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玺,一位毕生从事果树事业的专家,是中国园艺界重量级别的做出突出而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老共产党员。他行走在大山里农民的苹果园中,全身心为果农服务,是农民心中最贴心的人。

  他奋力攻坚,结束了中国引种“红富士”苹果16年未成功的尴尬局面,让“红富士”扎根在中国的沃土中,让全国人民吃上了“红富士”;他努力开拓,铺出一条老树继续结果,新树同时生长的“倾干切接”苹果园优化改造新路。他连创国家园艺苹果系统三项专利,填补了中国园艺界专利的空白。

  他把优秀人才的各种特质聚一身,无论当果业技术员,还是书记镇长、县科委副主任,还是副县长,他都没有离开他所钟爱的苹果事业。鞠躬尽瘁,百折不挠,为祖国的苹果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富士王”。


  一、治好苹果“癌症”腐烂病,果农在失望中喜获丰收

  1979年3月,观水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故乡烟台栖霞的范国玺和精通果树技术的妻子杨希英,踏上了烟台牟平观水镇的土地,应聘来到观水镇担任了果树站站长。

  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滿目苍凉:地堰上,林田旁,河套里横七竖八地堆满了锯掉的病树残枝,大片大片果树因患上苹果腐烂病而成片死亡。腐烂病是一种细菌形成的孢子一样的苹果癌细胞,树势一弱就会发病,传染力极强。如果不治好,苹果将会绝产。在镇政府的报表上,范国玺看到了去年全镇3800亩果园每亩平均收入156元的可怜数字。

  3b4ed517c9c0f97650a88d304f9ffd6.jpg顾不上抖落满身的尘土,范国玺疾步奔向果园。他看到几个果农正举着斧头,拽着铁锯,含着泪砍伐着他们经营十几年几十年的果树。

       (右图:范国玺奔波在乡间路上)

  人们失望了,范国玺的心也被砍碎了!“乡亲们!不要再砍了,腐烂病我会治,我能让果树继续开花再结果啊!”人们虽然放下了手中的锯子和斧头,投来的却是一对对疑惑的目光,人们直视着这个不知哪个庙里来的“和尚”。“多少年都治不了的病,你能治?”范国玺坚定的回答,“肯定能治!能治好。”听到汇报也赶过来的党委书记谢玉堂,双眼也直直地盯着范国玺,“能治”?范国玺点着头,“肯定能治”! 

  然而,全镇50个村的病树治疗谈何容易啊!范国玺深感一个共产党员对乡亲们责任的重大。

  回到家,范国玺把对领导的承诺告诉了妻子,“希英,我们刚来就遇到了这么严重的腐烂病,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了,我们得想办法帮助果农把腐烂病治好了,乡亲们还指望着这些树换钱呢!” 妻子杨希英最理解丈夫了,“老范,我们共同干,我们肯定行”。

  范国玺和妻子急三火四赶回栖霞老家,从好几个村子凑了100多斤治疗腐烂病的药。天黑无车,果园又急等用药,范国玺和妻子星夜兼程,骑着自行车驮着药奔了30多里路赶回来。

  范国玺和杨希英天天泡在果园,指导用药,与村干部动员各村妇女一人包几棵树。指导大家把腐烂的地方刮皮,割成一个小菱形块,再用小刀一道一道划出沟,抹上配好的农药,让药剂渗透到树干里面去。又用新的修剪、肥水、管理技术指导果农,很快控制了苹果腐烂病,濒临绝产的果园重新煥发了生机。

  果农的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

  从那时起,范国玺的全部心思都在果农的果园里了。清晨,在家家炊烟里,他已踏露走进果园;午间,半小时吃饭,又一头钻进试验地;夜晚,在果农的梦乡中,他和妻子挑灯编写苹果技术教材;在果农的炕头上,在山村的队部里上技术课。风风雨雨吹黑的脸庞,刻画着他日积月累的辛劳。

  那一年,全镇苹果总产量比上一年翻了两翻,总收入增加了100万元。乡亲们奔走相告,“咱山区来了位范专家,能帮我们致富啊!”


