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农历三月底,周末天气多云,凉爽宜人。我与同事一行四人从洪洞县城出发,沿洪三线西行25公里后,来到了位于万安镇浅沟村西松柏遍山、风景秀丽的佛教圣地——万圣寺。

  只见主、副两座庙门紧闭。原来该寺是每逢初一、初八和初十五才开门。新近重修的寺庙门面古朴典雅,原洪洞县人大主任汪学文书写的“万圣古寺”几个金色门字格外醒目,大门两侧的楹联也极富深意:“青山藏古刹善从心始,五峰浮禅影佛自峡出”;南侧边门的楹联则是“登上菩提道,进入解脱门”,可以看出此处乃佛家道场。大门的廊下左右侧分立着两位圆睁双目威猛高大的门神。门神前的两侧立柱上悬挂的楹联是“文殊初演佛出峡,菩提始创清凉寺”。据史料说,万圣寺中台景天阁碑文记载:“是寺,壬寅之春,其西南山七宝佛像百六十余尊”。故名佛山峡,也称出佛峡、七佛峡。该寺地理环境优美,建筑规模宏大。除佛山峡崖下的主体寺院外,在佛山峡西南的山崖上,还建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阁,故史上有“小五台”之称。据载,寺北佛出峡山顶建有金顶十三级舍利宝塔一座,塔下石崖有一个“三贤洞”,洞口建有佛殿,塑有佛像。由洞口进入百余米,即分为三个洞,传说能通往五台山、小西天和千佛寺。这三个洞道,到底是通向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迷。

  文殊初演出佛峡,菩萨始创清凉寺。万圣寺最初叫小清凉寺,其悠久历史可追朔到1600多年前南北朝的北魏时期。据《赵城人物志》载:“后魏时(386——534)法舟大师居县城,西出佛峡,遇文殊大师,授以真谛,即于此地建小清凉寺,号小五台,世传能通五台山”。

  后来,中国佛教史上曾发生了“三武一宗”灭法事件,佛家损失惨重。及文成帝(452——465)继位,才命令重兴佛教。至孝文帝(471——497)时,迎佛僧、立寺、设斋、起塔,广作佛事,蔚然成风。至魏末,各地寺庙已达30000余座,僧尼多达200余万人。根据《洪洞县志》记载,小清凉寺于南宋金大定四年(1164),在佛山峡进行重建,始定名为万圣寺。

  据元太宗二年(1230)《重修中镇庙碑》记载:“金贞佑之乱,河东河朔,名山大川神祠,无不灰烬,瓦砾一空”。万圣寺又遭破坏。明太祖早年出家为僧,对于佛教大力提倡支持,根据该寺现在碑文记载:万圣寺于明万历二十四(1596)至二十七年(1599)进行了大规模地修建。明天启六年(1626)在原址旧塔址,重新修建金顶十三级舍利宝塔。因此,现有寺院佛殿、台阁、佛塔,皆系明代时期建筑。到了清朝,万圣寺先后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乾隆四年(1739)至八年(1743)、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

  解放以后,当地人民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和保护文物古迹的政策,佛出峡的文物古迹得到妥善保护,寺院僧人的生活才有了可靠保障。文革期间,一部分台阁的建筑和佛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文物政策的贯彻落实,万圣寺这一佛教古刹、文物古迹也受到保护。1985年8月5日,洪洞县人民政府发出布告,确定万圣寺大雄厚宝殿和佛山峡北山顶的十三级金顶舍利宝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性隆和尚圆寂,果正和尚继任万圣寺住持以来,寺院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住持僧人将节约下来的布施收入15000余元,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对大雄宝殿进行了翻修,佛殿的柱梁进行了更换,房顶进行了翻瓦,门窗全部更换一新。万圣寺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院,终于得以保护,步入正轨。

  万圣寺主体寺院座落在佛出峡北崖山根脚下,寺院山门座西朝东,山门前的北面石崖上,铭刻着公孙居士于康熙九年(1670)七月临幕宋米芾强劲有力的“第一山”三个大字,特别令人注目。“第一山”两边也书有对联一幅,上联是“岚封峡口云无着”,下联是“月到潭心影不流”。句式极为工整,书体飘洒苍劲有力。

  眼瞅着寺门紧闭,进寺无望,我们便决定爬北山顶去览舍利塔。恰遇公路旁的护路砖垛上,坐着一位放羊的老汉,老人家热心地给我们指明上山小径的方位。

  这条窄小的山路,坡度较大,呈“之”字型盘旋而上。爬行了一会儿,大家都有些气喘,速度逐渐慢了下来,大约爬了约20分钟后,我们就来到了北阁(无量洞)。北阁又名玄帝阁,座北朝南,入口是一孔枕头窑,窑顶正上方悬挂着一个硕大的马蜂窝。进到窑内,则是一间东西贯通约七、八米长的窑洞,且东边窗户露天。北阁门口有《创建玄帝宫碑》一通。根据塾堡居士李时中谨撰敬书的碑文记载,现存北阁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北阁原有八米见方的枕头窑3孔,内塑有神像,中位系玄帝。傍列十师。

