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东院二叔家翻修房屋,把家中存放的囤粮的几盘用高梁秸秆编织的茓子一起扔进了垃圾堆。二叔说:“这茓子现在没啥用了,现在粮食多了,这些老物件用不上了。”听着二叔说的话,看着这几盘圈粮用的茓子,引起我的遐思。

  在我们豫南农村,过去农民囤粮用高梁秸秆,芦苇,荻子一起用手工编制成茓子。每年夏秋粮食收获季节,农民用茓子在房屋角处圈个圆柱形的粮囤,然后把粮食倒进去,一边倒粮食,一边把茓子往上面挪,一层又一层升高,然后用塑料布封严盖实。用茓子做粮囤,粮食不易发霉,因为茓子透气性能好,当地农民喜欢用茓子做粮囤。

  编织茓子是个手工艺,我们当地农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喜欢种高梁作物,沟渠,河边也栽植很多芦苇,荻子,这三种植物都是编织茓子的好原料,用来做囤粮的器具。编织茓子的尺寸宽6寸,长5丈至6丈不等。编织茓子很费劲,把收获的高粮秸秆,芦苇,荻子放在埸内晒干,然后剥去叶子,用刀片破开,再用石磙碾压,刮去秸秆的穰子,就可以用来编织茓子了。这种茓子既可囤粮用,同时也是一项副业收入,到集市上去买盘茓子,在当时可卖到五元至六元钱。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那个年代,农民生活艰苦,为了不饿肚子,挖野菜,种地瓜弥补生活不足。农民存放的粮食不多,除了交公粮,剩下的用布袋,用缸,罈来存放粮食。只有村里那些当干部的,有头脸的人才能用茓子来囤粮。

  舂雷响,天地变,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洒满神洲大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农民种粮积极性很高,选用粮种,配方施肥,做好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一般亩产在八百斤以上,甚至上千斤。农民看到丰收的粮食,满脸微笑。他们家家户户用茓子囤粮,把原来存放粮食的缸,罈子搁置一边。农民的粮囤由小变大,每个粮囤都在上千斤左右。现在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粮食产量翻番。农民用茓子囤粮觉得不够用,到集贸市场购买用铁皮制作的粮囤,每个铁皮粮囤可容纳粮念一千斤至三千斤左右。昔曰用茓子囤粮的器具不用了,慢慢远离农民的视线,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了闲物件。

  过去的粮囤,在人世间不知经历过多少岁月,它盛装着一代代祖先的辛劳,装着先辈的辛苦,臽家的粮囤都装满了酸甜苦辣的故事,维系着一家人的冷暖饿饱,寄托着种田人的真情实感。

  如今的粮囤,在农民家中变成一圈又一圈,一缕又一缕的乡愁。改革开放,沧桑巨变。粮囤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真可谓农稳粮丰,农民的日子是吃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啊!

  啊,粮囤,心目中抺不掉的记忆,你在农民心目中永远保存着深厚的情结!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