  二、 攻克引种苹果在中国 16年不结果的难题,他让全国人民吃上了“红富士”

  7efd0e4baa048e021b9b94e57885ada.jpg苹果传到中国100多年来,“小国光”苹果一直是中国人的最爱。到上世纪中叶,新成果新品种开始涌动国际市场,“红富士”品种已在国外风靡。富士苹果是日本1939年以国光与红香蕉亲本杂交的品种,1962年定名为“富士”,1966年我国引种裁植。1972年,烟台各县市区的国营园艺场和重点果树村队都开始栽培。1980年,我国开始引种着色系富士,称为“红富士”。然而,嫁接后的果树就是不开花,不结果,国内许多果树专家努力研究16年,仍然突破不了这一瓶颈。无奈,中国人还是啃着自己心爱的“小国光”。 


     (图:范国玺和妻子杨希英进村办培训班的路上)

  范国玺到观水后,一边帮助果农治疗苹果腐烂病,一边思索着这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尝一口有人从日本带回的“红富士”,那真是极好个香甜,浓郁的果味都舍不得往肚里咽。范国玺心里明白,久负盛名的烟台苹果,必将会受到国际市场的严重冲击,红富士取代小国光的时日不会久远。不能让上世纪60年代日本山川苹果,将滞销的老牌苹果弃为拉圾事件在中国重演。更换果树新品种势在必行。 

  但范国玺一直解不开心里的这个疙瘩: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那么近的距离气候土质都差不多,为何日本能种,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就不开花不结果了呢?有的专家也不得不认为“红富士”大概不适合在中国种植吧?

  范国玺坚决不信!作为果树科技工作者,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他心情怎么能够平静?时不我待,这是历史降大任给科技工作者的责任,解决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范国玺暗暗下了决心。没有人分配,没有人加压,但他默默地把这副担子放在了自己肩上!决心攻克这个难题,尽快让中国人吃上“红富士”。

  于是便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艰难探索。

  范国玺在观水镇王庄村矛眼地选择多棵果树做试验树。因为各种水果都有各自生物学特性,其间区别很大,而且极其复杂,必须得仔细观察富士与小国光和红香蕉果树生物特性差别,掌握其遗传学规律,从中寻找到问题的根本。

  为了缩短研究、试验、示范、开发、推广的时间,范国玺组织两名果树技术员和18名果农,成立了“观水果农实用技术研究所”,不占国家编制和资金,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形式进行攻关研究。通过在不同树种采取多种修剪办法,寻找各自树种不同的规律特征和差别特点。经过近一年时间,通过在不同树种多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发现:富士苹果的枝、芽、叶、花、果形态的生物学特性与“小国光”不相似,而与“大国光”极其相近。富士苹果异质性特别显著,幼树生长量大,成枝率高,萌芽力强。新梢顶端趋光性强,木质坚硬,呈上强下弱,外强内弱的两极分化状态。秕芽位置低,副芽不发达,潜伏芽內发能力差,中短枝不发达,极不耐短截。

  纵观富士的这些生物学特性,与亲本的“小国光”的生物特性正好相反,那么“大国光红富士”与“小国光”的修剪习性也是完全相反的。而国内果树界多年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小国光修剪技术对大国光红富士进行修剪,没有深入研究两种果树根本不同的生物特性,仍然死抱着已经不适合新品种的传统修剪技术。这种本末倒置,张冠李戴的传统技术,直接导致引种的“红富士”品种在我国16年没能落地生根,产生效益,老百姓也没能吃上“红富士”。

  弄清楚了引种果树没能早期大量结果的原因,范国玺心情十分沉重!时间不等人啊!如果不能迅速研究出“红富士”苹果简易高效修剪技术,中国农民靠苹果致富的理想只能是泡影。

  b2ceeb097bdc901c65619b1fb07092f.jpg有了发现,就为挖掘、探索、改进、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范国玺率领他的实用技术研究所的人员,没日没夜靠在果园攻关,按照“红富士”生物学特性和本地土壤气侯特性需要,依据果园栽植状况,确定适宜的树形模式,实行限高定冠,按比例核定树体各部的着生位置及长度指标。按实际达标程度修剪,实行以量定势,依势变角,未结果的树只修不剪办法。修剪时采用“不短截,巧疏枝,慎回缩,多甩放”的剪修原则。对需要多结果的枝头基部加大剪口选枝疏除,促使短枝的顶芽萌发,把回缩后的养分流向带头枝干上,从而严格控制潜伏芽萌发,削弱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右图:国玺进行“倾干切接”改造果树实地试验)    

