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无数的共产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根深深地扎在偏远的贫困乡村。他们与乡亲们同生活,同劳动,同呼吸,共命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苦干实干,带领乡亲闯出新路,走出贫困,奔向小康生活。他们用自己的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努力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形成了党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

  本文的主人翁邵军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党的优秀的扶贫干部。


  一 

  邵军,男,197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怀远县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是徐圩乡永红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到2020年10月,邵军已连续担任省第六、七批选派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六年来,他扎根乡村,克服重重困难,用心血和汗水将基础设施落后的徐圩乡永红村,打造成了产业永红、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去年底,邵军荣获怀远县“脱贫攻坚工作标兵”、市“第六批优秀选派帮扶干部标兵”;2020年7月,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21年5月再获蚌埠市“扶贫干部标兵”称号。

  “喔喔喔……”雄鸡高唱,东方破晓,红日升腾。早上不到5点,习惯地站在永红村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大楼观景阳台上,放眼楼前楼后干净平坦的乡村水泥路,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村民新居,一块块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大块方格农田。邵军的思绪如潮水一样翻滚,六个寒暑了,自己经历的扶贫攻坚中的风风雨雨,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二

  那是2014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时任怀远县城市管理局新城执法中队队长的邵军正带领队中队队员,在城乡结合部拆除违章建筑。

  “嘀铃、嘀铃、嘀铃……”邵军的手机突然急促地响起来。接通电话,听筒里传来局长张成军焦急的声音:“邵军队长,辛苦了!你快回局办公室一趟!有件急事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局长亲自打来电话,一定是有什么急事要安排?”邵军赶紧向现场的队员们交代一下拆迁工作,指定好现场负责人,便急匆匆赶回局里。

  进到局长办公室,局长张成军招呼邵军坐下,却面露难色,对邵军说:“局里原先推荐的下派扶贫干部由于身体原因,参加不了市里组织的专题培训,县里要临时调换人选。我思来想去,只有你最合适。在最终决定前,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张成军局长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听说是下乡扶贫,邵军心里稍稍迟疑了一下。脑海里迅速盘算一周:全家四口人,上有九十岁的祖父、花甲之年的老母,下有读初三的儿子复兴,全家里里外外,全靠自己来支撑。一旦下乡驻村扶贫,这家里老小三口怎么办……

  如何面对党组织的挑选?如何面对局领导的期待?如何面对眼前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邵军心想:不管多大的困难,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局里的中层干部,作为党员就要敢于面对组织的挑选,作为中层干部就要为领导分忧解愁。家中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扶贫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是党员关键时刻就得冲锋在前,做出好样子。

  邵军简单思量一番后,迅即对局长张成军表态:“局长,我去!坚决服从组织决定,请组织上放心,我一定把扶贫工作当作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地干好!”

  局长张成军满脸的愁容顿消,紧紧握住邵军的手,说:“邵军同志,谢谢你给组织分忧了,你一定能行!”

  就这样,邵军当天就动身参加全市扶贫干部任职培训。十天后,被分配到离怀远县城90里外的徐圩乡永红村,担任了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三

  徐圩乡永红村地处淮北平原南部的芡河和涡河之间,全村有14个自然庄,866户,3350余人,8989亩耕地。说起“永红”村名,不少人会感到新奇,或许是个条件好的先进村。其实,它地处怀远县西部怀远、蒙尚两县交界45里“烟袋湖”的腹地。民间早有“蛤蟆翘腿淹光净,三天不下井底干”的俗语,历史上那可是易旱易涝的老灾窝。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治理和发展,这里基础设施虽然得到较大的改善,粮食产量增加,却依然是全县有名的贫穷落后村。

  邵军刚住到这里时,发现全村大大小小道路,全是“晴天一块铜,阴雨一包脓”的泥水路。全村的集体经济没有一分钱公共积累。几间又小、又矮、又漏雨的破瓦房前,孤零零地竖着怀远县徐圩乡永红村委会的木牌,让人心里陡然凉了半截。邵军再翻开村里贫困人口花名册,全村竟有贫困户175户,贫困人口196人,占全村人口的5.82%……

  夜幕降临,天空淅淅沥沥飘起小雨,整个永红村黑沉沉的。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村部没有住的地方,邵军只能临时寄宿在村小学的教室里。躺在临时搭起的床铺上,邵军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头脑里不停地思考着:这就是我任第一书记的村庄?这就是我扶贫攻坚阵地?这就是组织上选派我来的原因?这就是我肩上的责任?唉,这永红村与我想象中的美丽乡村差距也太大了吧?啥时候才能让她名符其实,真正走上永红之路,让乡亲们走出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呢?

