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接受责编丁振阳老师的百年献礼之作《播火者之歌》,历时一个半月的编辑让我始终沉浸在无限的感动中无法自拔。百感交集就像滚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心头,难以遏制,泉涌而出,煞有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科技扶贫英雄之势。一吐为快萦绕在心间,浮现于眼前的科技人员扶贫奋斗的故事成为我的当务之急。竭尽所能的把自己的更深更强更迫切的感悟分享给世人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被以李庆文为首的科技扶贫人员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本色;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人民情怀;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使命担当;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务实作风;主动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的责任担当深深的时时刻刻的感染着、鼓舞着、鞭策着……他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定会光耀中华,流传千古!

  丁老师的百年力作《播火者之歌》描述了以科技副市长农艺师李庆文挂帅的科技扶贫的“集团军”,不仅打赢了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增产六项技术措施,简称“六项改革”在阜新县推广的攻坚战,而且借助“六改”这个现代化的锐力武器和“法宝”在阜新转换成巨大的生产力成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李庆文同辽宁省农科院及当地科技人员签订了在“七五”期间在全国也是首创的第一个区域性的农业技术承包合同,号称“七五·二〇”工程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我国未来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以李庆文为首的农业科研人员为把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真正的普及应用,为带动更多的人靠技术富起来,他们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实行增产六项技术措施和播撒七五·二〇科技工程的种子,从而燃起了脱贫攻坚致富之火,奏响让百姓共享科技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赞歌。

  聚焦两个攻坚战取得的空前胜利的有效的实用的价值作用,关注科技扶贫英雄身上的无数闪光点,高奏了这篇百年力作融真实性文学性思想性为一炉的特点凯歌。


  一、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真实性

  纪实文学作品,根本的价值取决于真实性原则。李庆文率领的科技扶贫的播火者们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值得大赞特赞的先进人物,他们有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性格特征和科技扶贫亲身经历的行为,作者在获取大量真实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人物的灵魂和精神本质,使其形象鲜活生动。在深挖实践经验、刻画人物,提炼主题思想境界上,丁振阳老师下了真而大的功夫。几十万字的情节内容,基本上看不到大段生活中真实材料的堆砌,这也是本书区别于其他纪实文学作品的精彩之处。真实是生命,艺术是翅膀。长篇纪实文学《播火者之歌》就是一部给真实插上金翅膀的好作品。

  作品情节内容的真实显示了永久的魅力,提升了作品艺术真实的档次。功名终好在,且莫负初心。李庆文挂帅的“集团军”舍弃在沈阳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来到贫穷的塞北点燃起科技兴农之火,成为中国第一位科技副县长,科技副市长,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普罗米修斯”。李庆文是像普罗米修斯神一样的存在,充分的广泛的具体的展现了他作为神的理由,他作出的口服心服的事实,让人有口皆碑,验证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至理名言。


  二、这部纪实文学的另一特点是情节动人,故事曲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新起点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创造出更加灿烂的辉煌!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创造出奇迹来。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强调的都是尽忠职守,担当尽责。李庆文同辽宁省农科院农业科研人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取大义,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干工作,认认真真履职,在农村一蹲就是十年,对于党,对于自己的事业和阜新这片热土以及阜新人民来说毋庸置疑是功臣。他们坚守的信念、坚韧的毅力、坚实的品格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激励当代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无尽的精神力量。他们在扶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践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摇梦灯青,惊霜鬓白,初心犹守。李庆文团队是闪烁的群星,虽然分工不同,但追求的目标一致。“七五”期间国家攻关项目的旱农阜新试验区的科研人员的洪光烈可以算是闪烁群星中璀璨夺目的一颗。他主动请缨,利用阜新发展畜牧业最理想的条件——得天独厚的辽阔牧场,探索出一条发展畜牧业的新路子。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精神,“丹心从来系家国”的奉献精神,定会流传后世,历久弥新!