  让研究人员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见解,并进行重复试验。几经实践反复认证,终于在1984年,观水上寺口村在全国率先生产出“红富士”苹果。16年一直呈现在中国果树界的尴尬局面,终于在这位不听邪,敢于碰硬,不屈不饶的果树专家范国玺面前结束了。

  “富士王”,诞生在中国大地上!范国玺完成了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举。

       在观水那墨绿色的山坳中,一簇簇象红灯笼一样的“红富士”挂满了一棵棵果树枝头,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这是范国玺率领他的团队经历三年奋力拼搏来的。这是范国玺最出彩,最高光的幸福时刻!从此,中国人民开始尝到了“红富士”的甜香。

  消息传开,首先吸引了果树界精英的眼球。烟台市果树站书记孔庆雷近守楼台,抢先购买红富士作为样品。淄博市林业局副局长于道江拿到苹果,在省科委争取到50万元科研经费。

  在1986年的发生与红富士有关的事情够多。

  烟台果树技术推广实验站站长李治,出身苹果世家,熊岳农校毕业的高材生,上世纪60年代就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下了“烟台苹果第一剪”的美名。范国玺爱人杨希英是他的得意门生,1980年李治患病,后来他听说范国玺研究成功了“红富士”,就在他学生秦辉陪同下来到观水。以前的李治老师每次谈起苹果修剪经验,那是滔滔不绝,当他看到学生杨希英的修剪后,却一言不发了,连习惯的中午觉也没睡着。临走,李治心情深重的说,你们的修剪改革了传统修剪技术的致命缺陷,你们找到了“红富士”种植的关键技术,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看来我的学生杨希英已走到我的前边了。

  烟台果树研究所姜中武年迈的岳父跟他说,“中武,你们80年就引种红富士,到现在我也没吃上啊!听说观水有红富士苹果,你能不能给我淘弄几个尝尝?”第二天,姜中武与张宗坤副所长一行18人来观水要苹果。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老所长魏国华,可谓“山东第一剪”,他培养的学生剪修技术功底深厚,却多年未培养成功“红富士”。新所长包书鼎上任,直接来观水参观修剪技术,回去向工人推广,然而这些一辈子只知传统技法的工人不接受,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包所长说的事实。包所长没办法,只好在学生放假其间,拉着这些工人到观水学习,他们扛着行礼,住进学校教室听课,边看边学边实际操作。三天时间,改变了工人们的观念和思路,新技术让他们的“红富士”栽植成功。

  北京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鲁韧强,带7名国家级专家到全国各地考察来到烟台后,听说观水民办研究所成果丰硕,鲁所长便带一名技术人员前来查看后十分惊讶。马上通知所有人退掉了当日卧铺车票,让大家直接赶到观水学习。他们吃在范国玺的家里,研究交流了7天7夜,范国玺也受益匪浅。鲁所长及7名身杯绝技的技术员称范国玺是全国动手能力最强的技术员!如今,已86岁的鲁所长每年春节都给范国玺打来电话。

  c5e8d442747f350afef8fd09693b2bb.jpg1993至1996年的4年间,范国玺受国家科委领导推荐,带领观水6名技术员,深入安微、江苏、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九省进行技术承包培训。范国玺驱车往返于观水与九省之间奔波,每天超负荷运转,累得精疲力尽,头昏眼花,关键时刻一天跑3000多公里。

   (左图:范国玺妻子杨希英指导果农栽植果树) 

  华夏九省奔波忙,大江南北富士红。

  过去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中国人的“富士”梦想该实现了!范国玺,为了把“红富士”的种植推向全国,让全国人民都早些吃上“红富士”,浑身象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带着倾注他心血和心智的“红富士”走出观水,走出烟台,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三、突破世界性难题,苹果园优化改造技术让果农在没有损失中栽植“红富士”

