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1969年,当时济南市同全国一样掀起民用厂上电子等军工项目。

       这一年,国家“两委一办”联合下文,由济南市和解放军 720 所共同研制真单脉、双波段、新型炮瞄先进雷达,其工程代号为“311 乙”工程,任务落实到济南市仪表厂、机床六厂,研制初战之后转入济南无线电一厂试生产和制造。

      济南市民用厂上这个项目,困难重重,外有苏美等国家对我们严密封锁有关雷达的一切资料,国内即没有现成的技术可借鉴,也没有相关设备,更为严重的是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济南市委书记段毅有见识,亲自排除干扰安排上这一项目。当“720 所”以蔺万钟为领队的 20 多名雷达专业人员来济南时,段书记亲自到车站迎接,并商调山东大学电子系、山东工业学院电机系等一批教师,和有关厂的技术人员同来济,和 720 所技术人员组成“311 乙”工程队,“一支过百人的特殊科研工程队”组建成立了。

       为完成这一项目,济南市组建国防工办机构,由部队调一团级干部和两名连职干部任队长和指导员,实行军事化封闭管理,设置了专职岗位,以防“文革”造反派干扰。

       随后又进来一批刚从部队转下来的党员技术干部,从外省转来一批技术人员。这些技术骨干都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他们大部分是哈军工、西军电、北京工学院等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这批年青人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具有无私奉献、奋发图强、勇于探索的精神,最可贵的是有着不计报酬、不图名利、不讲生活条件的优秀品质。说他们无私奉献是当之无愧的,许多夫妻长期分居两地,有的家庭生活困难,有的身体欠佳,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没有一个人影响到工作,也无怨言。队长董继民同志是南京航空工程学院毕业,从济空某部参谋岗位上派来工程队后,全心扑在工作上,顾不上家住农村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生活也很困难,其弟久病不治去世,家里屡次来信要他回家处理,他却没有回家,只通过书信和寄去节省下来的工薪,鼓励妻子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料理好家务。

       总体设计师蔺万钟、段志远大学毕业后数年调动多次,参与不同型号的雷达研制和生产,不论在哪个单位,不管做什么性质工作,都愉快接受,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从不讲价钱,特别是那批从部队转下来的党员技术干部们耿民生、李长太、林兴国、石庆源、杨振维等人,处处表现出甘为奉献、默默无闻、全心全意做普通一员。队里有一位近年半百的朱庆发老师,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市工会委员,担负着技术精度极高的波导管项目。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早上班晚下班,有时甚至连轴转,经过一年多废寝忘食的磨练,终于获得成功。

       队里年龄较大的邱为峙同志,原为西安军事学院讲师,自来工程队后,同李长太一起攻关抗干扰课题,取得成功。还有一批专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林兴国等人的多路关节,李长余对数接收测试仪,李泗阳的距离控制组合等,谢檀岭的自动标中的对消器,张维贤的目标显示对消组合,陈庆朝的显示 10 组合等……年轻人在科研上有股强烈的探索精神,在难题面前只有前进,因为他们知道后退抢不出金娃娃的。他们以高昂的士气,一丝不苟地奋战在实验台上,每天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腰腿麻了就站一边活动活动。头脑不清了,就用冷水浇浇头,特别在整机调试阶段,都是通宵达旦,为消除意外的小信号脉冲,反复查找数日,最后发现是正常的。

       在研制一阶段后,各厂提出一大堆困难,缺资金,少设备,更缺技术工人,向市领导提出解决,时任市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张敬涛同志在动员大会上坚定地表示,困难大没什么了不起,就是用头顶、用牙啃,也要搞出来。领导的决心如同攻坚动员令,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发奋图强精神。