  在阜新蹲点的蝶变,擘画脚下的蓝图。作为李庆文团队一员的水土保持站站长并兼任治柳工程副总指挥的宋德完成了治理柳河的工程,避免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他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扛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打击、破得开恐惧、容得下闲话、禁得住折腾、等得来希望、别得尽悲伤,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鞠躬尽瘁,含辛茹苦,不忘初心使命,砥砺前行,终于迎来了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累累硕果!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科技扶贫路上,他们倾力奉献、苦干实干,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命在肩的初心,以生命赴使命,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科技扶贫事业,作品详尽细致的真实的向世人展现了李庆文挂帅的“集团军”在科技扶贫路上打赢的两大攻坚战时科技扶贫英雄所尽显的当之无愧的迥然各异的样子!

  科技扶贫英雄“奋斗”的样子,不信天不信命,用初心增添信心。“眠云机尚在,未忍负初心。”时恩福作为李庆文团队“七五”期间国家攻关项目的旱农阜新试验区的成员,卸下了政治包袱,轻装上阵不懈奋斗,在自己的特长领域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为自治县的农业发展放射着强光、巨热,成为了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是人民心目中真正的楷模!

  扶贫路上,还有太多不信天不信命,坚守初心的“你们”。你们“奋斗”的样子,激发了群众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让贫穷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产生由内而外的“巨变”。

  科技扶贫者攻坚“努力”的样子,润物细无声,你们用言传身教助力扶贫。十年磨一利剑。你们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放下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自愿到艰苦而又贫穷,遥远而又落后,荒凉而又愚昧的塞北农村。在自治县的历史上,写下闪光篇章的家乡劲旅的一员王尚宽,他在艰难漫长的岁月中经历千辛万苦培养出带皱襞的纯白色的细毛羊。还有在平凡的工作中,一步一趋地寻求人生的真正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来实现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理想的李相宇。他们“努力”的样子,虽朴实却无比“荣光”。

  扶贫攻坚者“拼命”的样子,拋头颅洒热血,你们用生命探索扶贫道路。例如几十年不忘初心,促成科技兴农的魏亚范。魏亚范作为省农科院在阜新蹲点,从建基点一直蹲到现在的五名建点元勋之一中惟一的一名女同志,她巾帼不让须眉,和男同事一样为了塞北农业,努力拼搏,用自己的科技特长,还有高度的责任感,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责任担当的本色出演。他们“拼命”的样子,虽无意成为英雄,却用生命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你,你们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你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三、这部纪实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构思精细,文学性强

  通常认为,主旋律作品往往有既定的套路,墨守成规,呆板乏味。但作者却打破陈规旧俗,另辟新径,虽然没能妙笔生花,但丁老师的笔下有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关键是他不惜笔墨的恰到好处的记叙描摹的是开的什么花,怎么开花?丁老师运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力,宏大叙事结构的驾驭能力,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对笔下各具特色的人物深刻认识的洞察能力,在他们身上挖掘出异于常人的特点彰显自己的见解。丁老师利用把握语境、营造氛围、运用语言的能力,展现了精细的构思:李庆文这位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像普罗米修斯神那样把科技扶贫的天火盗到塞北的山,辽西的水,造福于人类,使人类有了划时代的进步,作者为他高唱了一首播火者之歌。塞北的人民相信,科技副县长这一历史性的创举必然会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华章中,重重地描上一笔;辽西的人民深信,科技副市长这一创造,一定会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上,留下了“奔向主战场”“打响第一炮”“绿色的冬天”“魂系蒙古贞”“两大攻坚战”……一个个闪光的镜头!

  作品还尽显了塑造人物上的较强文学性。艺术的再现了纪实作品创造者,佼佼者的真人真事,真实生动的彰显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精神所在。李庆文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上,以满票当选为“科技副县长”。那时,人们并未立刻从中认识到什么历史性的创举意义。然而,它像任何植根沃土的种子一样,只要有必要的空气、阳光和雨水,总要生根、开花、结果。于是,他开始在辽西的青山绿水之间,在塞北贫瘠的土地上,播点着科技之火,书写着自己的特殊论文,实践着自己的“实践出真知,空谈而无实践的科学家不是真正的科学家”的人生格言。