  “红富士”试种成功了,可我们老百姓还种着几毛钱的小国光,摇钱树还没摇下钱来。如何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范国玺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1983年,范国玺利用“高接换头”的方法,把小国光功地嫁接成“矮砧红富士”,每亩增加收入2300元,满山遍野滚动着绿色的希望。

  正在范国玺要在全镇大面积推广时,果树实行了分户承包,农户顾及眼前利益,不愿意再接受"高接换头"更换"矮砧红富士”这一方法。因为新果树的嫁接三、四年内老树间断结果,果农在三、四年转换期间得不到一分钱的收入

  范国玺的推广计划受挫。

  他的脸上积满了愁云……但他暗暗发誓,一定寻找一个边改造边收果的两全之策,让果农在不受任何损失情况下,嫁接新品种。他在梦里都在想着这条路。这条路是摆在范国玺面前的新课题,它并不亚于研究红富士落地生根那么艰难。

  这虽然是一条五彩缤纷的路,但囯内外众多专家费尽心思都没能寻到的路。倔犟的汉子来了倔犟劲,非要踏出这条新路。

  他着了魔,丟了魂。为攻克这一新型嫁接方法,他去青岛、济南、北京,查看资料,请教专家,光笔记就写下了300多万字。可是,请教了这么多地方还是没有解决方案。谁也说不清他熬过了多少个通宵,进行了多少次的嫁接试验。白天,他蹲在果园里比划、琢磨。回家路上也在苦苦思索,以至到了家门口也忘了进屋。那阵子,每当看到他熬得又黑又黄的脸,人们都说他得了“苹果病”。和妻子结婚13年没吵过一次,偏偏为了嫁接方法,常常辩论,争吵到深夜。

  1987年3月25日,那是个不寻常的夜晚。两口子争累了,吵困了,各自上床休息。他怎么能睡得着啊!一次次试验、一次次的失败,总在眼前翻腾着....

  突然,一道“星光”在他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倾干切接"的方法出现了。他急忙推醒妻子,说出了自己新的想法。妻子听完大喊一声,"有门"!夫妻俩激动万分,顾不得已是零晨一点,二人起身到外面找来树枝试验。几经试验,树枝连连折断。妻子"噗哧"笑了,"看你急的,杨树枝哪能跟苹果枝比。"一句话茅塞顿开。范国玺操起手电,又和妻子钻进茫茫的黑夜中......寻找果农从山上剪下的果树枝。他急三火四把找回的果技埋在院子里,挂起电灯,拿出工具,小心翼翼地试验起来……

       天边的暗夜里、万籁俱寂的山村,那盏摇曳在寒风中的灯越发显得明亮,象一颗燃烧的火焰,烧红了山那边的天宇。

  寒风刮来,凉透身骨,而范国玺的额头却流淌着汗珠。他的心中同样有颗燃烧的火焰。

  钟表的指针越过了三个时辰,东方天际出现了鱼白肚。"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范国玺,一个大老爷们儿,高兴的像孩子一样跳了起来。

  日月的梦,伴着期待的心一起变为现实。

  多少次的苦斗啊......因为它苦,所以它甜。

  49d32fa7d5dd46dd9fb8e423df84c58.jpg鼻子猛地一酸,泪水溢满了眼眶。他拥抱着老伴儿,老伴眼中也早已被泪水浸湿。也许他们还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哭过一次吧!静静的夜空,是否感受到大地的心跳,苍穹的呼号......

    (右图:范国玺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      谁能想到这个不寻常的夜,一个赤子面对激烈的巿场竟争,运用科学技术,为果农、为国家设计出的果树丰产换代模式一一"倾干切接"新技术。一个旧品种的老树照常结果, 新品种的新树同时成长的嫁接技术诞生了 !                                             

  第二天一大早,范国玺就跑到果园进行现场实验,此法万无一失。时任镇党委书记曲美升激动万分,“国玺,你为全镇人民做出了大贡献。我们马上报上级科研部门验证,然后马上在全镇推广。