  还是应了那句话,叫做开弓没有回头箭。邵军暗暗下定决心,就是天大的困难也不能打退堂鼓!他叮嘱自己,你是党员,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要搞好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永红村的底数,找出乡亲们陷入贫困的根源。

  翌日,鸡叫头遍,邵军就起床洗漱,自己烧好早饭,简单吃了早餐。随后,挟上笔记本,在村主任的陪同下,走村串户,与老干部、老党员和贫困村民交谈,听取大伙的困难、意见和建议。

  经过十多天的连续调查走访,邵军梳理出永红村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集体经济如空壳葫芦;基础设施欠债太多,“泥水路”交通落后;村干部想做点事、想创业搞发展,既缺项目又缺钱;村民的承包田鸡零狗碎,一家十几块田,机械难耕种,种田成本高;传统种植束缚手脚,缺少新型农业产业支撑等等。


  四

  摸清永红村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邵军迅速组织村两委理清带领乡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思路,并制订了《永红村三年发展计划》。其实,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邵军组织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一项一项抓好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的落实。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先把村内的干道修通,才能把乡亲致富脱贫的心路打通。这是邵军投入脱贫攻坚实战打的第一场真正的硬仗。

  一分钱难死英雄汉,修路没钱怎么办?怎么办!只有想办法,找路子。在后面的近一个月里,邵军使出浑身解数,东奔西走,一遍又一遍找单位、找领导、找朋友、找项目,介绍永红村的情况,做起永红村脱贫翻身图发展的义务宣传员。你还别说,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5月,经过邵军五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共筹集到修路专项资金30万余元。经过征求群众意见,村两委研究决定,先期修通连接前西庄到李庙村民组的矸石路,并沿路安装120盏路灯,同时解决永红村干道夜间照明的问题,群众夜间出行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永红村的群众从这件事上,真切地看到了走出贫困的希望,也看到了这个扶贫干部是真来扶贫的,不是来走场子的,更不是来镀金的。

  2016年到2018年的两年间,邵军带领村两委紧紧抓住“村村通”建设际遇,成功把永红村的14个自然庄,庄庄修通了水泥路,总里程达到16.5公里,为永红村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村民们高兴地说:“泥水路变成水泥路,买卖东西坐汽车,老少爷们乐悠悠!”


  五

  土地是永红村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第二轮30年承包确权后,全村8989亩土地却被分成4330多块,块均2.07亩,户均五块田,最多的八九块。田块零碎,种管困难,成本加大,效益降下。

  随着农业农村不断发展,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逐年下降。为从根本上解决全村土地谁来种?怎么经营?等农业生产遇到的突出问题,2016年4月,根据徐圩乡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永红村选定李庙村民组作为全乡的改革试点单位。邵军带领村支部一班人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吃透“一户一块田”改革的内涵实质,在永红村李庙村民组积极抓好改革先行试点工作。

  开始时,李庙村民组的村民们虽有改革的愿望,但真正实施的时候,大家还是有不少忧虑。实施大块田改革,自己的实有土地会不会变少?哪块田是自己的?是肥田不是瘦田?以后怎么经营?等等问题在村民中间反映最为突出。为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消除大家的种种疑虑,邵军便与村两委班子,先后十多天走东家,奔西家,踏破门槛,磨破嘴皮,动员村民“改革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收入,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同时也向群众明确:整个改革过程本着自觉自愿,平等互利,小田并大田,重新确定地块界限,坚决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等原则性问题,给群众吃了定心丸,最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当年9月,在组织实施改革时,邵军带领村两委班子采取三条切合实际的措施。一是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李庙村民组118户农户一致同意把自家的土地统一集中起来,流转给本组的家庭农场、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二是实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自愿结合。组织村民组成立了7家家庭农场,农户采用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把自家的土地加入他们信赖的家庭农场,然后7家家庭农场成立“春风农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实现了劳动力最大限度解放。三是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组织利用乡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李庙村民组的“大块田”改革,与村里的春风农业合作社签订农资购买、机种机收、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社会化服务。

  李庙村民组“大块田”改革试点最终得到顺利推进,并在破解耕种难题、创新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耕地、壮大集体经济和优化土地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由于李庙村民组的“大块田”改革试点,让永红村其它村民组的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户一块田”改革很快在全村得以稳步推进。到2017年底,全村2160多块田合并后划分724块,基本上达到一户一块田。机耕机收率提高了3倍,亩均成本降低67元,仅此一项全村年均节省开支就达60余万元。


