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秋天的芦苇,万物萧瑟后,芦苇云彩一般随风起伏,最适合发感慨,延思绪,要是资深“文青”,一定生发诗情文章。

除了“阳春白雪”般的诗意芦苇,芦苇在植物学中被分配在禾本科芦苇属中,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或湿生高大草本植物,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的生长。芦苇极为寻常的生长,极为无私的奉献,它的叶、花、茎、根、笋都可以入药,跟动物的猪一样,全身都是宝。茎、根还可以造纸,社会发展到不仅仅为衣食所忧后,芦苇的茎经过加工,还可以做成工艺品,很受大众欢迎。

现代人欣赏芦苇的美更多在吃、用,以及闲情逸致。

古人欣赏芦苇在情深意长,比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无数此搬出来引用,这一次不用了,什么事不能用情过度,过度就是痴迷了,一迷就失去方向了。

芦苇在《诗经》中不仅仅是《蒹葭》中提到,《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於嗟乎驺虞!”《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卫风·硕人》:“葭菼揭揭,庶姜孽孽。”《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小雅 小弁》:“有漼者渊,萑苇淠淠。”《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都有,可见芦苇在久远的从前就是这么广泛存在,除了苇,其中的葭就是芦苇。

芦苇除了刚才说的功用,还有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功用”,就是假装当棉花使,却因为没有棉花的保暖作用,一次使用终身废弃。这里面有一个故事,不妨与诸君分享。就是《二十四孝》之“单衣顺母”中,后来有“打芦花”的戏剧也是说的这个故事。说的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闵子骞的事,闵子骞的继母让亲生儿子穿丝绵(春秋时没有棉花)絮的棉袄,却让闵子骞穿完全不能御寒保暖的芦花絮的袄,但闵子骞却一如既往孝敬继母,古往今来被人称颂,后来,“著芦花”一词就成了继父母虐待非亲生子女的代用语。

芦苇从《诗经》开始就受到各时代诗人的喜欢,逍遥在各朝各代的诗文中找芦苇只需要闭着眼睛“投石问路”,没准第三下就找到了,闲话休叙,直接跳到唐朝好了,毕竟那时是诗的鼎盛时期,看看唐诗里的芦苇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只想选一首,斟酌之下选了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他写了一位垂钓者,钓了一天鱼,累了,月落十分,回家,天气凉快,正好睡觉,懒得系船,任由船儿在水里漂荡。钓鱼者心想,就有那船飘吧,它能瓢到哪里去呢?顶多是长着芦花的浅水边。

就是为了他诗中的那份情趣,宁静、安闲、随意,正是人间好时光。

到了宋朝,芦苇依然蓬勃生长,宋词里的芦苇也蓬勃生长,不妨选二首感受一番。

先看潘阆的《酒泉子》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潘阆是北宋词人,自号逍遥子,早年卖过药,后来进士及第,为官,又几次被贬谪。这是他回忆杭州美景写的十首词之四,可见那时杭州就是人间天堂。

回忆从前在西湖游览,整日站在楼阁上眺望西湖的美景。有三三两两的钓鱼舟点缀,远处的岛屿正呈现出清秋的景致。

芦花荡中依稀传出清亮的笛声,惊起了委身其中的白鸟,可以看到空中“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自告别西湖,思想起来,不由整理钓鱼竿,思绪飞回到那水云寒,正清秋的西湖美景中。

西湖美景是和芦苇相关的,淡远、澄澈、出世,这是不一样的芦苇。

再看谢逸的《青玉案》

芦花飘雪迷洲渚。送秋水、连天去。一叶小舟横别浦。数声鸿雁,两行鸥鹭。天淡潇湘暮。

蓬窗醉梦惊箫鼓。回首青楼在何处。柳岸风轻吹残暑。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

谢逸是北宋词人,屡试不第,工诗文,是江西派的重要诗人,曾写过300首咏蝶诗,被称为“谢蝴蝶”。

深秋,芦花飞雪一般笼罩沙洲。秋水连天,一叶小舟,几声雁鸣,两行鸥鹭,天高云淡潇湘正暮色。

我醉梦中倚在蓬窗,不知青楼何处。风吹过柳岸,夏日残余的暑热消除。菊花正开,枫叶正红,江上飘过细雨。

其实和潘阆的芦苇异曲同工,美景妙不可言。

想想,就在这样清淡的芦花中结束芦花的大宋之旅吧,总比愁絮不断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