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淮北城西的山坡上,有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共姬墓。共姬墓,也称伯姬墓,后人也叫皇姑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冬月下旬的一天,天气十分寒冷,中午时室外气温还在零下6摄氏度。但是,下午阳光灿烂,我便约请好友马世界再去拜谒共姬墓。过去,我和老马多次拜谒过这座古墓,看到的只是立于淮北电厂院内的省政府和市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个石碑。因有围墙拦着,一直没能见到古墓的真容。

  那天,在我和老马站在碑前谈论共姬的时候,一位中年男人过来搭讪,说他就是在这里看守古墓的。我们很惊讶,这里还有守墓人?他说他姓贾,叫贾志勇,今年50岁,就住在共姬墓的山脚下,已经在这里看守古墓10多年了。他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打开了两道围墙上的小门,我们看到山坡上有两间小平房,房间里有政府花钱安装的监控视屏。他说,在这里看墓,是没有工资的,也是自愿的。他还说,在这片古墓里,不光有共姬墓,还有汉墓。我们看到,贾志勇手里有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颁发的“文物保护信息员”聘书。

  我和老马随着他沿便道上坡前行,看到的是厚厚的夯土堆积的墓地,如果从平地往上看,或者站在更高处的石山上往下看,这里就是一个山堆。贾志勇说,按照考古人员的说法,这块墓地的北半边是共姬墓的位置,而南半部是汉墓的位置。我们看到,在这里的地表处,还有许多零散的汉砖。老马说,多年来,我无数次拜谒共姬墓,都只是看到山下的石碑,今天才见到庐山真面目,长见识了。

  其实,共姬墓已经是淮北市的一个重要文化标识。在多版本的文史资料和许多文人作品中,都有宋共公迁都相城、共姬和共姬墓的记述。也是源于宋姓起源于宋国,我这个宋姓后人便更关注宋国的历史。近期,还认真拜读了底兴魁编著的《宋国春秋》一书。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攻杀商纣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成王时,代王摄政的周公旦把旧都商丘周围地区封分给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爵为公,国号宋,子姓。宋国拥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各一小部分地区。淮北相城就是属于宋国的一个较大的人群聚落。

  宋国自公元1042年微子启立国开始,至公元前286年宋康王时代被齐、楚、魏三家灭国,前后经历757年,34位国君,宋共公瑕便是其中的第25位国君。

  公元前589年9月,在位22年的国君宋文公鲍病逝,公子瑕继位,是为宋共公,次年为共公元年。宋共公继位后不久,宋国遭受了严重水灾,影响到国府安全。为此,宋共公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迁都相城。因为相城在宋国域内位置较为适中,又在相山脚下,地势较高。同时,人群聚落也较大,环境比较好。对于这次迁都,南朝陈固野王撰《舆地志》有记载:宋共公自睢阳徙相子城,又还睢阳。睢阳在商丘南,是宋国都城,相子城即相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说:睢水又东南相县故城南,宋恭(共)公之所都也。

  公元前583年,宋共公6年春,宋共公派遣执政大夫华元到鲁国请婚,要娶鲁宣公之女、鲁成公的妹妹伯姬为妻。夏季,宋共公又派公孙寿到鲁国送去订婚礼物。第二年,宋共公与伯姬结婚,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护送伯姬来相城完婚。婚礼很隆重,仅陪嫁女就送来12名。卫、晋、齐等大国也分别送了贺礼。伯姬嫁给宋共公后,便称为共姬,仅仅过了6年多,宋共公便病逝了。宋共公在位12年多,由公子成继位,是为宋平公。

  共姬的婚后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她觉察到,宋共公不怎么喜欢她。原因如西汉刘向《烈女传》记载,说伯姬责怪“公共不亲迎”,就不理睬公共,“宋人告鲁”,鲁成公就派季文子前往宋国,去调节他们夫妻关系。另外,《谷梁传·成公九年》也有记载,“伯姬不得其所”,显然是指夫妻关系不和的责任在宋共公身上。还有记载说,伯姬出嫁约三个月后,其兄鲁成公(应是奉母命)派“季文子如宋致女”,就是前往探望,安慰伯姬。

  可以说,共姬的命运真是不太好。结婚不到七年,也就二十几岁的样子,宋公共便死了。此后,一直恪尽妇道,在旧都里守寡。没有资料显示,共姬和共公有孩子。继位的宋平公,应是宋共公的庶长子。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所说,平公到共姬那里“共姬与之食”来看,宋平公对共姬还是比较尊重的。可共姬的离世比较悲惨,是被大火烧死的。

  共姬守寡三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避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避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保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

  共姬死时,应该在六十岁左右。

  共姬去世后,还有几件关于她的大事被记录下来。一是安葬时,母家鲁国派大夫来宋国送葬。二是伯姬之死载入了当时的鲁史《春秋》。三是许多国家对共姬之死很重视,因此召开了一次“国际大会”。《左传襄公三十年经文》十月(共姬卒年)记载:“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杞人、小邾人会于澶渊。宋灾故。”据说,这个澶渊就在现在的萧县和砀山境之间。《谷梁传》对这次会议作了说明:“会不言其所为。其曰‘宋灾故’。何也?……更宋之所丧财也。”《公羊传》说:“宋灾故者何?……此言所何为?录伯姬也。”《左传》则说:“为宋灾故,诸侯之大夫会,以谋财归宋……即而无归于宋……”

