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秋天,黑云压城,敌人的屠刀,高悬在革命者的头上。神州大地,血雨腥风。是反抗,还是灭亡,共产党人陷入了道路选择的两难。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的声音,在“八七”会议上回荡。于是,在那年秋天,在湘赣边界,5000多工人、农民和革命军人,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从修水、铜鼓和安源集结出发,它像三支利剑,勇猛地刺向浏阳、萍乡、醴陵和平江,目标直指长沙。武装反抗的道路上,革命者的脚步,悲壮而铿锵。

  然而,这条路,注定是充满了曲折和艰难。萍乡受挫、平江受挫、浏阳受挫。面对失败,有人悲观彷徨,有人盲目冒进,有人却意志更加坚强。

  “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累了,就会倒下去。”在文家市的里仁礼堂,毛泽东形象的比喻、质朴的话语,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这支秋收起义的余部,沿着罗霄山脉,披荆斩棘,一路向南。转芦溪,过莲花,驻三湾。芦溪的茶树林里,卢德铭长眠异乡;莲花的马头墙上,书写过他们的理想;永新枫树坪的“泰和祥”杂货店、红枫树下、红双井旁,留下了他们访贫问苦的暖心话语和“三湾改编”的创举华章。

  迎着萧瑟的秋风,部队继续向南,向着宁冈,向着井冈山的大井、茨坪、茅坪进发。一条条小道,一段段历史,汇成了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

  双马石小道,一边是谷深壑幽,一边是巨峰连云,道路两旁有两块天然的麻石重叠在一起,远望好像两匹扬蹄的骏马,正昂首长啸。他们行进在“双马石”小道上。崎岖的小道,在山谷间,蜿蜒盘旋;鲜艳的红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双马石哨口,后来成了根据地的坚固屏障。今天,这里的五个工事、三道防线,仍然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竹钉阵、松树炮和木石滚雷的传奇。

  挑粮小道,山头雾霭萦绕,在荆棘茂林间,若蛟龙出没,直冲云霄。官兵行进在“挑粮小道”上,肩挑背驮,粮食、布匹和盐巴,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山上。古道弯弯,竹林如海,斑驳的石块上,历史的印迹并没有湮灭,“朱德的扁担”,已成了小道上永远传唱的佳话。

  八角楼上,在那个寒冬腊月,在昏黄的油灯下,毛泽东身穿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等光辉著作,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这里的大砚台、棋盘和竹筒铁盏桐油灯,似乎还散发着历史的余温,耳畔《八角楼的灯光》依然嘹亮。

  井冈之路,始于文家市,成于井冈山。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辉煌。它从井冈山,一直延伸到陕北,扩展到整个华夏。井冈山精神,像鲜红的杜鹃花,在神州大地尽情绽放。

  重走井冈路,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毛泽东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感慨万千地告诫我们: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邓小平1972年11月来到井冈山,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习近平2016年2月来到井冈山。在八角楼上,题写了“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在神山村,与贫困户打糍粑、谈脱贫。

  如今,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反腐倡廉等各项事业,正有序推进,如火如荼。井冈之路,是革命之路,是幸福之路,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复兴之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