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和妻子回到老家。那天,在老屋翻找东西时,偶然在土炕的西南角旮旯里,意外地发现了我童年时留下的一副用枣木制作的高跷,虽然它经过几十年风雨的侵蚀,“全身”被厚厚的一层灰尘覆盖着,已经看不清它的“模样”,中间部分还被蚂蚁吃了一个大洞。但我还是像寻到了宝贝一样,爱不释手。于是,我立马用湿手巾,将高跷反复擦了几遍,还找来一块木屑,塞进被蚂蚁吃掉的空洞里,然后用透明胶布缠了几圈,立马让这副高跷恢复了原状。望着这副高跷,顿时,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孩提时代和小伙伴们一起踩高跷,一起进行踩高跷表演的欢乐场景。

  踩高跷是民间最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在我们老家那一带,踩高跷是非常流行的一项娱乐活动,无论男女,几乎人人都会玩,(踩高跷主要以男孩子为主)凡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几乎都玩过。踩高跷,是我国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距今已两千多年了。据史料记载: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连续三年大旱,致使庄稼颗粒无收,成千上万的的黎民百姓死于饥荒中。皇帝闻之,随即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开仓放粮,并令家有存粮者开仓赈济灾民。然而,却有一知府存粮百石而一粒不放。非但如此,还拼命抬高粮价,抢发灾荒财。这时,当地有一青年姓高名跷,天生一副侠义心肠,见知府如此凶狠,决心偷其粮食救济灾民于饥饿之中。然而,知府粮仓外围尽筑高墙,怎样才能进去呢?一日高跷上山砍柴,忽见一棵树梢上有一团冬青,而冬青则是治冻疮之良药,他决心取下。苦于树高,如何上去,寻思再三,见树杆上有不少枝枝杈杈即踩踏而上。于是,他也悟出用树丫丫用作攀沿高墙之用。他砍下两根树丫在山上勤学苦练,终于练就树丫绑在脚上行走自如、蹦跳如飞的本领。此后,他日复一日在夜间翻过财主粮仓高墙窃取粮食救济受饿村民。终一日,被财主众多护卫发现,用绳索将其绊倒抓获投入监牢。财主扬言待报官府后即行斩首。消息传到乡邻中,大家寻思搭救高跷良策。一老者提议,全村青壮年学成高跷踩树丫的本领,行刑之日营救高跷。数月后,财主扬威耀武将高跷押赴刑场。谁料,午时三刻未到,场外涌进一大群踩着高跷的青壮年把高跷紧紧围在中间,一边与刽子手博斗,一边掩护高跷逃离刑场。财主见状,气得七窍生烟,无可奈何。此后,人们为纪念高跷,即将踩树丫取名为“踩高跷”。每逢节日,村村寨寨都踩高跷,扭秧歌,玩杂耍,热闹一番。踩高跷庆节日之风俗世代相传,久演不衰。

  在我的故乡——河北省无极县大陈公社高陵村,踩高跷纯属孩子们一种娱乐游戏。我们踩高跷不像有的地方那样,用绳子绑在腿上行走,而是用两只手分别攥着左跷和右跷,双脚踩在跷杈上,利用双脚和双手的力量带着高跷走动。提起高跷,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只要在枣树上、笨槐树上找两根带有树杈的粗树枝,(直径在4-5厘米最合适)稍微加工一下就成了一副高跷。我们公社,属于平原地带,大部分村子都栽有大片的枣树。因此,人们做高跷都是用枣木制作。因为枣木木质坚硬,不容易变形,更不易折弯、折断。同时枣木还具有一定的承受力。那时候,每天一放学,我就和最好的小伙伴儿小龙、虎子一起来到枣树林里去“侦察”,看看哪棵枣树上有自然形成的高跷,选准“目标”后,就把它一一记下来。然后利用晚上时间,(白天怕被人撞见,没有机会下手。)带上刀具,按照标记,将“高跷”一一砍下来。做高跷没有具体的标准,主要是因人而异。大都是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制作,一般的高跷下端大约离地1尺5寸左右比较合适,当然也有极个别制作得很高很高的,主要用于特殊节目的表演。高跷做好后,就要开始学踩高跷。踩高跷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操作起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记得我刚开始学踩高跷时,没走几步就会从高跷上摔了下了,腿上、手上常常是青一块儿紫一块,疼痛难忍。后来,我便请来了村子里踩高跷冠军——于大国师傅给我做指导。只见他双手攥住高跷,左脚先踏上去,然后右脚飞快地踩上,两手握紧扶把,在地面上很自然地走动着,样子十分轻松。于是,我按照于师傅的动作要领,右脚先踩上去,紧接着左脚再踏上去。谁知,那高跷好像故意给我出难题,没走几步,就晃晃悠悠地从高跷上摔了下来。见此情景,于师傅又手把手地教方法,一招一式传技艺。他告诉我:当双脚踩上去后一定要站直,保持身体的平衡,双手要用力攥紧扶把,用双手的力量带动高跷往前行走。起初,我只是在自家的院子里练习上下高跷,在自家的过道里练习行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踩高跷的动作要领,还能在复杂的路段和台阶上上下自如了。打这以后,我便把邻居家的小龙、虎子、强子、小军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高跷队。闲暇时,我就把他们四个集中起来,手把手地教他们学踩高跷。带着他们到复杂路段,坡度较高的台阶上练习。很快,他们四个人人就练成了踩高桥的高手。