  就是说,宋国这次火灾,损失极大。当时宋国的“外交家”向戎,在许多国家有较好信誉,曾经在他的努力下,在宋都召开过有14国参加的“弭兵大会”。这次,向戎出个点子,召开了这次有12国参加的会议,主要是想动员大家看在共姬的份上,捐出一些财物给宋国,以弥补火灾损失。会是开了,却没有什么结果,而“无归于宋”。

  共姬死后,其事迹与名声一直被流传。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中说:“宋伯姬恐不礼而死于火……春秋贤而举之,以为天下法。”刘向在《列女传》里,把共姬列入“贞顺传”类,并说:“ ……逮火而死,厥心靡悔,春秋贤之,祥录其事。”到了清朝初年,在马啸著《绎史》里,还把共姬事迹编撰为其中的一卷。

  有人查询,第一次提到共姬墓所在位置的,是《水经注》,这部书里面说,相县“城西有伯姬冢。”又说,“国府园中犹有黄堂基……斯堂即伯姬燌(同焚)死处也。”共姬墓坐落在淮北市古城路西端,发电厂后面的山坡上。为此,这座小山,也成为王姬山。此墓覆土成阜,俨如山峦,墓地周长324米,坡高60米,占地面积十余亩。在淮北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年6月出版)里,有汪廷奎撰写的《共姬和共姬墓》一文,文后附一张图片,是李德全和高书林拓印拍摄的半截碑文。这个碑为清朝宿州知府张开士所立,原碑文“周宋共姬墓”,此碑毁于“文革”,仅存“共姬墓”三个字。这也是对共姬墓在淮北相城的佐证。

  与在看守古墓的贾志勇交谈,让我想起了在《淮北市文史资料》(第二辑)(1990年2月出版)里的一篇文章和文章里的一个人。这篇文章是郑玉坤撰写的《丁千总保护伯姬墓》,这个人就是保护共姬墓的丁千总——丁祥甫。他是相城本地人,生于明代后期,幼年习文练武。成人后,正值政府腐败无能、农民起义烽火连天、大明天下危如累卵的时候。这时的丁祥甫任职为防卫千总,驻地相城,管理相地,尽职护民,深受百姓拥戴。在起义队伍里,也有“匪人”趁机蜂起,烧杀掠夺。丁千总发动相人立寨据扰,并上书请求拨粮赈恤百姓,以保证相城人民生存安居。有一天,一伙“匪人”闯进了相城,逼近共姬墓,要破墓盗财。丁千总带人及时赶到阻止。“匪人”人多势众,在纠缠中,丁祥甫被“匪人”擒获,他们毒打丁祥甫,让他罢手不管,丁祥甫执意不屈。在“匪人”准备把丁祥甫杀掉的时候,儿子来到了刑场,要代父受死。这伙人被儿子的行为感动了,但仍然将他们父子拘留不放。不久,因家丁疾去州府报信,州官派来黄总兵星夜从宿州赶到相城,赶走了“匪人”,使丁祥甫父子脱险。此后,丁千总仍驻守相城,负责防卫。

  后来,崇祯吊死梅山,明朝灭亡。满清顺治入关进京后,发兵征服各地,迫令当地官吏归顺,但丁祥甫志气刚强,抱志不屈,隐居相地,坚决不辱节求官。丁千总拼死保护共姬墓的事迹,至今令人感怀。

  贾志勇在这里看守墓地也有10多年了。2004年,淮北市政府公布共姬墓为淮北市重点文物,并上报省政府申请为省重点文物。这时,在淮北“布城”做生意的贾志勇想到要看守古墓的事情。他向当时的文物事业管理局提出申请,只请求同意自己盖个简易房,看守古墓,同时栽树种草,绿化荒山,不要工资。文物局领导听取了他的意见,并请示市领导同意,就给他发了一张聘书,同意他看守这片古墓。这一看守,就坚持到现在,他说他还要继续看守下去。交谈中,我们有个共同观点,就是说,位于宿州市灵璧县东的虞姬墓,也是省重点保护文物,历经千年。2011年初,地方政府建设虞姬文化园,占地300余亩,总投资5000余万元,文化园包含虞姬文化园展示区、霸王别姬休闲广场、霸王文化展示区,园内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结构巧妙,现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多年来,随着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共姬墓也早已成为淮北市重要古文化标识之一,共姬墓和共姬文化更是声名远扬,如能乘势而为,进行适当投入,依山而建,打造一个共姬文化公园,既能给市民提供再一个休闲修身好去处,又可以更好地保护古墓,更是一张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新名片!

  (本文首发中国煤矿文联主办《阳光》2021年5月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