  范国玺常说,作为基层果业技术人员,果农需要什么,就该研究什么,研究出来还得推得开,用得上。然而,苦苦研究的成果推广实施,却不亚于研究它时的艰难。

  果农听说要将他们的果树底部锯开一道口子,让果树躺着生长,还不懂这项技术会带来极大好处的果农炸了锅。

  小富则安的人们宁肯平平安安少收入,也不肯改造果树冒风险。好几天, 全镇竟没有一个果农情愿用新方法改造果树。

  范国玺,这颗赤子的心哪!酸溜溜的。妻子见他心情不好,劝他:要不把嫁接的事先放一放。大家这样不理解,非要去担风险吗?如果万一嫁接不顺利,那责任可大了!可范国玺还是坚定不移说,“希英,新品种嫁接,能给果农带来多大的好处你清楚,不能让老百姓去种几毛钱的小果光,放着几块钱的红富士啊,不能眼瞅着这么好的事不去做呀!主要原因是果农还不明白”。

  这一夜,你又失眠了。不行!嫁接的事一定要成功。

  范国玺坚定了信心!

  清晨起来,范国玺就起身往村里奔......他把各村有经验的果农召集起来,进行示范讲解,说明道理。他跑遍全镇所有村屯,向果农进行"记者招待会"。

  范国玺准备用牺牲个人利益,打消果农的顾虑。当场宣布:新果树接不活,我范国玺按果树的结果能力连续三年照价赔偿,并负责重新接活。此话一出,在场的人全都愕然瞠目了。为了使大家信服,范国玺豪不犹豫地主动与15个村的果农签订了800亩合同。有人问范国玺,你怎么签了这样一个傻的不能再傻的合同?范国玺也很无奈:“顾不了那么多了,群众不能尽快致富,还要我们党员干什么?果业生产不能尽快搞上去,还要我们技术人员干什么”!

  这是对老百姓多么深沉的爱和大山一样的胸怀!这或许就是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公仆的理解吧!

  时间不等人。范国玺带领20名果业技术员首批在全镇15个村推广"倾干切接"法。

  面对着一棵棵摇钱树被锯倒,群众担心,范国玺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虽然这办法已研制成功,可是,一旦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从"倾干切接"开始那天起,范国玺就没有吃过一顿圄囵饭,嘴角起了水泡。为保证嫁接成功率,从切接部位、倾斜角度、接芽切口等十多个关健环节,范国玺几乎一棵不漏地亲自过目或动手。每天下来,腰酸得无法打弯,小腿也出现了浮肿,可范国玺没管这些,每天还是坚持在现场。经过20天的苦战,首批嫁接完成了,成功率100%。

  这一年春,全镇用“倾干切接”法嫁接了740亩“矮砧红富士”苹果,生性泼辣的范国玺体重一下子减了10公斤。

  老果树在继续开花结果,新嫁接的红富士枝芽在同一个树干上茁壮成长。果农们露出了笑脸,而范国玺还是把心攥得紧紧的。果然,范国玺担惊受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987年7月18日夜里,呼啸的北风夹裹着瓢泼大雨下了一夜,范国玺趴在窗户边盯着外面,焦急万分,一夜没有合眼。范国玺心在滴血!天还没亮,他拿着手电冲出家们,奔向果园。手电被雨水浇灭,他借着闪电在果林里查看。许多幼枝嫩芽被抽打的东倒西歪。他这个从来只信科学的汉子,一个踉跄跪倒在泥水中。无情的狂风不断卷起束束激流,鞭子一样抽打在脸上身上。雨水和着泪水在脸上泊泊流淌。一场风雨竟刮断了全镇2000多棵幼枝。为弥补损失,他领人没黑没白地进行二次嫁接。

  秋天,嫁接的新树又粗又壮,老树结果也正常。望着地里那一排排新型结构的果林,范国玺的眉毛舒展了!

