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除了父母和出生无法选择,其它皆可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命运。因此有人说,“人生即选择,选择即命运”。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只能二选一时,你会作何选择?当生命只剩下最后10秒钟的时候,你会怎样选择?当我走出“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那一刻,这些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桓。

v2-6635e1d607775fff7fe7ae5fa69911db_1440w (1).jpg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普通农家。中共党员,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个横跨导弹、核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的专家;他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他被钱学森称为“能顶十个师”的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唯一一个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回望他的一生,关键性的三次选择都与祖国的尊严、祖国的利益、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而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令人唏嘘不已,高山仰止。

时光逆转到1938年,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时光生考试,出现了数十年难见的一幕:三名考生以相同高分名列第一。其中一位,就是郭永怀。另外两人,一个是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的钱伟长,一个是世界顶尖物理学家林家翘。

郭永怀选择了航空工程,他和众学子登上出国留学的邮轮。而将要起航前,他发现护照上竟多出日本签证,上面赫然写着:“允许在横滨停船三日,上岸游览”。当时的中国正在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自己怎能去日本游玩?郭永怀和几名学子提出更改护照,英国方面却断然拒绝,“你们有本事就别去留学”。

cce63a8c5a1b48b1af8e5c2b52fa7e42.jpg

一面是难得的留学机会,一面是祖国的尊严,何去何从,如何选择?众人一时沉默。郭永怀站了出来,带头撕毁了手中的护照,他义正词严的说:“不出国就不出国,中国人要有自己的骨气!”众学子一起下了船。虽留学之路受阻,好在几经周折,他们还是踏上了去往英国的路途。

这一去,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加拿大多伦多数学系,郭永怀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论文,并获硕士学位。当时的数学系主任不由得赞叹了许久:“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光走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直深藏在郭永怀心里的回国念头,变得无比清晰和强烈。然而,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教的他,学术上的建树令人瞩目,又不加入美国籍,还能经常接触到机密资料,引起美方警觉。他们让郭永怀填写一张表,其中一项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如果不同意,便会马上失去涉密的研究资格,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填上一个字“否”。从此,美当局对他的监视愈加严密,尤其在钱学森被限制出境后,郭永怀想去英国讲学都不被批准,他被“锁在了美国”。

3a103733574e0c19a17d01.jpg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美国康乃尔大学为留下郭永怀,甚至提出破格为他加薪,让他参与机密项目,台湾方面也屡屡致信聘请,可他不顾一切要奔向祖国。

郭永怀的妻子李佩说:“禁令一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盘算着回国的事。”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劝他,康乃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郭永怀没有继续保持沉默,他愤然说道,“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一面是别墅、游艇、优厚的待遇,一面是一穷二白的祖国,郭永怀依然坚定不移的选择回国。1956年9月,郭永怀回程已定,临行前,为了防止回国途中另生枝节,他做了特殊的准备:当着大学师生的面,将自己没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全都烧了,他边烧边流泪,毕竟烧掉的那是十数年的心血啊!妻子李佩知道,丈夫这是“破釜沉舟”,让当局再也没有借口留下他,可这些手稿无异于丈夫的第二生命,她仍是觉得无比惋惜,郭永怀却说:“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IMG_20210526_151444.jpg

时光最后定格到1968年12月5日那个寒冷刺骨的至暗时刻。一架从兰州起飞的夜班飞机即将降落在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一团火球腾空而起。霎时间,机械燃烧的爆裂声混合着人体被烧焦的难闻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搜救人员迫不及待的扒开机身残骸,焦急的寻找幸存者,映入眼帘的,却是散落一地的飞机残骸和十几具烧焦的遗体。猛然间,人们全都愣住了:两具烧焦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面无全非。救援队尝试把他们分开,可他们抱得太紧,又是瞬间死亡,尸体僵硬无比。

当搜救人员吃力的把他们分开,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强烈震撼:一个紧紧夹在他们胸前的公文包露了出来,里面的绝密文件完好无损,那是一份关于热核导弹试验的最新数据。人们这才知道,紧紧抱在一起的,正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640 (3)..jpg其实,为了保护“两弹一星”专家安全,周恩来总理早就有过交代,尽量不要乘坐飞机。但因为郭永怀当时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

       旷世奇才的突然陨落,令世人不胜惋惜!