      在全工程研制过程中,都是验证、攻克一道道难关,发明创造出属于国内首创新尖技术。队长董继民同志记载的数据资料高达 120 万字之多,用纸张为一大三轮车。队里仅有一位资料技术员,是女青年滕玉萍同志,她多方搜集资料,翻译资料,有力地提供有价值的技术资料,促进了课题研究进展。特别值得赞扬的这批科技人员,当时没有什么职称,都有一顶帽子,叫“工作人员”,他们在职位面前,尽职尽责,在事业面前任劳任怨,在成绩面前不图功,不计较报酬,当时他们的工薪都是 35-45 元,成绩再显著也没有奖金和物质奖励,也从不讲生活困难,不伸手,凡是夫妇双方在工程队里工作,有十几平方米的宿舍就满足了。吃的是粗茶淡饭,为节省开支,买回的馒头吃好几天,馊了变质了也舍不得扔掉。队里的技术骨干张家驹同志就是因吃变质食物患了肠胃疾病,后转肝癌,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李长余爱人没有工作,又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生活极为困难,可他始终未向组织开口……

        经过十年攻关,火炮控制雷达 311 乙终于被他们以“用头顶,用牙啃”的精神研制了出来。

       1976 年通过国家靶场验证,各项指标全部合格。1978 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特发奖状给予奖励:“为表扬在我国物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特颁发此奖状,以资鼓励。”火炮控制雷达 311 乙在济南研发成功,此型雷达在济南无线电一厂进行小批量生产,定价为 60 万元,是济南最贵的机电产品。当时国家电子工业部王诤部长肯定地说:此雷达是我国的战略储备项目。这批青年技术人员谱写的事迹,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

       这批科技人员1986年均晋级高级工程师,其中董继民、耿民生曾先后任无线电一厂党委书记,张聿贤任厂总高级工程师兼质量科科长,李泗阳任省劳动技校副校长。还有济南仪表厂韩进喜、济南机床六厂党委书记颜世廉两同志,他们全力抓 311 乙工程的研制任务,功不可没。

       在“311 乙”工程研制的科研路上,许多科学研究人员为雷达的研制和生产,勇于探索,刻苦攻关,奉献出了自己青春年华,创造出十多项高、精、尖的技术成果。他们所走的是爬坡路,每上一个台阶都要付出极大的辛苦,有失败,有成功。成不骄,败不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也都有自己的亮点,都有创新成就。在济南民企军工雷达生产史上,留下了闪亮的名字。

       董继民,山东省桓台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雷达系,1963 年 5 月入伍,1965 年 5 月入党,历任教员、参谋等职。1970 年春以“三支两军”来工程队任队长,1985 年 7 月办理转业手续,继续领导炮瞄雷达的研制和定型生产。先后任无线电一厂六车间支部书记,厂党委书记等职,于 2012 年 10 月病逝。该同志在研制生产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的本色,团结同志,与科技人员一起,奋战在试验台和野外调试场第一线,攻下许多难关,创造十余项科技成果。

       杨植林,中共党员,毕业于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程师,后任总体负责人,被聘厂副总工程师,该同志是位有理想、有追求、有朝气、有奉献精神的革命青年,在该型雷达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是总体组主要骨干,后期成为技术领导人物,成效显著,功不可没。于1981年病逝。

        王连兴,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机电系,高级工程师,从始至终为测控组组长,为了攻克技术难关,领导全组科友在设备、技术、元器件极为缺少的情况下,整日守在试验台,他们研制始终走的上坡路,步步累,步步难,有时早上四点,到晚上十二点不离试验场。多年如一日地苦干,实干,攻克一道一道的技术难关。他们的青春年华就是光荣的奉献,奉献在于挑重担,年仅 67 岁病逝。

        张家驹,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电子系,是测控组骨干技术员,同组长王连兴合力攻关,废寝忘食,苦战在试验台前。累了,困了,就用冷水浇浇头,在攻关的关键时刻不下线。那时,张家驹与队技术员一样,每月工薪都是 37 元左右,他用仅有之薪养着一家四口生活,经济很紧张,而他不叫苦,不伸手。主食馒头和粗面窝头,油性菜很少,馒头变味了,剩菜酸了加热再吃。天长日久患了胃肠病,后转为肝癌,过早地夺去了他年轻宝贵的生命,年仅 32 岁。

       施启能,中共党员,山东工业大学教师,高级工程师,在测量组负责测距机研制,恪尽职守,埋头实干刻苦钻研,攻下多项难关。

       朱庆发,中共党员,劳模,85 岁病逝。

        人的生命有限的,不论早仙逝还是晚仙逝,他们为祖国国防事业的献身精神,为国防建设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业绩,将永远定格在济南市民企研制成功的瞄—ll 雷达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