  第二年,全镇用“倾干切接”新技术又嫁接了2000亩。第三年全镇6年生以下的3700亩老品种果树,全部靠“倾干切接”用“矮砧红富士”取代了小国光。从嫁接到新品种收获的4年间,老果树不但没有减产,新果树成长为取代老果树的“摇钱树”。四年累计亩产增加7000公斤。

  很快,观水嫁接果树面积增到1.6万亩。满目金涛时节,那沁人心脾的红苹果挂满山间果树枝头,香甜伴着轻风,撩拨得人们心里甜丝丝的。

  这是多么盛大的节日!满足与舒心的微笑闪动在庄户人的眉梢上。

  观水乃至全省全囯轰动了,这是全国乃至世界园艺行业史上苹果发展新旧接替的一场革命。

  98225595c5ded3f2c86af58c24f158e.jpg1991年11月20日,"倾干切接"——苹果园优化改造技术,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园艺系统发明专利的空白,在国家专利的星河中放射了中国园艺星系第一颗星。

       (左图:范国玺向来自全国各地来访的技术人员讲解)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全国许多报刊杂志,相继报导了这个振奋人心震动全国的消息,记录国家果树嫁接发明专利得主范国玺“富士王出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发表。 

       这是一声响雷,在祖国上空轰起!

  山东省农委多次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在全省率先推广此项技术。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将此技术拍摄成科教记录片在全国放映。笔者参与拍摄的电视片《山那边有颗星》在烟台电视台和山东全省党员电教系统交流播出。全国凡有苹果栽培的20多个省市区纷纷派人到观水取经,观水镇年接待果业来访客人达36000多人次。


  四、开展全方位立体服务,让果农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种植

  十几年来,范国玺在观水的土地上拼命地工作着。

  1984年,果树分户。范国玺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式,调整新的工作重心,为果农生产提供全方位的立体服务,以解除果农种植中的后顾之忧。

  全镇由原来50个专业队,分散为9600个承包户,使原来精心培育的技术网络一下子网破线断。范国玺带领技术人员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很快拿出了新形势下果业管理新方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从农村招来25个技术人员充适全省第一个民办果树研究所,范国玺亲任所长。重新在全镇划片分组,每500米果园设一个示范户,每个技术员包4个村。以点带面,很快又铺成了新的网络。它似群星, 象银河铺满全镇山山岭岭。

  9600个果农,懂技术的却是很少,这是范国玺最大的心病。他围着果树苦苦的思索着出路。为此,范国玺创办了果树技术学校,他即当校长又当教员,定期开班授课,重点解决果农在生产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生长期超10年的老品种果树,不能“倾干切接”,全镇范围内4000亩成龄树急需用科学方法更换富士品种,范国玺带领所里同志奋力攻关,研究出了“多处切接”法和适合山岭薄地使用的“特长接穗”技术,使全镇适龄老树全部实现富士化。

  果树剪修是果树增产的关键措施。但农民往往得经几年才能掌握这一技术,他们打破常规,查找资料,反复实验,又研究出了"数据化果树剪修法" ,让从来没有接触过果树的人三、五天就学会了修剪技术。

  那几年,范国玺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完成了46项实用技术课题研究,有26项在观水实施操作,有两项获农业部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园艺界4项专利中,有三项是范国玺完成获得的。日本老果树专家菅井功先生来中国考查,亲眼见到范国玺和他的团队把片片传统果树园林,改造成矮砧型富士林,并管理得这样好,赞不绝口:“没想到中国人有了这么高超的技艺!”他手中捧着中国人培育的新型红富士,仔细端详,而后心情激动的给予充分肯定,“这苹果完全可以在日本市场畅售。”临走,老人家还特意要些样品带回日本。

  苹果已成为观水全镇经济第一支柱产业,果树经营的好坏决定全镇经济能力和水平,范国玺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断下去调研,及时发现了新问题,及待解决,从而把为果农全方位立体服务摆上重要日程。

  c6c6915bc3b6a50b6f9c4c4fd8c4e95.jpg针对各村技术普及不到位,点和面相差悬殊的问题,范国玺组织技术人员分片下村办短训班,讲解规范化管理方案,每当新技术研发成功,都要实地操作,现场示范,及时向果农推广。每一项试验成功,都要在果农中引起轰动,一传十,十传百,于无形中推广新技术。设立了集日咨询站,及时解答果农提出的各种问题,先后发放技术材料8000多套,全镇果树新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

   (右图:范国玺在果园检查果树生长情况)  

  针对物资供应不配套,致使新技术与物资供应发生脱节的问题,由物资站等三大部门联合成立果需服务站。根据果树规范化管理需要,随时调配果树生产资料数量和种类,保证给果农及时足量供应到位。                     

