜壮阔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该剧以震撼人心的史实描述和视觉效果,全景展现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大决战。该剧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通过立体式的场景描写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对话,呈现给读者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其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电视剧《大决战》以血与火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三大战役表面上看,是军人的厮杀、武器的较量和钢铁的比拼,但实际上是政治的继续,是正义与邪恶的对决,最后的胜负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约127万人,双方总兵力对比为3.4:1。国民党军队多为美械和日械装备,陆海空三军建制齐全,还有大量美国军事物资援助,可谓是装备精良、兵“强”马壮。

      人民解放军没有海军和空军,装备很差,只有缴自日军的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等,外加少量的山炮、野炮。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不少国人担心人民解放军能不能战胜国民党的军队。而那个狂妄的蒋介石曾一度公开地叫嚷:“三五个月就能解决战斗”。然而,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他和他的国民党军队彻底的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泥?这是因为战争成败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战争绝非单纯的军事较量,更是民心民意的较量。国民党脱离人民,不得人心。其军队坑害百姓,其高官贪污腐化,其上层大搞“五子登科”,整天围着金子、房子、票子、车子、女子转。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而且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民不聊生。那里的人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国民党反动统治不得人心。而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深得人民拥护的。共产党的军队纪律严明,爱民如子,在解放区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共产党和人民大众心连心,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进而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大决战》这部电视剧中,作者从细微处入手,用了很多笔墨去体现国共两党理念上的不同。比如通过解放军开展诉苦运动,让广大指战员回忆自己的悲惨遭遇,讲自己为什么当兵,从而启发大家的阶级觉悟,检查自己的思想和斗志,激发战士们的杀敌热情。战士们争抢着发言,一个接一个地诉苦,部队的斗志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一个由国民党兵投诚过来的普通战士王福民,原来一心想当逃兵,后来在诉苦运动的感召下,认识到了“打仗是为了解救咱穷苦老百姓”的道理,从而改变了逃跑的想法,积极投身到杀敌立功的行列中。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国民党军队的节节失利,当时身为华北剿总的傅作义讲出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他对蒋介石说:“共产党的士兵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杀敌,我们的军官抱着发财的目的去打仗,能不败吗!”傅作义这句话,一针见血说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要害处。

        在《大决战》这部电视剧中,作者通过解放军土改工作队一名队员的经历,写出了解放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这名土改工作队员到偏远乡村帮助土改,一开始遭遇农民的排斥和误解,她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艰苦卓绝的工作,到后来逐步获得农民的认可、欢迎与拥护。共产党的军队用实际行动教育了人民,团结了人民,巩固了解放区,也吸引了大量热血青年参军,为日后的大决战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剧中人物梁士英,他本是吉林扶余小沟村穷苦人家的子弟,开始对解放军不信任,后来切身感受到了共产党土地改革让穷苦农民翻了身。他改变了看法,认识到了共产党是穷人的救星,毅然参军投身解放战争,最终在战场上为炸掉敌人地堡,不惜用身体堵住枪口而壮烈牺牲。这些极具典型性的故事让观众体会到,战争的威力来自人民,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一批不怕苦不怕死的士兵,谁拥有这样的人民和这样的士兵,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再来看看国民党士兵乔三本。乔三本因为家里穷、为给母亲治病而当了国民党的兵。他身上有穷苦百姓善良正义的闪光点,一次跟随国民党军官查抄百姓商铺,亲眼看到军官们中饱私囊。乔三本看不惯,本能的想为百姓求情,却因此遭到自己长官的毒打。在作战前线,乔三本又因为在战场上用“二人转”讥讽了国民党的贪腐风气,再次遭受军法处置。从乔三本身上,我们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本质和士兵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吗?

       剧中这些生动真实的小人物,构成了大历史背后的丰富群像,增加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电视剧《大决战》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民生等多个层面深入展示三大战役,讲透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也深刻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历史不会忘记,在艰苦卓绝、气势恢宏的三大战役中,在决战前线和广大后方,解放区的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其规模之巨大、任务之浩繁、动员人力物力之众多、现实和历史影响之深远,堪称古今中外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的史诗级画卷。据历史记载,仅在三大战役中,解放军就动用民工880余万人次,动用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运送粮食4.25亿公斤、……其中仅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人,是交战双方兵力总和的三倍多(淮海战役解放军出动兵力60万,国民党出动兵力80万)。显而易见,在决定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人心向背决定了历史的选择和战争的胜负。时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五大书记”之一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元帅生前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后来不无感慨地回忆说:“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在优势!”。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这是毛泽东的著名论断。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人民群众是进行革命战争的主体,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批判“亡国论”、“唯武器论”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说:战争的性质决定人心的向背,人心的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总之,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对指导中国革命胜利起了很大作用,构成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的重要内容。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表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谁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谁就一定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共产党人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始终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只要我们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就一定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后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