  以李庆文为首的许多农业科学家,从50年代开始,为了改变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过去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了贯彻“农林牧副渔必须要全面发展”的方针,为了使农业经济社会腾飞,为了大力宣传并弘扬他们合奏的一曲播火者之歌的引领示范的先锋模范作用。作者选取李庆文所率领的这支家乡劲旅在全面发展农业的不同领域起着主流作用的几位风流人物的代表,在攻关“七五”期间国家攻关项目——不同类型旱地试验区农牧结合、农林牧综合发展技术体系研究中,经历了艰苦环境的磨练而光荣的成为旱农阜新试验区中流砥柱的蜕变过程。展现了他们把科技化作生产力的实践中迥然不同的贡献经历,歌颂他们魂系蒙古贞精神境界!突出的赞美了他们为自治县的长足发展,在农业、林业、牧畜业、水利等各自领域,为党和人民做贡献的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不畏艰辛、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李庆文的科技团队艰苦磨练,砥砺奋进的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的过程,在自治县的历史上,写下闪光的篇章。


  四、这部作品的第四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精神力量感召日月,造就了作品思想深刻,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要携带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也一定是有其三观水准的。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大量生活中沙里淘金,也是一个庞杂的工程。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高度和审美境界。能够进入作者视野并且精雕细刻的,同样是具有思想和艺术双重价值的。因此也可以说,一部优秀的作品,是亲历者和创作者共同的思想和智慧的心血结晶。

  这部书的主人公李庆文是辽宁农科院副院长,是1987年1月12日获国家殊荣的19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之一;还是全国首届“十大扶贫状元”之一,在辽阔的塞北乃至辽沈大地也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作品再现的李庆文的真实动人故事,让我震撼,也使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的一个用力处。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李庆文在阜蒙县任科技副县长和在阜新市科技副市长期间为了塞北粮食连年大丰收,农民脱贫致富,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百姓谋幸福而呕心沥血,献身农业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李庆文的一项顶桂冠,是播火者的骄傲,也是播火者用心血织成的。塞北年年五谷丰登是你播火的功绩;辽西年年是丰收的金秋是你播火绘下的彩卷。有的庄稼人称你是“神农”;有的庄稼人称你是“活财神”。李庆文不愧是“国家级拔尖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领导干部”……

  对李庆文等人播下的科技扶贫之火,让人们共同走向富裕,其实也是一部好的教材。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就是初心。在今天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尤其需要用真正的英雄感召社会,用英雄的人格魅力感染所有人。两大攻坚战重大胜利的背后,闪动着无数负重前行的身影,一个个感人的扶贫故事,一个个迎难而上的平凡英雄,他们心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精神深深触动着受益的世人,他们的扶贫攻坚精神,立足职能职责,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精神力量感召日月。

  遥思风雪夜,莫忘是初心。既有榜样的力量无穷,又有团结的气势无敌。英雄群像创造了科技致富的奇迹。主题定位的高度,使作品具有了鲜明性,时代性的特点,也把作品的层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作品有了与众不同的的品位。李庆文的科技扶贫团队犹如天空中最明亮的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指引着我们探寻决胜科技扶贫的精神所在。以李庆文为首的家乡科技人员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而合奏的一曲普罗米修斯似的现代版的播火者之歌,显示他们在自己的特长领域发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利用自己的领先世界一流的经验,播下了科技脱贫攻坚之火,点燃了全国科技精准扶贫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燎原之势!他们开启的扶贫模式为全国一盘棋的脱贫致富攻坚战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为全面熊熊的燃烧脱贫致富之火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所创造的科技扶贫的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增产六项技术措施和七五·二〇工程的先进科学技术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播火者之歌》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献礼之作,真实地记录了李庆文他们作为科技扶贫的共产党员英雄的先进事迹,塑造了他们播下科技扶贫的星星之火,燎原了精准扶贫之势,绽放出脱贫致富之花的光辉形象,赞美和弘扬了以李庆文为首的家乡科技人员在脱贫攻坚致富路上的奉献精神和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李庆文和他的同伴们落实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了“‘决胜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政策理念;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李庆文和他的科研伙伴们团结带领最基层的最广大的农民有效的应对各种挑战、抵御很多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科技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脱贫致富的两大攻坚战进行到底,全面打胜了科技扶贫的两大攻坚战,不断把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继续推向前进。在这些科技人员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当代人要接过他们手里的接力捧,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戮力同心,携手共进,争当先锋,再续辉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