  短暂休整后,我们继续上爬,远远看到,北山崖约200米高的山顶上,在苍翠的松柏环抱之中,有一座金顶砖塔耸立天际,煞是奇伟。

  当我等爬上山顶的开阔地之后,只见大量的木头水泥等建材堆满了这里。我们赶紧询问一位正在雕刻檐板的木工师傅究竟。原来这是一支来自忻州市的文物建筑公司,他们正在为舍利塔建造环塔过亭,还在塔座的北面建造了6间大厅,这里将成为僧人和佛徒念佛诵经的场所,工地上堆放的很多块石刻大理石经文,诸如《佛说造塔功德经》《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这些大理石石碑将会被安放在这里,供游客和信徒吟诵。

  同行的郝老师对临时挂在工棚门口的两幅对联产生了浓厚兴趣。赭红底色烫金字的对联内容分别是:“离诸过染身白色,顶上弥陀妙庄严”、“以大悲眼视众生,观自在前我顶礼”。全部都是佛家教义的修为戒律。

  随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穿过业已搭好的环塔亭,当踏上舍利塔平台时,心境一下就添满了虔诚和崇敬。

  据《洪洞县志》记载“金大定七年”(1167年)在万圣寺北佛出峡山顶,建有金顶十三级舍利宝塔一座,塔高约37米。据镶嵌在塔上的碑文记载,此塔是专为丰千、拾得、寒山三位高僧而建的,设计师乃是佛界赫赫有名的设计师,号称佛界鲁班的妙峰法师(平阳孝村人)。此塔据说前后建造了17年,才得以竣工。舍利塔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进行了重建,现存宝塔即系明代天启年间的建筑。

  我们按墙体上的游览要求,做顺时针方向围着砖塔,慢慢挪移着脚步,眼睛仔细端详塔身的每个细节。此塔底座由三层条石砌成,第二层则是雕花护栏,其中装饰着许多异兽花草砖雕,比如石狮、兔子、麒麟等,又如莲花、兰草,菊花等;甚而还有佛教十字法器等。第三层则是大肚子浑圆柱体,其西北角上有明显后补的痕迹,据说是被盗贼破坏过;第四层则是分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题字,分别是“西方胜境”、“舍利宝塔”、“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内容。第五层往上则是形制相同的九层飞檐,都是匀称的八角体,塔尖是典型的宝葫芦形态。悬挂在九层飞檐角下的铃铛,随风摇曳,发出阵阵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响彻云霄。

  大家意犹未尽,当我们离开宝塔时,却发现环塔亭的大门被锁上了,原来是吃午饭的工人师傅忘记了我们的存在,随手就锁了门。多亏身法敏捷的郝老师,从狭小的窗户里钻出去,拿回钥匙,才使我们得以下山。

  出于安全考虑,下山时,我们走的是运输建材的盘山大路。随行的武老师就出生在当地。他饶有兴致地讲起了这些年家乡的前后变化和少小时趣事。他说,过去,家乡到处是石料厂,山体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植被也被无端损害掉。过去当地烧窑多,各村净是烧瓮和花盆的,那些年的收入相当可观,做买卖的人来到这里,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当地人付钱,家家户户基本上使的都是五十元和百元大钞,很少用十元二十元的零钞!前些年省道洪三线,运输煤炭的车流穿梭不断,基本都是三交河煤矿的运输车,而且常常拥堵,排成长队。洗煤厂一个挨着一个,河里的溪水都是黑色的,但凡家户洗了衣服,都不敢搭在外面,因为粉尘太多。如今煤炭资源枯竭了,踩空区面积增大,有些山体甚至出现很多的裂缝,老百姓生产生活遇到威胁,政府都让本地居民迁到山下移民了。再加上这几年国家环保抓得严了,环境才逐渐得以好转,看看现在山上的绿色植被,较前些年的确有了大的改观了……

  武老师指着山路边人工栽种的小松树,说这些不一定能活了,反而是野生的成活率较高。忽然,他停下脚步,摘下一种植物的花卉让我们品尝,嘴里都是甜甜的味道儿。他说小时候小孩就爱吃它,这是山药材野生地黄,人们用药都用它的根茎,却是苦的;他又领着我们来到开满黄花的带刺儿的植物旁,让闻闻看,果真是格外的馨香,他说这叫黄刺玫。他转身又指着另外一簇,说这是老百姓用来编制萝筐的,廉颇负荆请罪,用的就是这个荆条。他又指向另一木条,这叫檽檽,长的特慢,但是霍州县衙里的有根大梁就是檽木做的……

