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菁也叫芜菁,以及诸葛菜、圆头菜、圆根等等,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和它最像的莫过于芥疙瘩,同科同属几乎是同模样,以至于民间有把二者混同的,比如我,还有和它俩相近的就是白萝卜了,和它们同科不同属,白萝卜是萝卜属,为什么要提白萝卜呢?是因为我们的先民长把蔓菁和白萝卜同提,我估计就是因为那时它们的功用一样吧。

蔓菁的历史很悠久,《周礼·天官·醢人》就记载:“朝豆之事,其实菁菹。”意思就是用腌制的蔓菁祭祀。其中的“菁” 就是蔓菁。

《诗经》中也提到蔓菁,那时称为“葑”。其中的“菲”就是白萝卜,知道为什么前面要提到白萝卜了吧?

《诗经·邶风·谷风》节录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山谷吹来阵阵风,乌云携裹片片雨。我愿与你一条心,你不该把我来欺凌。采了蔓菁采萝卜,怎可不要根和茎?别忘了我们曾有的誓言,愿和你同生共死。

这是一首弃妇的控诉,蔓菁不幸牵连其中。

当然蔓菁又是也可以充当欢会的场所,看诗人的心情。

《诗经·鄘风·桑中》节录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意思就是在那沫水边采蔓菁,想念美女孟庸,相约了在桑林欢会。

三国时的学者陆机专门解释《诗经》中的各种动植物,他不像我考虑到诗人因心情不同对植物的态度也不同,他只是尽量客观冷静的介绍植物本体,他在他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这样介绍上述两诗中的“葑”:“ 葑,芜菁也。幽州人谓之芥。郭璞云∶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然则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荆也,芜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陆机说了蔓菁的各种称呼以及吃法,根本没考虑“悲哀”的葑和“欢喜”的葑。

葑到了唐朝就是蔓菁了,有诗为证。大才子元稹在《村花晚》中就提到。

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

村中女儿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

田翁蚕老迷臭香,晒暴奄聂熏衣裳。

非无后秀与孤芳,奈尔千株万顷之茫茫。

天公此意何可量,长教尔辈时节长。

说的是暮春时节,桃李花已经落了,雪白的棠梨花和明黄的蔓菁花正艳,村野的女子们争相插花带朵,恨不得“插满头”,连那老头们都迷恋花香,让那花香熏满衣裳。并不是春过了就没有花开,一样会茫茫一片竞相绽放,上天的意愿哪里可以测量,其实那时节长着呢。

经元稹一提忽然想起蔓菁不仅仅是“大头菜”,它还可以开花,开的艳黄花会引起大诗人的注意,这就有趣了。

到了宋朝蔓菁不仅是菜还是药,先看陆游的《芜菁》

往日芜菁不到吴,如今幽圃手亲鉏。

凭谁为向曹瞒道,彻底无能合种蔬。

到了南宋蔓菁才到了南方,陆游就开始种了。

苏东坡的蔓菁却是作为药用的。

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

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

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

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

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

勿语贵公子,従渠醉膻腥。

他说过去在农村时得了病,就是靠吃煮蔓菁治好的,就有好事者把“蔓菁羹”称为“东坡羹”,我也不解释,反正以我命名的菜名不少,但药名倒是第一次。

蔓菁又多了新用途,不仅如此呢,苏东坡还在他的词里提到蔓菁,不和古雅的用了“葑”的旧称。

南歌子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古老的岸边种植着蔓菁,新开的水渠碧水荡漾。记得当年相携到西州,灯火万家。

现在是梅雨季节,我的余生看来是给予一叶扁舟流浪。伴随我流浪的还有菱角和芡实,更有天上的一轮明月照我行,此生此刻足矣。

苏东坡是不是这个意思,反正我是这么解释的,没问题的是他看到了大片的蔓菁田,肯定是当蔬菜的,他在“一叶扁舟”上带上了菱角和芡实食用,没有带蔓菁,可能他的病好了,不需要喝“蔓菁羹”了,毕竟蔓菁羹的味道比起菱角和芡实的味道差了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