  六

  过去,永红村集体经济一贫如洗,村委会连照明电费都交不起,大伙问邵军咋办?邵军经过反复思考,对大家说:“筑巢引凤,做大项目,增加扶贫造血功能”。随后,邵军经常跑省、市、县,不停地向大企业推介永红村。

  2016年10月,邵军成功争取到市、县配套资金46万元,在永红村以贫困户为主体,兴建起6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年发电收入7万余元。

  同年,邵军又组织在永红村大力发展养殖产业,争取大棚养鹅项目资金48万元,建成两栋塑料大棚,出租给养鹅大户汤大忠,年养殖种鹅1.2万只,孵化鹅苗7万只,这个项目还带动了20多户贫困户养鹅,户均年增收入1600余元。

  2017年初,邵军组织永红村利用科技扶贫项目资金20万元、爱心企业捐款10万元,建起年产29吨商品蛋的养鸡大棚,出租给农户养鸡;扶持农户出资45万元,入股益民禽业有限公司、绿色禽业有限公司、共享种植合作社等三家企业,年分红收入4.2万元,进一步养大了村集体经济。

  养殖业的兴起,不仅就地转化本地出产的玉米等饲料,为富裕劳力找到了出路,同时村委会靠出租大棚,每年增加收入达到7.4万元。村集体有了钱,每年还拿出13万元补贴困难户,解决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2017年5月,永红村又组建春领、宏发、浓乡情种植等3家专业合作社,加速了全村土地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


  七

  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为抓实扶贫工作落实,邵军组织支部成员和扶贫干部,分片包干,结对帮扶,与贫困户交心,做到“一户一方案、一人一举措”。有能力或技艺的,鼓励他们传承美德,摒弃懒汉思想,学会致富技艺,增加自身造血功能。

  李庙村民组的贫困户、花甲老人张振成,见面就让小孙子喊邵军“邵叔叔”。这两年,张振成常说的一名话就是:“我这辈子,都报不了共产党的恩情!”

  原来,张老汉家中4口人,老伴、儿子、孙子,承包了村集体15亩土地。老张以前患有肺结核病,不能干重体力活,还有酗酒的坏毛病。其孙子为非婚生子,没有户口,家庭一贫如洗,三间破茅屋,墙斜顶漏,院里院外撂棍子都打不到鸡。

  对老张一家如何扶助?邵军认真听取了干部群众意见,专题召开三次座谈会,最后形成了统一的意见,拿出具体的帮扶措施。首先,为老张家申报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由邵军带头发动社会捐助5800元,帮助老张家建盖了3间宽敞明亮的平房,让老人有了栖身之所。第二,与南京劳务市场联系,推荐老张的老伴、儿子到南京一家公司务工,每人月工资收入3000多元;第三,帮助老张改掉酗酒浇愁的坏毛病,并安排他做村保洁员公益工作,月收入可增500元。在邵军的鼓励下,农闲时,张振成也闲不住,就在周边村里回收废品,赚点零花钱。第四,发挥当地龙头企业作用,帮助老张签订代耕代种和订单农业,15亩土地一季小麦、一季红高粱或草药,年平均增收2万余元。同时,邵军还多方联系司法鉴定机构,给老人儿子、孙子办理亲子鉴定手续,联系派出所给其孙子上了户口,解决了萦绕老人全家多年的一桩心病。

  2019年,张振成家喜事连连,全家纯收入超过6万余元。2020年春节前,老张专程跑到村部找到邵军,感动地说:“我张振成全家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邵书记您算为我们操碎了心!”

  邵军却笑着回答他:“张叔呀,您就别客气了,您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这都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您呀,是真的赶上好时代喽”。

  说完,一阵爽朗的笑声,飞出了村委会的院子,飞到宽敞的街道上。


  八

  转眼之间,2020年又到了年底,邵军的第二个三年下派扶贫又将到期。回顾六年来的扶贫工作,他无怨无悔。

  到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25.53万元,在全乡名列前茅,永红村被列为“全市三变改革试点村”;2020年,永红村又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每当看到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绩时,邵军都显得特别兴奋和欣慰。同时,他也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在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就要全面建成之际,又将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我要更加坚定地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永红村这块热土里,精心为全村的乡亲们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全村乡亲一道共奔永红村美好明天,继续兑现一名共产党人的庄重承诺!

  2021年4月1日,邵军又向上级党组织递交了继续留任永红村工作的申请,决心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为党再立新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