  嗨!在观赏文物景点的同时,又领略了当地风土人情。这样的旅游真过瘾!从玄帝阁下山后,大家开始拍打身上的浮尘,从车里拿出洗手巾,把手擦拭干净,准备踏上返程。

  心想,大老远过来,没能进到寺里浏览,心有不甘的我,走向侧门,准备拍打叫里面开门,没想到当我用力旋转把手时,竟一把推开了侧门。随后,欣喜的我们鱼贯而入。真是心诚则灵,也许佛祖看见大家专程来访,为我们悄然打开了通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进入院内,只见主门后竖立着刻有碑记的功德碑两通。前院主辅禅房的外墙全部换上了现代新式外墙材料真石漆,写有“万圣寺”三个红色拙朴大字的青石,已被镶嵌在正对面的房顶上端。据说,这三个字才是古寺的最初门字。

  步入后院,闻讯而出的是一位女性信徒(经了解,她也是趁周末来寺院念佛,顺便来灶房午饭帮厨),同时而来的还有寺里的一位僧人,当听我们说明来意,他便热情与我们攀谈起来。他介绍说,万圣寺主体寺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分前、后、东三个院落,大雄宝殿居正中。山门进来,即是东院,院北还有座北朝南的枕头窑3孔,西有枕头窑1孔,北窑山崖上有阿弥陀佛殿,供有阿弥陀佛像,从东院往西,进入傍门,即进入前院。正中位置便是大雄宝殿上,书有“大雄宝殿”匾额。佛龛正中供有普贤菩萨,东西两侧供有十八罗汉。大雄宝殿所在前院,南北长18米,东西宽16米,院中南房是一座坐南朝北 的韦驮殿,其东西长13.25米,南北宽10.4米,内供有韦驮像。大雄宝殿后有东西16米,南北13.6米宽的院落一座,是谓后院,北房有坐北朝南的枕头窑5孔。西有枕头窑一排,共3孔。寺院内现存有明、清石碑三通。

  通过寒暄,方才得知这位僧人法名释宗瀛,是寺里的一位主持。师父是东北人,年轻时在浙江成为一个沙门(出家人),是前几年派来万圣寺主持的。我们看到院内整齐摆放着的多个石经幢,他说,这是出家人死后存放的石塔,塔身刻有其出家、落发、法号、出家寺庙、荼毗、戒腊等生平;谈及舍利塔,他侃侃而谈,建塔的年代,埋葬的三位高僧等,特别谈及建筑设计大师妙峰法师,他说南方的诸多名山都有他的作品,北方有山西太原的双塔寺,洪洞青龙山的大铜殿,皆出自大师之手,其言语之中,满含虔敬之情。

  我又提起,瞻仰舍利塔为何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他意味深长地解释,日月都是按自东而西的轨道顺时运行,大自然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人任何事物都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得悖逆而行。否则,人生就会犯错。

  随后,释宗瀛引我们来到后院,步入三圣殿。这里原来是5间枕头窑,现在里面全部用松木板装饰一新,灯火辉映下,西边供有释迦牟尼、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四座神像;东边中间供奉着药师佛、两侧分别是日月两佛;正北向供奉一座金碧辉煌的文殊菩萨坐像。

  出来三圣殿,我们从左侧准备踏石基而上,被释宗瀛婉拒了,说上边乃是僧人生活场所,不便观瞻。之后领众人参观了地藏王殿。

  折返回大雄宝殿前,我们又向他询问起小五台的具体位置和遗存情况。他建议让我们过河去中台看看,并说中台还生活有一位七八十岁的比丘尼在那里。我们听后精神为之一振,尽管早已经过了午饭时间,但还是决定,马上涉水过河,向中台进发。

  出了寺门往西不远,下了洪三公路,一片杂草丛生的河谷豁然眼前,望着这块面积颇大的开阔地,心想,这里一定是每年万圣寺庙会的举办场地了。我们便寻着便道的痕迹向前走。只见正西方向,中台阁所在山体的下方,有两处非常醒目的图画,靠左面深兰底色的岩壁上,“西方三圣”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副神像,栩栩如生。靠右面赭红色岩壁上,则书有“南无观世音菩萨“几个圆润的金色大字。但凡是进入山口的人们,都能远远看到这两幅岩画,感受到浓郁的佛家文化。河谷中那湍急的溪水沿着山根川流而下。  