      针对果品自销能力低,果农卖果难,影响销售问题,把10多家部门协调起来,合署办公,减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让果农“进一个门,办完所有事”。供销社、物资站通过各种渠道内引外联,引进客户,保证销售畅通。税务、工商、财政、交通、警察、交警等部门各担其职,各负其责,为果农卖果提供全方位护航保驾。并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果品销售中的难点问题。


       五、心里盛着老百姓 唯独没有自己

  观水全镇山山岭岭,沟沟夼夼到处都留下了范国玺的足迹,每一个村夼,每一处果园都在范国玺的心中。他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工作上。

  那年范国玺的妻子得了阑尾炎,他没时间送医院治疗,误了时间,致使腹腔严重感染,本来十几分钟就可做完的手术,却做了两个多小时。出院后,范国玺又一头扎进果园里。一次,虛弱的妻子让范国玺到前面街上买点小米补身子,他走出家门就把这事忘在脑后,忙乎一天回来,他摸着后脑门递不上 "报单"。那天清晨,胶东大地飘洒着有史以来一场罕见的大雪。全镇在沟北村办果树技术培训班,原订500人的学员,一下子来了 1000 多人。果农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使范国玺激动不已,可大量室外搡作技术示范,他一个人怎么顾得过来?连忙回到家里,想让妻子同他一起去讲课,因为只有尚未病愈的妻子能够讲解他所要求的技术啊!

  看着炕上躺着的孱弱妻子,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妻子懂得丈夫的心思, 从坑上爬起来,要跟他走。范国玺象在危难之时听到了同伴的呼唤,不好意思地客气起来:希英, 你能行吗?

  妻子杨希英怎么也忘不了,那是一场胶东罕见的大雪,山道上,一尺多深的积雪封锁了道路。行人都十分艰难,而范国玺推着的自行车后座上还坐着妻子杨希英。呼啸的北风卷着雪粒袭来,冻得妻子蜷缩着身子。而范国玺全身热气腾腾,满脸汗涔涔。他推着妻子一步一步往前挪, 15里的山路足足走了两个小时。

  办班11天,下了11天雪。范国玺和妻子各领500人,在那雪花飘舞中,一对夫妻真好个威风!披一身雪花,握一把剪刀,树上树下讲解。

  夜晚,范国玺知道妻子腿疼,起来给妻子柔摩。妻子笑了,"囯玺,你这样殷勤,是为我,还是为你那些老少爷们?"国玺却不好意思的笑了:"为了所有人"。为了这次办班,妻子患了严重的关节炎,半年走不了路,出不了门。

  他为果农操碎了心。果农每年需要的树苗,范国玺早早就联系好,组织进货。果农缺钱买苗,范国玺帮助想办法,绝不能让一个果农掉队。有位老果农缺钱买苗,找到范国玺来赊,范国玺自掏腰包送给他一批苗子。

  日夜的操劳,范国玺这样刚毅的汉子还是累倒了, 三天不省人事,睁着眼睛不认识人。消息传到果农那里,修剪的放下了剪刀,耕田的停下了梨耙,吃饭的丢下了碗筷,百十号人涌到范国玺的家中看望……一位老大爷拉着躺在炕上范国玺的手,递来一扎钱,跟杨希英说,“现在咱有钱了,快去给国玺治病呀!”范国玺与乡亲们结下的鱼水深情深深地感染着许多人,他也在父老乡亲们的心中!

  范国玺用智慧和血汗点缀了 9600个星斗,汇成群星灿烂的浩渺银河,绘制成一幅波澜壮阔五彩缤纷的图画。然而,给人们带来无尽温暖和希望的光芒,却很少能照射到自己的家庭。望着那连绵的山峦,范国玺笑了。

  是啊,那沉甸甸的秋天里,有他生命的果实,那坠满枝头的"红富士",就是他血肉的种子。在那古老鹊山历史的巨变中,他辛勤的创造和无私的奉献得到了报答。

  观水人富了,苹果让他们致了富。观水人笑了,笑得满眼都是泪。

 a81fdc880e39542a67dd4bec2d4dd38.jpg 观水镇成了"富士镇",最早发展苹果,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镇”。在1988年全国北方果树研讨会上范国玺获悉,1986年,一个观水镇“红富士”产量就占了全国产量的1/3,1988年占全国产量1/6。全国每30个红富士苹果中,就有一个来自"观水"。果业收入占全镇收入的90%,果农50%都成了万元户,3万元到10万元户有1000多户。

