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老朋友张志勇送给我一套《南故邑村志》。这部村志是他经历6年时间编撰完成的,分上下两集,90余万文字,配有上百张图片,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打开这厚厚的散发着墨香的村志,我立刻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这部村志从五帝时代开始,夏商周、秦汉三国、晋隋唐宋元明清,一直到当代,其内容之丰厚,资料之详实,考证之认真,简直可以称为半部石家庄史了!

  张志勇曾是石家庄日报知名记者,历任农村部副主任、外联部主任、科教部主任、报社秘书长等职。而他就出生在南故邑村。

  南故邑位于石家庄市区西南部鹿泉区的封龙山下,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域内的封龙山是中国北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封龙书院当年被称为北方四大书院;石邑古城是春秋战国时代太行山东麓的名城,南故邑村也因这座城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村域内至今还留有石邑古城遗址及大量的商周战汉之后历朝的文化遗存。历代先贤在这片土地留下大量的宝贵文化遗产,《尚书》、《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明太祖实录》、《二十四史》、《水经注》等史籍中均可找到与南故邑有关的记载65f58616a5787a829a7103451b85b80_副本.jpg和诗词歌赋。

  南故邑村人才辈出。从古到今,从这里走出了一个大公,两个国公,四十多个秀才举人,两位全国人大代表,两位老红军,三位黄埔毕业生,四位飞行员,六位记者,还有为中国革命献身的八位革命烈士。2015年夏天,志勇从石家庄日报社秘书长岗位退下来不久,南故邑村党支部、村委会把编写村志的任务托付给他。他说,“能给家乡做点事,报答滋养之恩,这不是金钱能够相比的。”于是,他婉辞了很多单位的高薪聘请,专心投入村志的编撰。

  史志不是文学作品,不能编故事,而是要还原历史的本真。但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把一个村的历史资料收集并编纂成册,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广泛搜集资料,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到省市县乡查阅资料,甚至到不少农户翻箱倒柜寻找线索。几年里,他采访了大量的干部群众,并到北京、天津、山西等地采访当事人或他们的后代。长期的记者生涯,培养了他做事严谨认真的风格。据他说,对于每一个线索,他都要反复核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把有关方面记载的南故邑村建党时间提早了3年,把村国民小学的的创建时间提早了6年。

  村里一位1936年参加红军的老革命,抗战胜利后曾回家看望过母亲,此后多年再没有音信。为了弄清真相,他多方打听,听说那人曾在河南战斗生活过,于是,电话打遍了河南所有的烈士陵园,终于在滑县烈士陵园找到了那位老红军的墓碑。原来,那位老红军在1946年在一次与国民党顽匪作战中牺牲了!

  他还了解到,在抗日战争时期,南故邑村还走出过一位为抵抗日本侵略驾驶战机在空中同日军作战而壮烈牺牲的飞虎队队员,名叫冯佩瑾。这也是石家庄地区唯一的一位飞虎队成员。经过多方联系,他联系上了远在重庆的冯志良老人,得到了这位英雄的珍贵资料和多幅照片。

村里有个已故老人,村民传说他曾当过国民党某市的代理市长。但他到底干过什么,没人知道确切。为写村志,他找到他的亲属多方了解,仍然是说法不一,直到他从旧档案中查到了那个人自己写的一份“材料”,真相终于大白。

  位于村边的石邑古城遗址,出ca8d8592e24a169b81ead3604590109_副本.jpg土过陶罐、陶爵、石磬、铜箭镞、青铜剑等文物,志勇从小就爱到这里检拾瓦片,也多次听过老人们讲述这座古城的传说。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述这个古城,他多次找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向郭济桥研究员和他带领的石邑古城考古队的同志们请教。考古专家们将他们对古城的科考报告拿出来,副队长李楠展示了考察中发现的“公库、库、人、王、仲、关、甲”等两千多年前先人亲手写的文字,特别是还向志勇展示了国内首次出土的“赤鞞”币,让其拍摄了照片,使这个极为稀有的货币第一次在一部村志里展现尊荣。

  村民听说要编村志,很多人家翻箱倒柜,把家里存了几辈子的文书档案找出来,一位多年担任村干部的老党员有记日记的习惯,其后代把父亲遗留下的日记等原始资料也无偿奉送,为村志的编写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披星戴月入户采访,披荆斩棘登山考察,南奔北走多方访问,一台电脑昼夜不停。南故邑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被张志勇打开了一面窗,浩如烟海的材料迎面扑来,村志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他终日沉浸在这座历史文化的富矿中。
e167a8790ed7dafa2059a0209f6c22e_副本.jpg  然而,可能是老天要考验一下他的意志力,一个个打击随之迎面而来。当他在电脑里敲进去30多万字的时候,电脑突然罢工,硬盘坏了!电脑里保存的所有的图片与文字信息全部消失!当时,他就急出了一身汗。幸好报社的一位电脑技术专家赶来,帮助他修电脑恢复硬盘,这才恢复了80%的信息。祸不单行,不久,他随身带着的一个保存了《村志》全部资料的u盘也在一次外出采访时丢失了。幸好他记忆力还好,凭着记忆一段段地恢复。经过张志勇先生六年呕心沥血,这部《南故邑村志》终于问世。从这部村志中,我竟然找到了石家庄城市发展的源头。位于村边的那座石邑古城遗址,现在还存留着一段古城墙。记得在前年,我曾经跟着志勇来到这个遗址考察,我们钻进树丛,爬上2米多高的城墙,在一片耕地里地头,还发现了层层叠叠堆积了有半米深的碎瓦片。

  据石家庄市著名历史学家梁勇《石邑古城的兴废》一文中考证,石邑是战国时期中山国重要城邑之一,是一座在河北中西部地区9def2f780ed67e2a1ad2a37fb1a6cdb_副本.jpg具有重要军事、政治地位的古城。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攻中山“取鄗、石邑、风龙、东垣。”此文中的石邑、东垣在2300年前都是北方地区比较大的城垣,都位于石家庄市区,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石邑古城被大火焚毁,县署及官民迁往万夏(今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村),从时算起,石家庄市区内有县级官府的历史有2300多年了。

  长期以来,河北上下十分关心封龙山的历史文化挖掘。原河北省委书记叶连松曾对这座山的史文化价值给与很高的评价。他在《风龙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一文中讲到:封龙山历史文化璀璨,曾有五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在我国文化史、文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阅封龙之历史可晓民族文明之伟大。一名山一古邑更显得南故邑这个古老村落历史的悠久与厚重。所以,把这里称为石家庄的历史文化之源头,是有依据的。

  手捧着这部凝结着自己心血的《南故邑村志》,志勇对我说,“中国人是讲血脉的,一部村志就是一个村子的血脉。从前人走过的足迹中,可以悟出兴之所以兴,衰之所以衰,存之所以存,亡之所以亡的道理来。使后来的人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是每个写史人的希望,也是我的初心。”

  其实,这何尝不是我的一份心愿呢?我对这部村志也是抱着极大的期盼的。因为在几年前张志勇先生开始编辑村志时,我就高度关注着,也曾力所能及的给一些帮助。例如书中的很多资料是我帮助翻拍的。他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困难我也是了解的,深知编辑这部村志的艰难和不容易。令人欣慰的是这部村志终于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石家庄人,我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