  听好友提起过,自此,顺着山涧再往上走一截路,有一处神秘玄妙的所在,当地人都叫它”石匣“。他们说,河道里有一口深不见底的井洞。据说有人曾用几根长长的竹竿,依次捆扎起来,伸入石洞,来探测它到底有多深,竟然够不到井底。有个跑大车的师傅出于好奇,则使用蛮力,端起一块大石头,猛然砸入井里,只听”噗通“一声,溅起很高的水柱,然后就悄无声息了。看着周围遍是浓绿的树高草密,我想,这里的山体里蕴涵着多么丰富的水资源,才滋养了这漫山遍野苍翠欲滴啊。

  我们踩踏着一个简陋的铁架桥,渡过山涧,越过一片埋有高僧的塔林,又在路旁捡了几根结实的树枝,当做拐棍,沿着唯一的小径开始攀爬,当绕过好几个”之“字形爬山路,大约20分钟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台的山门前。

  说是山门,其实根本看不到门的影子了。入口有是八层青石阶,一对儿顶端刻有石雕狮子的石柱分立两侧。拾级而上,已然是一块儿东西狭长的平台,从地面残留的青石板痕迹辨认,这里过去曾是两进门庭,可能是被早期的灭佛运动彻底毁掉了。仅有的二通石碑,依稀可辨”敕授文林郎直隶县赵城县嘉庆记录安徽桐城县戊子科举人“等残迹。再往里走,则是一个院落,北房几孔窑洞里,都供奉着神像。南侧则是一洼菜地,锄头等农具放置一旁。看来这位年事已高的比丘尼,闲暇时还能浇水种菜。这时,顶头西房内传出电视播放的声音,我们礼貌地敲了敲门,没有反映。郝老师就轻手轻脚推门而入,不过他马上就退了出来,低声告诉说,老人家在午休呢。片刻,我们决定不再打扰她,便自行去各处看看。

  中台最西头是一条羊肠小道通向深山密林。我们不再前行,便退回院里,沿着北边的砖砌台阶爬上一层的窑洞房顶的最高处。眼前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碎砖乱瓦。忽然,我们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一通石碑,于是,赶紧蹲下,仔细辨认起碑文内容。碑文的标题是”中台绝顶西方极乐景界阁序“,落款是”大明万历岁次甲辰中秋朔日“”塾堡李时中稽首诜“。文序详述了建台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重新修葺的概况等。看后,我们深为震撼。一致认为该石碑撰文功底深厚,石刻笔体工整秀美。此乃中台景点最有宝贵价值的文物。为了抓紧时间,参观小五台之中阁,大家连中午饭也没有吃,此时遇见此碑,真是值了,不虚此行!

  此时,我们站立在中台建筑群的最高处,极目远眺,群山环抱,层林尽染,在尽享大自然美色的同时,也为刚刚寻到一处宝贵文物,不自觉沉浸在极大的精神满足之中。看着层林叠障的南山群,我突然想起来了,山西北面不远处的罗云村,不正是出过一位真龙天子——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乡吗?!

  下午三点半,我们沿原路返回万圣寺门口,与释宗瀛师傅建议寺门口的几副木雕楹联应该尊崇古代悬挂习俗后,便匆匆话别,驾车返程了。

  坐在车内,大家虽然饥肠辘辘,但兴致却丝毫没减。小清凉寺虽地处深山坳,其它五个台阁也建在寺西南方向的崇山峻岭之中,且历经多次磨难,却浴火重生,如今已经成为影响洪赵大地乃至全国的佛教圣地,实乃万幸矣。

  大家一致认为,小清凉寺佛教圣地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佛缘深广,文化丰厚,首先是得益于选址独特,这里群山环围,青山秀水,山峦险峻,岩洞深邃,溪流涓涓,林木修茂,万圣寺院及其它各处建筑皆依山势而造,从空间方位上遥相呼应,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布局;其次,尽管史上先后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但也没能彻底摧毁这里的佛教道场,这既得益于皇家敕封的青睐,同时也得到了民间广大佛教徒的笃信和拥戴。其三,还得归功于历代无数佛教高僧的杰出贡献,他们开设道场,讲经弘道,广布佛法,赐福与民。并且舍身取义,爱寺护寺,深受佛教徒的尊敬和真心爱戴。

  如今,这座在山西仅次于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深山寺院,越来越吸引来国内外广大游客的观光,且已经引起省市县各级宗教部门和相关企业家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会太久,这座千年古刹将会受到海内外更多的关注;这处佛教圣地定会声名远播,为弘扬中华佛教文化发挥自身更大的作用。

  再见了,万圣寺!我们期待下次再来,继续探秘未曾去过的东台、西台和南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