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国色天香,与家是富贵的象征,与国是繁荣昌盛的象征。因为它的硕大、芳香、鲜艳任何见过的人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和牡丹是直系亲属关系的芍药就没有牡丹至上的盛名,牡丹是花王,芍药是花相,不过这个局面是在唐以后发生的,唐以前,牡丹叫木芍药,自木芍药改名牡丹后,牡丹大红大紫就没有衰落过,可见名字的重要性。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样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故谓‘丹’”。

牡丹还叫过特别下里巴的名字,比如鼠姑、鹿韭、白茸等,完全没有牡丹的霸气,你怎么能想象一种叫“鼠姑”的植物千年大放异彩,登堂入室呢?

牡丹虽然在唐朝走向鼎盛,但却是在隋朝开始酝酿的。到了唐朝就出现了专门种植牡丹的花艺师。柳宗元在《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

牡丹兴盛还因为武则天的贬抑反而更加昌盛,《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从此牡丹也叫洛阳花。

   唐朝有位叫舒元舆的,道出了唐人为什么喜欢牡丹的原因,他在《牡丹赋》中这样说:“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无艳,秾李渐出。踟躅霄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意思是牡丹开了,玫瑰得羞死,芍药就失色,桃花不敢艳,李花要退出,杜鹃心有愧,木兰将遁逃,朱槿会灰心,紫薇皆弯腰,哪里敢有愤慨嫉妒的心思,这就是大唐牡丹。

既然大唐的牡丹都这样了,那就把夸牡丹的唐诗列几例吧。

皮日休《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牡丹芳》节录

共愁日照芳难驻, 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在唐朝,牡丹是“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真国色”、“百花王”。仔细想想还真没有另一种植物能全方位代表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期盼与愿望的,除了牡丹。

再看宋词里的牡丹,欧阳修的“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玉楼春》)关心只为牡丹红,一片春愁来梦里(《玉楼春》)以及“更值牡丹开欲遍,酴醾压架清香散”(《渔家傲》)就不提了,就看看不甚出名的宋词人是怎么看牡丹的吧。

陈瓘的《满庭芳》写到牡丹。

槁木形骸,浮云身世,一年两到京华。又还乘兴,闲看洛阳花。闻道鞓红最好,春归后、终委泥沙。忘言处,花开花谢,不似我生涯。

年华。留不住,饥餐困寝,触处为家。这一轮明月,本自无瑕。随分冬裘夏葛,都不会、赤水黄芽。谁知我,春风一拐,谈笑有丹砂。

说是闲看牡丹花,其实是刻意为之,得知鞓红这个品种最好,春归后还不是也要委身泥沙?心知肚明,花开花谢,跟我的生命足迹不相似。

知道年华留不住,饿了吃,困了睡,四处为家。天上的这一轮明月,洁净无瑕。随季节我冬穿裘夏穿葛,修身炼丹,谁人知我春风中一拐子,谈笑间都是灵丹妙药。

据蕙洪《冷斋夜话》云:“刘跛子者,青州人,柱一拐,每岁必一至洛中看花。……计其寿百四十五年许”。

这是个通达之人,“槁木形骸,浮云身世”并不影响每年看国色天香的牡丹,随意天成,潇洒自在,一改宋词中连绵不绝的愁绪,是以选此牡丹。

再选一个不出名的,刘仙伦的《菩萨蛮》。

东风去了秦楼畔。一川烟草无人管。芳树雨初晴。黄鹂三两声。

海棠花已谢。春事无多也。只有牡丹时。知他归不归。

刘仙伦是真没名气,只知道是南宋人,布衣终身,善诗词,《全宋词》就选了他的一首词,恰好有牡丹。

春风去了秦楼楚馆,任一川野草疯狂生长。雨过天晴,树上传来黄鹂的几声鸣叫。海棠花已经谢了,想来春天就到末尾了,只有牡丹开的时候,就知道春天是不是归去了。

看起来也没什么意思,但没有发愁就好。

最后看文天祥的《满江红·代王夫人作》,不为别的,就是想让这样的英雄人物出现在我的文章里,喜欢英雄。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王夫人是宋恭帝的昭仪,南宋灭亡时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文天祥在驿站的墙壁上看到王夫人在墙壁上题写的《满江红》,不满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就以王夫人的口气代作一首。

问我常弹的琵琶,北地风沙,有何景色。最不堪,名贵如姚黄牡丹竟然连根从仙界挖走,仙人泪满金盘,王母停止筵宴。仿佛听到了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一般,都是亡国惨状。

曾经的繁华消尽,只留下亡国恨,哪里忍诉说。想那男儿该是咬紧牙根慷慨救国。回首曾经的宫殿,伤心离别时秋风拂面。就算是我这样的女子,也不愿大宋江山,残缺不全。

后三句一改,马上风向就转了,那是要激励宋人保家守国呢,虽然最终没有守住,但是这样的志气是要有的,永远不能丢的。

我只是震惊,牡丹会以这样的面目出现,竟掀起荡气回肠心绪,不由得想起我最喜欢的关于文天祥的二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践行了,完成了自我。看起来和牡丹无关,但是世界就是这样的。仔细看,怎能无关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