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凭借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闻名遐迩,传世至今。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一抒情怀。
      来到这里,只见古树参天,绿草如茵,视野开阔,清新古朴。按照路标提示,转过一处深褐色的古建筑,眼前就出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楼阁。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岳阳楼。抬眼望去,这座熠熠生辉的楼阁共有三层,每层都是金光灿灿的琉璃瓦顶。四角檐部皆向上大幅度翘起,呈现若飞若举之势。远远望去,犹如一只金色大鹏盘踞在洞庭湖畔,展翅欲飞。这奇特的造型和建筑风格,体现出了一种喷薄欲出的恢弘和大气。
       驻足片刻,我便兴致勃勃地登上顶楼。因为这里才是观赏洞庭湖的绝佳处。放眼望去,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正如《岳阳楼记》中所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我仔细咀嚼着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脑海里渐渐幻化出先祖范仲淹的身影,这身影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恍惚中,只见他大踏步,笑盈盈地向我走来。一时,竟泪湿眼眶,难以自己。 
       据悉九百多年前,先祖并非是站在此楼之上,望着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水,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挥毫写下这气吞山河,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颂,赞叹不已的名篇的。而是他收到好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的一封书信,并有一图。图中所画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为之写一篇记。先祖便把那图挂于堂前观之良久,倏然间一座巍巍高耸的岳阳楼和那万顷碧波洞庭之水便呈现眼前。他心中汹涌澎湃,翻江倒海。西北荒漠的长烟落日,东海卷起的惊涛骇浪,朝中奸宦谗言诬陷,大灾之年遍野饿殍,长子随他在西北前线金戈铁马的厮杀,四次被君主无情地贬谪……一桩桩一件件都浮现在眼前。他便挑灯观图,凝神静思,挥笔泼墨,须臾间一篇三百六十八字的旷世之作《岳阳楼记》由心而生。他没有为己愤愤不平,也未有半句的功劳自诩。他与日月同辉的高尚品德彰显在整篇文章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念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说来确实是一种殊荣,我是先祖范仲淹的第二十九代孙。记得小时候,父亲曾经拿出家谱对我们说,我们是范仲淹的后人。当时懵懂的我,只知道范仲淹是宋朝的官员,会写文章。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才知道他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也才明白当父亲对我们说,我们是范仲淹的后人时,为什么饱含那么自豪的神情呢。从那以后,每当吟诵《岳阳楼记》时,总会为范仲淹那崇高的品德,和深奥的文学造诣而折服。更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先而庆幸和自豪。
       按家谱排字,我应该是“垂”字辈。可我们这辈都把“垂”字改成了“荫”字,据说是经过族人讨论而定。我的父辈是“川”字、儿辈为“世”字、孙辈则为“恩”字,家谱中的四十个字,据说都是范仲淹亲自所选定的。
       先祖当年身居高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为官清廉,教子有方。他刻苦自励,心忧天下,大胆直言,数次被贬。但他依然忧国忧民,日夜操劳。除了为江山社稷着想,还为族人编写长达四十代的族谱,让我敬仰,让我感慨。
        从顶楼下来,我仔细参观了楼里的陈设。先祖撰写的《岳阳楼记》是用金字雕刻的。无疑,这是岳阳楼里最珍贵的典藏。此外,在墙上还挂着许许多多对联。其中一幅是“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简明生动地概括出了洞庭湖雄伟壮丽的胜状,和岳阳楼厚重独特的历史。
       舍不得离去,真舍不得离去。看着金字雕刻的《岳阳楼记》,默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竟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难怪为后人所敬仰。此刻,我心潮起伏,激情澎湃,真如这八百里洞庭之水。对先祖那亲切和无限敬仰之情再次涌上心头。范仲淹不仅是族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品德,高山仰止,世代楷模。
       我一边用手机录制视频,一边朗声地说:“先祖范仲淹,我们为有您这样的先祖而骄傲和自豪!作为您的后人,一定努力去做您希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绝不辱没您的盛名。” 尽管当时我泪流满面,但还是一字一句,字正腔圆地说出了这些珍藏在心里已久的话。
       这个场景有如一个定格,在游览名胜岳阳楼之时,在怀念和纪念先祖范仲淹之际,我分明感到自己的人格和情操随之提升,浩然正气在心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