得知郭永怀遇难的消息,稳若泰山的周恩来总理忍不住失声痛哭,良久不语…… 

专家说,飞机坠毁前的400米相当于10秒钟。10秒钟,短短10个“滴答”声,还能作怎样的选择?恐慌,哭泣,遗憾,懊丧,绝望,思念至爱的亲人……无论怎样,都是人之常情。毕竟,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在那短短10秒钟里,空难中唯一的幸存者却清晰听到郭永怀撕心裂肺的呼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面对死亡的威胁,拼死保护国家绝密文件的安全,这是郭永怀的第一选择。郭永怀,这位有着6年党龄的中共党员、59岁的爱国科学家,在生死瞬间的自觉选择,也是终极选择,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640 (4).jpg

回溯他一生的三次选择,哪一次不都是祖国至上,哪一次不都是舍弃个人利益。为了祖国的尊严,他自愿选择放弃留学;为了祖国的发展,他宁愿选择放弃优渥的国外生活;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不让国家利益遭受损失。

生死瞬间,被郭永怀紧紧抱在怀里的,岂止是导弹试验的关键数据,岂止是他和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岂止是关乎国家利益的绝密文件,更是他拼尽一生要把她变得强盛起来的祖国!

 就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1968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绝密数据功不可没。同日,党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这是对烈士的最好告慰。

都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生死瞬间的自觉选择更见人品格局。1962年在党旗下宣誓的郭永怀,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共产党员融于血脉的初心和信仰。

或许有人会问,一位曾经留学美国十余年的中国科学家怎会有如此坚定的爱国心和共产主义信仰?说实话,这也是我很想探究的一个疑问。直到我读了郭永怀回国后发表于1957年6月7日《光明日报》上的文章《我为什么回到祖国》(节选),一切疑惑都有了最准确的答案——

640 (5).jpg我是在对日抗战的初年,因为自感救国无门,带着惭愧的心情跑到了国外。从那时起到去年归国时止,在加拿大和美国共住了16年,在美国一共是15年。在美国这15年里,前5年是读书和研究,后10年加入战后康乃尔大学新成立的航空研究院工作……从外表看来,尤其是在美国人眼里,我在事实和精神上,已被认为是康乃尔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去年在我刚辞去学校里的职务时,许多朋友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放弃这样一个悠闲自得的学术生活,重新走上这样一个"渺茫"的前途呢?

我的回答很简单:

第一,美国是一个工业先进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治阶级为了模糊阶级间的界限,就把全国公民按种族分作很多等级。因为这个原因,种族间互相歧视排挤就很厉害……

第二,我在美国15年内,耳闻目染,对美国社会和政治有了相当的认识。口头上他们说他们有法W020210506333941576849.jpg律,有自由,其实这是骗人的……相反的,我们祖国的今日,已非昔日可比,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不到7年就把一个老大古国变成一个伟大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我们取消了剥削制度,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一切权利。追求自由的人们,在这样的局面之下,选择是很明显的。

第三,我没有出国以前,也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认为美国政府对我们是友好的,给我们很多援助。后来到了美国,才逐渐了解到他们对中国的友好的对象,不是中国的广大群众,而是为他们服务的少数人。

从1949年人民政府建立以来,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工具被驱逐出中国大陆,广大的人民就真正地抬起了头,有了办法,有了保障,这个保障便是中国共产党。这几年来,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所获得的辉煌成绩,连我们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的山河。”

入党宣誓.jpg这让我真切的感受到,科学家的爱国心绝非一时的头脑发热,他对美国政府的不信任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坚信与跟随,都来自严谨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扎根于此的信念和信仰,有着坚固厚实的理论根基,不可动摇。

热爱祖国的人,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祖国和人民也会以非凡的形式永远仰视他、缅怀他。如今,浩瀚的宇宙中,有两颗小行星永远被人们所铭记,那就是“郭永怀星”和“李佩星”,这对科学伉俪重聚在浩瀚的星河,光照人间。

走到郭永怀的塑像前,不知哪个单位正在组织一批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我相信,郭永怀的爱国精神和共产党员不变的初心,将永远被人们所怀念,所敬仰,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21年5月,笔者参观了山东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感慨万端,遂成此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