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踏上五彩云南大地的时候,迎面扑来阵阵热乎乎的风,感受着大自然清新的恩赐,一路旅途的疲倦全然不见了。

  远端,他快速向我跑来,黝黑的脸上透露出高原的紫红。我几乎不敢相信,仅仅一年时间,原本白里透红的他,却已然成为了一名西部边陲的汉子,我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感慨,只是觉得鼻子有些酸酸的。

  元军一把抱住了我,与我热情相拥,脸上的汗珠依然挂着。这一幕仿佛是昨天,在市委党校出征的队伍里,我看到胸带大红花的他,脸上也是如此灿烂,同样挂着汗珠,与我们送行的一一握手,唯独到我了,却来了一个大大的熊抱,贴着我的耳边说了一句:“老哥,我 在云南等着你。”转眼一年间,却似有了千山万水的光阴距离,脑海里不禁回想起与他相识到相送的那些点点滴滴。

  从归航到重新启程

  2017年新年伊始,单位里来了一位新同志,他就是元军,翻阅他的简历我得知,他曾经是一名乘风破浪的海军军官,二十一载军旅岁月的历练,为他留下了硬朗豪迈的军人烙印。转业后进入市委统战部,一晃八年过去,每天早出晚归的忙碌,让他有些倦鸟回归的意念,于是,他调回了宝山,在这里离家更近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按照他的话来说:“常年在外忙碌路,亏欠家里的太多了,有一种远航归来进入港湾的感觉。”

  虽然机关党建工作对于元军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有着几十年部队政工干部的丰富积累,加上干一行爱一行的秉性,使得他很快进入角色,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好帮手,赢得了同事的好评,用他的话说:“军人嘛,要习惯随时转移阵地,并且坚守好新的阵地。”

  正当他享受着就近工作快乐的时候,一个更艰巨的重任落地了他的身上,经组织严格筛选,他作为上海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远赴云南,出任曲靖市会泽县委常委、副县长,开始了三年极具挑战的援滇历程。

  临走那天,我去市委党校为他送行,当客车缓缓滑行时,我透过玻璃窗,注视着渐渐远去的元军,看到了一张军人坚毅的脸,消失在艳阳高照的八月。

  对于这次人生又一次转型,元军坦诚地告诉我:虽然我之前没有从事地方政府工作的经验,但这是一次使命与责任并重的考验,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我别无选择,唯有勇敢面对,坚定向前。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这里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红军长征中第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和政委何长工带领下进攻打过的地方,尤以毛泽东主席那句“乌蒙磅礴走泥丸”而闻名。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共有汉、回、彝、壮、等26个民族,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县,然而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尤其是高寒山区人口稀疏,是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西部深度贫困县。

  当元军与同为宝山选派的援滇干部曹玉峰赴任时,正值会泽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任务的关键时期,从繁华舒适的大上海,到山高路远的西部高原,环境、角色、职责、工作内容性质一下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然而,军旅岁月养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有韧劲的秉性显现出来,他拿出当年上军校的劲头,迅速转变工作角色,深入学习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学习涉及扶贫领域的各种政策、文件和专业知识,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一头扎进了脱贫攻坚的行列里,追逐着前任的步伐,继续着未竞的这份沉甸甸的光荣使命。


  把心融入这片红土地

  元军在自己的日记里深情写下了这样一段优美而感人的文字:“因为脱贫攻坚,我与七彩云南的东北部县城会泽县结缘。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被称为钱都之县,吸引八方商贾云集此地。红军长征途中在此休整扩军,吸收很多有革命理想和信念的优秀儿女成为红军战士穿越大草原。海拔4000米处于高山之巅一望无际的原始大草原,野鸟翔集,牛马散奔,更是世界奇景,人称高原新西兰。这里百姓聪慧,会泽一中每年高考,有上百名莘莘学子被北大,清华录取。亲爱的朋友们,在您的一生中,没来会泽肯定是一大遗憾的,来吧朋友们,欢迎来到山美水美人也美的古老会泽,我在这里等你……”

