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大山里奔赴军营,又从军营回到大山里。他像一根火柴、一个打火机,点亮了无数盏即将熄灭的灯光,让生命之火燃烧、再燃烧。

  他叫雷志军,在大山里出生,在军营里成长。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深山老林里,他是一个为他人点亮生命之火的“卫生兵”。 


  穿上军装走进军营

  1962年8月,雷志军出生在湖南省湘西北石门县磨市镇车坊村一个农民的家庭,父母亲都是中共党员,父亲是村里的党总支书记,母亲是六十年代的省劳模,连续四届担任石门县人大代表。大哥是退伍战士,在部队入了党。二哥也是农村里的一名普通党员。在这个“党员之家”,雷志军决心听党的话,跟党走,决心像大哥一样去当兵。

  1979年11月,雷志军踊跃报名,奔赴地处河南省襄城县某陆军野战军部队,圆了自己从军的梦。经过一个月的新兵训练和一年的师卫生教导队学习,雷志军成为连队的一名卫生兵。

  雷志军所在的部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铁军”,他说:“我作为参战部队的一员,就要发扬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传统和作风,当一名合格的卫生兵。”他把药箱背到训练场,一边为战友包扎伤口,一边参加擒拿格斗训练。在部队驻地抗洪救灾现场,他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安全转移遇险灾民,受到连队嘉奖奖励,被团里评为优秀士兵。在连队向上级政治机关为他请功的时候,他把荣誉让给了别人。

  1984年12月,雷志军脱下军装,退伍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深山老林里。他把在部队学到的技能用到“刀刃”上。


  深夜抢救遇险矿工

  1985年春节后,雷志军被应聘为常德市青峰煤矿合同工,担负艰巨而又危险的井下挖煤任务。5月28日,晚上十点钟左右,正在井下作业的班长王中述在井下安装刮板运输机的时候,不知不觉被660伏高压电击倒,顿时休克,不省人事,面部和双手严重受伤。在场的工友们迅速将王中述抬到井外实施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抢救,副班长雷志军快速赶到急救现场,对王中述实施人工呼吸急救。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王中述终于睁开了眼睛。在急救现场,雷志军说:“我在部队学过医,懂急救技术。”他把王中述送到医院,通宵未眠,守候在王中述的身边。翌日,雷志军拖着疲惫的身体,坚守在井下作业的岗位上。无标题1.png

  王中述得救的消息不胫而走,全矿400多名职工才知道“神医”雷志军舍身救人的故事,是他给工友点亮了生命之火。

  一个月后,王中述出院重返工作岗位。快60岁的王中述怎么也忘不了救了他的雷志军,他说:“那次遇险,我才23岁,不是雷志军救了我,我早就没命了。”


  抢救乘客迎难而上

  大山在呻吟,生命在呼唤!一场生命大营救的紧急行动在雷志军的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他退伍回来第三次救人,在大山里抢救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的乘客。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雷志军挺身而出,在“战地救护”中战士一名退役军人的风采。

  那是2002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六)清晨七点多钟,一辆载着50多名乘客从石门县苏家铺开往石门县城的客运班车,在又窄又陡的泉坡上翻了车,事故车辆从坡上翻到几十米高的小溪里,全部乘客从车门、车窗里甩了出来,被困在悬崖陡壁的山腰里,17名乘客当场罹难,其他30多名乘客受重伤,骑着摩托车路过事故现场的雷志军,来不及考虑自己的生与死,第一个冲到悬崖陡壁的山腰里,抬尸体,救活人。他说:“当时,车上受伤的乘客岁数最小的既有两、三岁的小孩,也有六十多岁的老年人,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来石门拜年的陌生人。”

  在公安交警对事故现场实行交通管制的时候,许多大小车辆停了下来,许多外出拜年的、素不相识的乡亲参加生命大营救,附近的村民开来农用车、三轮车和手扶拖拉机,把伤者送到附近的卫生院。

  山高路陡,坡下杂草丛生,大树挡住了雷志军的脚步,一不小心,雷志军就会滚到小溪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眼看一具具尸体“沉睡”在草丛中、一个个重伤乘客在大山里呻吟,他艰难地往山坡下行走,两手挥开树枝,披荆斩棘,用双脚为救援队伍开辟了一条条“生命通道”,让更多的人紧急投入到生命大营救中。

  从坡上向坡下的小溪走,稍不留心就有滑到滚落到小溪里的危险。雷志军发现一对年轻的夫妻在呻吟,准备伸手背着他们俩上山的时候,夫妻俩焦急地说:“我们俩只是腿摔断了,你赶快去把伤势很重的人背上去。”

  雷志军继续往下走,发现一位只有20多岁的女孩儿倒在血泊中,全身的柴油味儿熏得眼花缭乱。雷志军第一个把女孩儿背到山坡上的农用车上,脱下女孩儿的棉袄,把自己的棉衣给女孩儿穿上。

