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桓仁县,县城南关原来有个颇具规模的莲花泡。光绪年间桓仁兴办的第一所官学“莲沼书院”,建国后位于南关的“莲沼街道”,都因此得名。民国十九年《桓仁县志》记载:“莲花池去城南门外,约半里许……花叶遍覆,不见水面,清香十里,暑气全消,此乃附郭第一胜地。”

十几岁时,我家住在莲沼街道,离莲花泡很近,用不上十分钟就能走到泡边。不上学时,我常到泡边玩。

泡子很大,东西二里许,南北宽六十米,十亩水面呈长椭圆状。岸边垂柳密布,粗可合抱。蒲草、柳蒿、水葱、红蓼等水生植物环绕四周。

到了盛夏,蒲扇般的荷叶盖满泡面,如同水军列阵,密密扎扎挤挤挨挨重重叠叠;叶片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时有青蛙跳来跳去。硕大的粉红色花朵在层层翠绿中参差错落,与叶片掩映生辉,有如千万个新娘在举行一场水上婚礼秀,环肥燕瘦,仪态万方,争奇斗艳;又仿佛无数仙子身穿荷叶裙婷婷竞舞,倾情演绎“天鹅湖”。大小不一的苞蕾紧箍着蓄满能量的椭球状身体,恰如少女豆蔻正萌;深红的尖角招引蜻蜓时时驻足,给静谧的湖面增添了一曲灵动的音符。凋谢后的花托呈倒圆锥形,似在向游人奉茶致敬。

在那鼓足干劲,奋发图强的年代,勤勉敬业的桓仁人忙里偷闲,都愿到莲花泡陶性怡情,在岸边走走停停,指点说笑,拍照留影。饱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视觉盛宴,享受微风拂面,习习幽香,身心无比恬适、洁净、清爽、宁馨。

上世纪中期,人们还没有环境意识,不知道绿色生态对未来的影响,不具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端认识。但建国初期世风淳厚,民众古朴虔诚。人们欣赏莲花,自觉地接受洗礼,荡涤胸怀,很少有人污损美丽,亵渎高雅。

莲花泡附近有个天后宫,常年住着几名道士。不知是政府指派还是道士自愿,好多年间,一直有道士在莲花泡巡视。我在泡边钓鱼时,经常看见戴着道士帽的老道划着小船在花丛中穿梭,有时爬到南岸高棚上四处瞭望。有一次道士吆喝我:“小孩,钓鱼注点意,甩钩别碰破了花叶!”我答应一声:“知道了。”心里暗暗纳闷:他在看护什么呢?后来知道,他的职责是看护荷花,防止有人撅折花朵采摘莲蓬(莲子可吃)。

由于大多数人本能的维护意识和道士不懈地监督,莲花繁殖得越来越茂盛,莲花泡成为辽东胜景,名闻遐迩。到了暑季,外地人来桓仁,定要到莲花泡一睹姿容。城里人以此为豪,谁家来了客人,一定带到泡边观赏一番。

在大跃进的狂热时期,随着“深翻地”运动到来,莲花泡遭逢了一场重大劫难。一九五八年冬季,在“以粮为纲”口号下,县内所有政府机关、学校、企业职工数百人在封冻的泡子里昼夜奋战,刨开冰层,挖掘泥塘冻土用作农田肥料。

四叔那年是西关小学教导主任,带领教师参加劳动,连续半个月夜战,天天深夜回家。有时带回来几段白色藕根,第二天早上,奶奶就煮藕根大家吃。

莲花泡被残忍地开膛破肚,泡边柳树由于根系破坏,大多枯死。第二年夏天,大半个泡面白茫茫一片,死气沉沉,不见一片莲叶;只有少许未被挖净的叶片在最东边的角落里凄凉地顾影自怜。泡子被挖后,水深数丈,天热时人们在里面洗澡,当年淹死好几个孩子。有人说是荷花仙子报复人类,把孩子抓去做看门童子。后来政府在泡边立了禁止游泳的牌子。

事实证明,深翻地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池塘淤泥倒可作肥料,但形同死水的莲花泡已空有其名,悄然淡出人们视线。