  我一直都尤为欣赏元军的知心与睿智,短短数语,把会泽的历史与现实,自然风光与厚重的 文脉描绘的精准而优雅,让人怎不心动。

  为了兑现自己对第二故乡的美好承诺,元军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和干部群众学习,克服高原缺氧等各种不良反应,带领工作组翻山越岭深入山村乡野积极开展调研,把自己的足迹踏遍全县23个乡(镇、街道)、28个行政村、30余个村民小组,掌握了大量当地旅游、农林畜牧、教育、扶贫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在不断深化对会泽县情、民情认识的基础上,构思沪滇扶贫协作的宏伟蓝图,他的心已经属于这快古老而年轻的红土地。

  当好沪滇合作的“联络员”和“宣传员”,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是元军找准的突破口。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沪滇两地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接交流互动,不断提升合作共赢的成效和品质。从他到任以来,上海市、宝山区各级党政领导、帮扶企业代表团、新闻媒体不间断、多批次到会泽开展扶贫协作和交流,组织宝山区和会泽县党政部门高层互访、双向挂职、培训进修等工作步步深入,深度的融合为下一步工作的拓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个夜晚,我和元军微信聊天时,他兴奋地告诉我:“云南省70名学子被清华,北大"预定",会泽县占22名,小小县城近占全省三分之一尖子生。真是滇东乌蒙,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教育强县,知识改变命运的奋斗将在下一步会泽乡村振兴中谱写新的篇章!”

  由此他把目光投向了教育扶贫,充分利用在市委统战部工作期间打下的丰厚人脉资源,千方百计联系组织动员上海社会各界力量关注、参与会泽教育扶贫。在他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萤火虫助学、中梁公益基金等资助会泽贫困学生200余名。上海大华集团公益基金会捐资325万元,建设大桥乡水磨村大华希望小学。上海市宝山区物流协会、上海鸣企服饰有限公司等数家上海企业、社会组织纷纷对会泽教育捐资捐物。

  踏破青山壮志更满怀

  “不辞膝痛爬山岗,走村入户扶小康,拆除千年贫穷屋,喜迁高楼感恩党!”元军在日记里深情写下的这段真言,告诉我他艰难并快乐的援滇历程。

  是的,他去援滇的时候,正是全县脱贫攻坚最关键的冲刺阶段,从他的日记里可以品味到,他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了集中力量开展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上。

  这是怎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呢?元军笑着拍拍自己的膝盖说:“来云南前,我的身体素质算很好的,我每天坚持跑步和打羽毛球,但是在这里,我一次次去偏远的山区,了解那些挂号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走的膝盖肿胀,人很疲劳,但是这份责任却始终在心里,不把这里的老百姓的贫困问题解决好,心里有亏组织的厚爱啊。”

  为了把“两不愁三保障”落到实处,他带领工作组一次次翻山越岭,深入偏远的大山深沟,一个点一个点核对排摸情况,针对当地贫困村多,普遍存在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居住分散、村民外出打工多、实际居住人口少等实际情况,在沪滇两地和各级政府、爱心企业等大力支持下,采取异地集中搬迁和就地改造相结合的模式,在县城集中建造和安置搬迁群众1.8万户,共计7.9万余人,并聚焦搬迁安置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看病难、入学难、就业难等核心问题,投入援滇资金1000万元,建成总面积3千多平米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投资500万元,建设“沪泽楼”幼儿园,实现了安置区搬迁群众就近方便看病,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了搬迁群众老少看病就学的最大问题。

  为帮助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形成持续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他多方争取,引进优质企业成立棒球缝制扶贫车间,投入沪滇资金,先后建成电子厂扶贫车间、草莓加工车间、竹编加工车间、小杂粮加工车间、女子刺绣车间等建设项目,让搬迁群众既能顾家、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大力开展劳务专场招聘会,利用上海等东部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大的优势,不间断到会泽开展劳动力协作招聘活动,推荐达成一大批贫困人口到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实现就业。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会,帮助更多的劳动力更好适应招聘工作岗位需要。全力助推爱心公益岗位,开发大量公益岗位,让劳力能力弱的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把最厚重的情感奉献给会泽大地

  对于三年援滇会泽,究竟该留下怎样的目标呢?元军有着简明扼要的定位:“为宜居古城夯基,为旅游古城拼搏,为美丽古城奋斗!”