  在寒风凛冽的营救现场,雷志军和乡亲们将一具具尸体、一个个伤者抬上坡,护送伤者去就近的卫生院,然后又乘坐110警车、120急救车,把伤员从当地卫生院转送到石门县中医院和人民医院。直到下午4点多钟,雷志军才骑着摩托车回到家里,脱下身上血腥味的内衣,换上干干净净的内衣和棉袄。他说:“脱下棉袄救人好几个小时,全身一点儿也不冷。”

  19年过去了,他记不清他在那次事故现场抬了多少具尸体,背了多少名伤员,流了多少滴汗珠。他没有喝上一口水,没有停留过救人的脚步,那位穿着他的棉袄得救的女孩儿至今不知道救了她的雷叔叔在哪里。他说:“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是退役军人,应该在生死关头紧急救人,当一个个伤员获得第二次生命的时候,我感到很荣幸。”


  送给村民“生命之水”

  雷志军的岳母也是一名党员,担任平塔村的党总支委员,他的爱人杨卉先受到母亲的熏陶,光荣加入党组织,连任三届车坊村村委会主任。杨卉先在位期间,雷志军就是爱人的“专车司机”,夜晚骑着摩托车接送爱人走家串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解决村里的一些实际问题。他不仅是爱人事业上的好搭档,还是村里义务维修自来水管道的志愿者。在深山老林里,雷志军默默无闻地为村民服务,上高山,进家庭,他依然为乡亲们点亮“生命之火”。

  5年前,儿子从海军北海舰队退伍回来后结婚成家,夫妻俩远赴浙江打工。去年9月初,三岁的孙子要上幼儿园了,杨卉先在车坊村脱贫攻坚受检过关后辞职,带着三岁的孙子居住在石门县城。爱人离岗了,雷志军却没有“下岗”。他一直在水井管理员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村民服务。

  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深山老林的乡亲们常常遇到自来水时有时无的困难,如饥似渴的乡亲们望“水”心叹。雷志军把自己穿过的旧衣服剪成布条,给自来水管穿上“棉袄”,防止水管冻裂导致村民喝不上自来水。一对六旬的老年夫妻家里水管经常堵塞,几天用不上自来水,焦急地给在外地打工的子女打电话诉苦。雷志军知情后赶到现场,迅速疏通了老人家室外的自来水管道,“救命水”源源不断地流进老人家的心田里。无标题2.png

  在深山老林里,雷志军或骑摩托车,或步行,走家串户,把“生命之水”送给乡亲。在管道维修现场,他顶烈日,冒严寒,在大山里维修水管常常长达十几个小时。有时候,他急急忙忙出门忘记带了手机,回到家里一看手机,居然有二、三十个未接电话。爱人在县城接送孙子,偶尔打电话给他,却无人接听。然而,他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忙着呢,锯断锈蚀、冻坏或被人挖断的水管,在冒出来的的自来水给他“洗澡”的时候,他以娴熟的维修技能很快换上新的水管。在大山里作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他毫无怨言,他说:“干这活儿,我早就习惯了。”

  现在,合并后的车坊村拥有村民780多户、2360余人,总面积26平方公里。在脱贫攻坚期间,大山里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家家户户添置了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用上了自来水。

  唐植清,从小车坊村到合并后的大车坊村,当了13年的车坊村党总支书记。据他介绍,全村自来水管道总长3万多米,路程远,线路长,维修工作难度大,提别是寒冬腊月到了年关的时候,管道冰冻导致破裂后村民“断炊”,有的管道填埋在半山腰里,寻找漏水点位难上加难。

  唐植清说:“雷志军憨厚实在,从小车坊村到合并后的大车坊村,从300多户到780多户,只要是自来水管道破裂,他都随叫随到,有求必应;只要是村民家里水管漏水,他都热心快肠,及时上门维修,他是个肯帮忙、做实事的热心人。”

  6年以来,雷志军在村民家里更换水管和水龙头,不抽村民一支烟,不喝村民一口酒,不收村民一分钱。他说:“我救人,给了他人第二次生命,应该感谢军队给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我让乡亲们用上‘生命之水’,让‘生命之火’在大山里燃烧,是我一个退役军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雷志军高兴地告诉笔者:“我儿子在部队积极要求进步,当兵期间入了党,部队挽留他,他要退伍回来,尽管儿子在外地打工,都会积极缴纳党费,因为他是村里在外务工的党员。”在这个“党员之家”,雷志军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他说:“我虽然不是党员,但在志愿者的岗位上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在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在人民群众生活遇到用水困难的时候,我将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为群众排忧解难,当一名让群众满意的‘卫生兵’。”

  (感谢何道喜提供信息,并热心联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