  我们村里,踩高跷一般都选择在冬天和春节期间进行,有时也会在夏天踩高跷。你看,炎炎夏日,大雷雨是夏天的专利,村子里经常下雨,街道上积满了雨水。为了不让鞋子、袜子、裤管被雨水弄湿,我们几个小伙伴就踩上高跷,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有时还踩着高跷帮助家里买一些油盐酱醋,不仅给家庭提供了方便,还锻炼了大家的体魄。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每年的冬天,几乎是十天半月下场大雪,地上的积雪堆有半尺多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时, 高跷就派上了用场。这不,一吃过午饭,我们几个小伙伴儿就行走在雪地里,开展踩高跷比赛,谁的失误少,谁走的路线直,谁最先到达终点,谁就是冠军。尽管每个队员的小脸冻得通红通红,手脚冻得钻心得疼,但没有一人中途掉队的,一直坚持到终点为止。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们村子里的正中央有个长百米,宽二十多米的大水坑,每年冬天,水坑里的水都结成冰,这便成了孩子们活动的娱乐场所。你看!每天上半晌和下半晌,有的孩子在冰上打陀螺,有的在冰上骑车子,还有的在冰上推铁环儿。而我和我的高跷队便在冰上进行高跷比赛。记得有一年,居住在村子东头的我,带领虎子、小龙、强子、小军组成了一支高跷队作为红队。村子西头的山群,带着小平、大国、军山、五子为蓝队。比赛开始后,双方队员都使出浑身解数,你争我夺,不甘落后。当双方进行到最后一名队员比赛时,蓝队的五子因争冠心切,稍不留神,摔了一个大跟头,他的高跷被甩出几十米远,他本人摔倒在冰面上震得啪啪响,疼得他躺在冰上一个劲儿地哭爹喊娘,比赛被迫停止。不用想,我们红队得了冠军。由此,我也成了“高跷王。”

  大家知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由于贫穷落后,村子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报纸,乡亲们的业余文化十分枯燥。每年的春节,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就成了节日的重头戏。那场面真是相当的热闹。每年正月初一,一吃完饺子,人们便三个一群儿,五个一伙儿,换上新衣服,冒着严寒早早地来到大街上看表演节目。我们高跷队一行25人,分成五个组。人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在腰鼓、小铜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从村子的西头一直表演到村子的东头。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型单列。但到了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段,高跷队便采用双人并列队形。大家扭起秧歌,跳起高跷舞,在场子中央尽情地表演者。每到高潮处,我就给乡亲们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踩高跷大劈叉、踩高跷过桌子、踩高跷跳障碍物等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惊险动作。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表演,看得乡亲们目瞪口呆,个个赞不绝口。那阵阵喝彩声和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经久不息,在村子的上空中久久回响。从乡亲们的阵阵掌声里,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从大家的喝彩声中,我体味到了童年的幸福!这样的节日表演一直持续了6个年头,直到我参军入伍,才与自己十分喜爱的踩高跷表演道别。

  记得有人说过:当岁月流转与时光轮回都无迹可循时,你蓦然回首,会发现有一样东西藏在时光长剧的背后。这一折子的回目便是童年。是啊!回忆是一种幸福的忧伤,回味过往,我曾拥有过,失落过,幸福过。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文化体育设施的不断普及,广大农村普遍修建了公园,街道两旁安装了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活动项目丰富多彩。小时候最喜爱的踩高跷表演已渐渐走出了孩子们的视野,那心爱的高跷也被当做烧火做饭的柴火化成灰烬。唯独这副陪伴了我童年快乐成长的高跷还留存着,成为我成长成才的最好佐证,我要把它好好保存起来,直到永远永远!因为,看到它就会想起我的童年,看到它就会让我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