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志常读史,这是因为学史并不是只有两个字这么简单和容易,古往今来的史料很多,不是一天、一月和一年就可以完全读完的,读史是一生的事。同时,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何学和为谁学的问题,重视程度不仅不会很高,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成为形式主义。

为便于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学史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我引用《史记》之《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载的汉代一个有名故事来加以说明。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手下一位名叫陆贾的大臣,经常在他的耳边谈论《诗》、《书》。这让刘邦很不高兴。就毫不客气地大骂陆贾:“老子的天下是在马上打下的,哪里用得着这些破书?”

没想到陆贾听后不但不闭嘴,反而说了一段让刘邦感到很是惭愧的话:“您在马上取得天下,难道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要知道,在过去,无论是商汤,还是周武王,都是先用武力夺取天下,后用文治武功来固守天下。这才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您知道吗?从前,吴王夫差和晋国智伯,都是喜欢在马上打天下,结果呢?又在马上失天下。再说秦朝,秦始皇在马上统一天下后,一直沿用马上的那套高压办法不改变。结果呢?使好多代、好不容易在马上打下的天下,在马下就很快地失去了。您想想,假如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的是马下的仁义之道,效法的是马下的先圣之举。请问,这个天下还会被您在马上夺取吗?”这一席有理有据的话说得刘邦面红耳赤、心服口服。明白了马上治天下的严重后果。便对陆贾说:“请你为我写本书,让我知道秦为什么会失天下?而我为什么会得天下的主要原因。以及再总结一下历史上各代成败得失的经验与教训。”

于是,陆贾便奉旨写了十二篇文章来论述国家兴衰存亡的前因后果。他每写完一篇就拿给刘邦看,刘邦看完一篇称赞一篇。之后给这部书起了一个好名——《新语》。

刘邦在读了《新语》之后,明白了不少的道理。采取了约法省禁,减轻田赋税率和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等有利政策。同时也对自己的过去作了深刻的反思。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在病危之时,给太子刘盈写的这封既十分简短而又十分特别的《手敕太子书》一文中看出来。

原文如下:“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自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昔所行,多不是。”

意思是:我出生的时代很不好,正赶上秦始皇在焚书坑儒,四处禁止学习,对此我暗暗高兴。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直到我当了皇帝以后,我才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于是便让别人给我讲解,了解作者的意思。回想我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做得不对的地方。

由上可见,学不学史?知不知史?明不明史?重不重史?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和单位的荣辱得失;也关系到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盛衰兴废。

对此,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用十分精炼的语言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春秋》是用来阐明正义的。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的了。《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

因此说,如果你不学史,你就不知史。如果你不知史,你就不明史。如果你不明史,你就不重史。如果你不重史,你就会重蹈史。相反,如果你学史,你就会知史。如果你知史,你就会明史。如果你明史,你就会重史。如果你重史,你就不会重蹈史。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学史,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明白的人。通过知史,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通过明史,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通过重史,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通达的人。通过鉴史,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安全的人。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那些已被严肃查处的“虎、狼、蝇”和各类犯罪分子,很有可能是他和她都不大学史、知史、明史、重史和鉴史。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写到这里,我就不由自主地再次想起了大前年我在参加由中国以色列商会举办活动时认识的一位我国资深退休外交官。他叫冀军,曾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工作多年。对以色列的国情、政情和民情等情况了解很多、很深。在交谈过程中,冀先生说他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犹太人无论是在以色列国内还是在世界各国各地,都极少有犯罪行为发生。他问我是否知道其中的原因?我答:“不知道。”他告诉我说这是犹太人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教育,他们从小就知道个人再聪明,再高明。也永远聪明和高明不过一个组织。因此,他们无论在任何时候到任何地方,虽然都能很快发现有很多漏洞可以钻,但他们大都小心翼翼,安分守己。基本不去干那些投机取巧、见利忘义和咎由自取的傻事与罪恶勾当。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人生有限,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也不值得去冒这个险。

相比之下,我国老百姓的犯罪率不仅很高,官员们的犯罪率也不低。主要原因一是我们以前的生活确实很穷很艰难。二是官员的权力太大还没有受到全面的约束和严格的监管。三是我们的制度执行不力不到位。四是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不多不深刻。五是我们的家庭、社会教育太偏太功利。六是我们还没有从内心里真正敬畏天道、法规、真理和常识。

对此,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大家一起来共同学习《道德经》第71章的内容:“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说: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问题,因为他把问题当作问题。正因为他把问题当作问题,所以,他没有问题。

因此说:对于学史这件事,无论是对个人来说,还是对各级官员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无论是平民百姓、三教九流;还是九五之尊等。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既有最好的学习榜样,也有最坏的反面典型。它让我们既能从中吸收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也能从中汲取许多深刻的失败教训。进而使自己知常明、见小明。心中有数不逾矩,慎终如始无败事,有所不为有所为。

要知道,无论是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还是在世界各国的历史博物馆、图书馆、教室和百姓家里,那些关于人与自身、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各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之记载,不仅十分丰富,还十分突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去主动学习它、了解它和掌握它。我在课堂上曾讲过这么一句话:“聪明的人善于把别人碰得头破血流的经验当作自己的经验,而愚蠢的人则是把自己碰得头破血流的经验当作经验。这方面的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究竟想做一名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一代明君唐太宗早在千年以前就曾对此做过极其深刻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因此说,我们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才有可能可做到“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了解以上这些后,我们就不难看出和理解,我们学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响应中央提出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号召。更重要的要通过认认真真地主动学史来努力地让自己既做一个“知足不辱”的明白人,又做一个“知止不殆”有为人,还做一个“可以长久”的安全人。不再去为眼前的利益去胆大妄为、以身试法。进而从根本上尽量减少和避免过去那种由于无知而带来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之悲剧。

因此说,我们学史不是在为别人学,而是在为自己学。只有在学懂历史的这本教科书之后 。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起来,成熟起来和自觉起来。也只有在学过之后,才能让自己真正地明白:

真者,为什么“真”?

假者,为什么“假”?

善者,为什么“善”?

恶者,为什么“恶”?

美者,为什么“美”?

丑者,为什么“丑”?

爱者,为什么“爱”?

恨者,为什么“恨”?

公者,为什么“公”?

私者,为什么“私”?

强者,为什么“强”?

弱者,为什么“弱”?

难者,为什么“难”?

易者,为什么“易”?

长者,为什么“长”?

短者,为什么“短”?

有者,为什么“有”?

无者,为什么“无”?

成者,为什么“成”?

败者,为什么“败”?

安者,为什么“安”?

危者,为什么“危”?

失者,为什么“失”?

亡者,为什么“亡”?

……

只有在学过之后,才能让自己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到底是谁?在为了谁?要依靠谁?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应该如何干以及要干成什么样?从而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这一生活得更健康、更成功和更幸福。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也不是“悬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更不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