  在准备迎接2020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的那段日子里,元军与其他上海帮扶干部几乎是白加黑、五加二连轴转,整天忙着加班加点,每天吃住在一线、工作在现场,帮助全县各乡镇、街道援建项目点找问题,解难题。在沪滇两地干部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下,会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顺利通过了2020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受到国考组高度的评价。

  牵线搭桥帮助当地推介农畜土特产品及文化旅游产品,让大山深处的绿色环保资源走向世界。元军在日记里深情地写道:“靠党建引路,干部创新担当精神,让穷山野无中生有,野中变绿,绿中变景,偏中变闹,荒中变金。小小一块农家地,见初心,见扶贫,见生态,见休闲,见沪滇携手真情!”他多次组织本地企业,汇集多种会,汇集泽农特产品、手工艺品赴上海参加展销,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采取集中分散结合,资金投向创新精准,努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拓展创收增效渠道。元军积极联系引进上海优质企业,投入援滇资金对农村农田水渠和道路进行改造,打造稻鱼(虾)综合种养(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探索村帮户带、扶贫协作、城乡互助、绿色共享消费扶贫模式,建成集果蔬种植、休闲游乐、农业体验为一体的消费扶贫家庭生态农场。在会泽古城投资建设精品客栈,填补会泽古城无精品旅游客栈的空白,开通上海宝山区至会泽旅游消费扶贫线路。夯实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农田灌溉工程、生猪养殖项目、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壮大当地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通过产业、劳务用工、村集体收益等实现增收致富。连续2年在曲靖市管干部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2020年被曲靖市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奋斗的人生是美丽的

  在会泽工作,元军也和当地干部一样,挂包帮扶4户贫困户。八旬独居老人彭正芳夫妇,在他的关心过问下,老两口住进了40多平米的新建房,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大米、食用油等日常生活所需品,定期上门看望挂包贫困户,嘘寒问暖,让贫困户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为了让更多优秀的孩子不因为贫困而放弃学业,他不仅自己资助贫困学生,还发动朋友帮助更多的贫因学生。当得知就读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的尹学婷同学,父亲患肾衰竭和血管瘤丧失劳力,医疗费用高昂,母亲积劳成疾,家庭经济贫困消息后,他积极联系促成上海大华集团自2019年9月开始对她进行捐助,每学期给予2000元学费,每月600元生活资助,联系北京企业家朋友对就读于昆明医科大学的贫困学生朱金莲同学给予每月600元定向捐助,直至毕业。当该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并被一家医院录用工作后,特意给他送上自家栽种的水果,对他的帮助表示深深的谢意。

  然而,在他忙碌的背后,是家人默默的付出和支持,是他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元军是家里的老大,更是出名的孝子,在上海工作时,每当逢年过节,他都要不远千里驾车赶回老家,看望患有帕金森症的老母亲,陪老母亲在乡间田野散散步,唠唠嗑,弥补一下几十年在外对家里的亏欠。即使在他援滇后,只有回沪休息,他都会挤出时间赶回老家陪陪老人,让牵挂他的老人放心、安心。

  元军爱人杨力在银行从事组织人事工作,女儿在上大学,自此元军援滇走了以后,她一个人忙工作,忙家庭,很少顾及自己的身体。虽然身体一直不好,但为了不影响他工作,硬是咬牙支撑着,直到发病住院,元军才匆匆赶回来陪护。当爱人开完刀出院后,他又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云南,他说:“县里一大堆事情干都干不完,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所有欠家里的我都铭记在心里,等结束援滇任务回去后再弥补吧,现在我只能祈求家人原谅啦。”

  透过元军的字里行间,我能够感受到他眼角挂着的泪花,他把一名做儿子、做丈夫的职责化为满腔的工作热忱,投身于扶贫帮困的脱贫攻坚战中,用军人最坚实的步伐走在崇山峻岭中,把最深情的目光定格在会泽这块浸染红军热血的土地上,不负人民重托。只因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党旗下庄严的宣誓,为了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