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子和孔子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如此,很多人还能信口说上几句由他们留下的千古名言如“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

 其实,这些看似十分容易和简单的话,形成起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与简单。要不然,在我国的历史上,早就有无数的后来者赶超他们了。可事实上,迄今为止,能够盖过他们的人还没有第二个。这是何因? 为了让您对此有个深入的了解,我先列举两个有关他们的故事。 

先说老子: 据文献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号聃,春秋末期人。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自幼聪慧,静思好学。他的母亲望子成龙,请了当地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先生商容教他。 一天,老先生说:“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子听后问:“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答:“皆神所为也。”老子又问。“神何以可为也?”先生又答:“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子再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再答:“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再说孔子: 众所周知,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据《史记》中《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向先生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后,师襄子说:“可以学习下一首了。”孔子答:“我虽然会弹了,但弹的还不熟练。我再练几天。”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弹的很熟练了,可以学习下一首了。”孔子答:“我虽然弹的比较熟练,但还没领会出这首曲子的意境。我想再练几天。”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学习下一首了。”孔子答:“我是知道了这首曲子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我还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谱写出这么美妙的曲子。我想再练几天。”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的表情越来越严肃,态度越来越认真。有时他陷入沉思,有时他抬头远望。孔子说:“我已经知道是谁能够谱写出这么美妙的曲子了。这个人不仅身材高大,且志向高远。根据我对历史的了解,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就没有第二人了。”没想到师襄子听了这话后,赶紧起身向孔子拜了两拜说:“是的,我的老师告诉我,这支曲子名为《文王操》。”

当然,关于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仅举上述两例,意在说明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之所以能够“异于常人”。一是他们都具备了常人都不具备的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特殊禀赋;二是他们都遇到了一位十分耐心、认真和负责的好老师;三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既没过高的学习要求,也没过多的学习任务,更没过大的学习压力。一切都顺其自然。结果就成就了这两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和彪炳千秋、传至千古的牛中之“牛”。 

前几年,为了对这两位历史著名人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和理解,我特意专程驱车前往曲阜和鹿邑,分别瞻仰了孔庙、孔府和太清宫等地。我想实地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特殊的因素成就了他们。实话直说,现场给我的感觉是没啥特别的。不过就是一些独特的展示和传说而已。 
        在参观过程中,无论是院内的碑、匾、壁等图文简介,还是导游简要讲解,都没让我产生眼睛为之一亮和精神为之一振之感。相反,却使我联想到他们之所以能光照宇宙和名垂千古。就是源于他们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对社会的深度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总结出一整套用来指导后人和造福世人的经典著作。而这些让我们既知是什么?又知为什么的经典著作,如果我们能够像他们那样地十分用心,是否也有可能像他们一样把它总结出来呢?因为,事在人为大有为。再说,老子和孔子都是人,而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能够做到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能。如今的时代与过去相比不仅进步很大,且变化更多。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用新的理论来概括和指导,我们应当有这种“继往开来,舍我其谁”的精神与担当。 

我有一个在美国读过MBA的好朋友告诉我,他的老师在课堂上说过:“凡事只要能问六个为什么?基本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深表遗憾和深感惭愧的是,尽管我早就知道这个理论,但却总是难以做到。这是为什么呢?是我“朽木不可雕”呢?还是它“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呢?还是它“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呢?还是它就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呢?也许这几个因素都有吧。 

我认为,老子和孔子的“牛”,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山”,他们留下的经典,我们不是读不懂,搞不明。更不是做不到。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应当在认真学习先贤的经典同时,更应该注重学习的是他们那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对此,《中庸》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能够“敬事而信”、“修之于天下”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一定不会再有孔子那样“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感叹。君以为然否?

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