   如今的观水,是烟台市个体经营十大产业镇,烟台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佳专业化镇,1990率先在全国注册的“观水牌”苹果商标,苹果产品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销往祖国大江南北,并出口东南亚和美国等许多国家。

   (上图:范国玺亲临果园示范果树修剪)

    范国玺有一身赚钱的本事,却把所有知识和智慧都奉献给了观水人民。 果树分户那一年,故乡的村支书代表乡亲们找范国玺来了,要他回去承包百亩苹果园。凭他果树专家的技术,每年的承包收入至少可赚上几十万上百万,成为几百万富翁那是易如反掌。

  然而,在这样耀眼的数字面前,他丝毫没有动心。相反,县委,县政府奖励重大突出贡献者的5万元奖金,都被范国玺全部用于果业技术培训和购买果树技术仪器设备上了。他是烟台市科技拔尖人才,获得农业部和省政府奖,家里的奖状证书装了一箱子。

  从治疗果农的腐烂病开始,到“红富士”在中国开花结果,又用“倾干切接”新技术推广种植,还要管理果园服务果农,范国玺的每一步都是闪着星光的足迹,他为中国的园艺事业做出的贡献无法用金钱来计算,他为观水及全国的果农增加的收入无法用金钱来计算。人们知道那是一个沉甸甸无法估量的数字!


      六、心向前方,志存高远

  随着范国玺的发明在全国引起轰动,范国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他每年都能收到上千封单位和个人的来信, 几千人来访,许多人高薪聘请,不但解决妻子的转正和城巿户口,而且每年工资不低于5 万元。而他当时唯一的收入是和爱人加在一起的280元工资。当了果树站长的妻子那时吃的还是是议价粮。他们就像站在泥土里的砧木那样,只知奉献汁液,奉献甘甜。

  从1984年以后,范国玺被提拔为观水镇副镇长,镇党委副书记、县科委副主任。1997范国玺又被提拔为济南市商河县副县长。然而,范国玺还是那个范国玺。职务变,心态不会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把根仍然深深扎在泥土里,汲取大地的营养,输送给地面,转化为丰盈的果实。无论走到哪里,都把继续抓紧抓实改换土壤,改良品种,改造果林作为重点,不断创新研发新品种,提升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完成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果园改造升级。

  这位退休的73岁中国园艺界的老科学家,正注意到,经历了几十年发展的“红富士”苹果又出现的品质低的老化现象。近年来,苹果口感差,上色慢,甜度低越来越不适应人们对果品品质的苛刻要求,苹果业将面临又一次刨根换种的品质革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要继续发展中国果业,提质增效,要让这承载着中国农民增收致富希望的中国品牌依然红火。这位黑红脸庞性格刚毅闪着光芒的老科技工作者,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正在开辟新的创新性苹果示范园,采取减密度,去化肥,去农药措施,培育个大皮薄、肉质脆蜜、色泽鲜艳、口感绝佳的新品质苹果,恢复人们对苹果甘甜爽口,质鲜原味的美好印象。引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的种植模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化,再造苹果生产新优势,让我们的苹果更香、果业更旺、果乡更美、果农更富。满怀豪情,继续书写苹果文化的澎湃乐章!

  “烟台苹果”,是在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响亮品牌,中国100多年有苹果历史以来,烟台这个著名的水果之乡,一直引领着中国苹果的生产潮流。苹果这个烟台农业支柱产业,连续十多年蝉联中国果业的第一品牌。在这辉煌品牌的背后,写着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百折不挠,顽强拼搏一生,为中国果树园艺界做出重大突出贡献人的名字,他就是老共产党员—范国玺。

  看远山林涛阵阵,置身边苹果飘香,村疃夼喜气洋洋!是的,这位心系人民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人民不会忘记他。多年后,每当说起果园,每当吃上苹果,乡亲们都在念叨着这个中国“富士王”的名字—范国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