莲花泡里生长着泥鳅、柳根儿、鲫鱼。一天是星期日,我去泡边钓鱼。天气很热,没有树荫,空荡荡的湖面看不见一朵莲花,钓鱼人一个也不见。顶着烈日钓了一上午,只钓到一条不到一捺长的小鲫鱼。我闷闷不乐,正要走时,来了一个身穿制服的男子,看了一眼我身旁盛水的罐头瓶:“你就钓了一条鱼?”我以为他讥笑我,没吱声,心里想:你都看见了,还问什么?他打个眼罩往远处看了一会儿,俯身说:“小兄弟,你这条鱼卖不卖?”我说:“拿回家养着,不卖。”他从兜里拿出五角钱,说:“小兄弟,我给你五角钱,卖给我吧。”我有些吃惊:一条小鱼根本不值五角钱!仍坚持不卖。他有些着急,不停地哀求我:“小兄弟,卖给我吧。我找了半天,也没看见哪里有钓鱼的。对你说实话吧,我母亲生病,急需一条活鱼做药引子,你就成全我吧。”我抬头看他一眼,见他焦急中满脸真诚,心想:这不就是活着的王祥么?就说:“你拿去吧,不要钱。”把罐头瓶子递给他。他如获至宝,把瓶子抱在怀里,一再点头:“小兄弟,谢谢你,谢谢你。”

回到家,我对奶奶讲了。奶奶说:“小威,你这是行善积德。一条小鱼不算什么,可对他来说,兴许就治好了他妈的病。”多年后,每当想起这件事,心中都觉得很甜润。

命运使然,我离开故乡,辗转外地求学。每当回到故里,虽知莲花泡旧貌不在,但心念所系,总要到泡边走一走。多年来,生活在泡子两岸的菜农为拓展菜地,南北相对挤压,两边受气的泡面越来越窄,最窄处不到二十米。眼见泡子狭窄瘦长形同柳叶,周遭光秃秃的,无树无草,空旷寂寥,憔悴无神,与大美时期绿云叠翠流光溢彩的景象,怎么也难联想到一起。。

伫立多时,入眼不堪。缅怀当年花繁叶茂舟楫出没景状,吟咏“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的诗文佳句,暗自叹息凭吊一番,徒增无限惆怅和茫然。。

上高中时,一次写作文,老师叫自选题材。我写的是“莲花泡游记”,记述存贮在脑海中的盛况。文章结尾,写了一首词“浪淘沙”:“莲花泡风景,胜似瑶琼,阅尽妙景留余影。疑无路笛声引凤,柳暗花明。菡萏戏蜻蜓,出水芙蓉,雨不撒花花更红。浓淡潋滟满翠屏,能不痴情?”颇为自得。

近几年回老家,只要有功夫,还不忘到访莲花泡。莲花繁殖力超强,几十年过去,原来仅存的一小片已经扩展数倍,快覆盖到泡面四分之一了(泡面仍是狭窄的一长条)。近几年,桓仁城市建设卓有成效,八卦城、张樾公园、江心公园(设水幕电影)等地标性工程丰富了城市内涵,古老的县城焕然一新,变得越来越美。桓仁现在是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及“森林城”;“五女山”、“桓龙湖”、“枫林谷”、“望天洞”等旅游景点人潮涌动如火如荼,然而莲花泡依然处于被遗忘状态,在孤独顽强地自我疗伤,繁殖再生。

我心中不免产生遗憾:哪天能看到盛装韶华四处飘香的莲花泡呢?如果莲花泡恢复旧貌(用不了花多少钱就能办到),城内就增加了一个景点,外地游客不用远行,可在茶余饭后散步欣赏;江城会变得更有韵味和吸引力。如此对旅游业重大利好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莲花泡,其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的旅游功能是无量的,其兴衰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可以在泡边为其立一篇传记:记述其发端、兴亡、再生过程。籍此警示人们牢记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切莫“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求椟弃珠,盲干蛮干,做出贻害子孙后代的蠢事。

2009年,桓仁把莲花标定为县花。但直到今日,莲花泡仍未呈现期待中的状貌。

衷心希望随时代推进,人们审美观念不断提升,能在更高层面上认识莲花泡的人文价值和教化功能,舍得投入,改造更替,让她早日满血复活。

莲花泡,在你涅磐重生之日,我一定去看你,向你倾述少年伊始,六十余年无悔的恋情!我将告诉你,你独特的魅力滋养了多少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中通外直、清香善美的心灵?

归去来兮,莲花泡!时值盛世兮,胡不归?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