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插队的几年中,有许多终身难忘的经历,其中就有我们和三五九旅官兵们一段难忘的相遇和缘分。


         一、三五九旅来到山村

        插队的第一年,一天傍晚,崖里坪这个小山村突然热闹了起来,各家各户的院落里都是忙碌的解放军战士,只见他们有的挥舞着大扫把,把整个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挑着水桶从山下的水井中取水,往各家担水,有的在整理柴垛,码放得整整齐齐。抬眼从山下往上望,整个山村里晃动的都是穿绿色军装解放军战士,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只是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军民鱼水情,多么像战争年代八路军来到了山村!看着眼前的一幕,整个身心立马兴奋起来!哪里来的解放军部队?怎么会出现在我们生产队?

        带着莫大的好奇和疑问,我走向我们住的旧窑洞,老远就看见几个解放军战士在窑洞前扫地、担水、给葡萄架下的葡萄浇水。他们干活是那样的投入和熟练,速度之快超乎想象。那天轮到大京做饭,我赶紧问她是怎么回事,她告诉我,我们生产队后沟原来铁厂的旧房中来了这支部队,以后就驻扎在这里了。

        单调闭塞的农村生活日复一日地过去,多么希望生活中出现一些新奇、有趣的浪花,给生活带来活力和冲击。这支部队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我们身边,太令人高兴了。

       我走向前去,和解放军战士打着招呼,听口音,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南方兵,广东人、湖北人、湖南人,训练有素、年轻而有朝气!

        还记得那天发生的小插曲,大京给我们做小米粥,开饭时间过了很久,小米粥却迟迟不开锅,我们的大铁锅直径有一米多,很深。平时熬粥时,通常只放几马勺(水瓢)水,开锅很快。那天大京烧了很长时间,也不见锅里冒气,把她急得满头是汗,我们也帮着去烧火,但大铁锅还是没有蒸汽。我们这群缺少生活经验的傻孩子,只知道加大火势,不去想其他原因。很久,才有人打开锅盖去查看。锅盖一打开,我们都乐了,足足有近两桶水倒在锅里,满得都快溢出来。难怪如此。原来是大京准备做饭,小米已经下锅,水也放好,就等烧火了。这时解放军来到我们窑洞 ,他们一股劲把我们能装9担水的大缸担满,还有两桶水没有地方放,锅台那里光线暗,没有看到里面放好了小米,就把两桶水都倒在了锅里。

        后来,我们知道了他们是47军140师420团二营六连和二炮连,对外番号5337部队。即当年著名的“三五九旅”部队。就是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中,“能战斗,能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这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


        二、三五九旅风采依旧

        这支英雄部队早在1927年,湖南茶陵农民赤卫队在茶陵建立起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先后在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人的领导下,历经反“围剿”,翻雪山,过草地,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们强渡黄河、挺进华北,保卫延安、屯垦南泥湾,南下鄂湘粤、北返豫陕甘,战陕东南、反攻大西北,翻越祁连山、解放新疆,抗美援朝,战功赫赫,家喻户晓。这就是三五九旅的光荣历史。

         这次他们是从湖南开拔过来的。来到延安这样严酷的生活环境,对于他们来说,的确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但他们不愧是英雄的部队,进驻没几天,便展示了英雄部队的风采。后沟没有水井,他们几天就打出新井,没有菜吃,开荒种,一垅垅菜地立马整齐划一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后沟变了模样,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整齐的菜地,院落干净整洁。部队操练的口号声、战士矫健挺拔的身影、队列整齐的行进,生机勃勃、充满了部队生活的活力!


        三、北京知青和英雄部队的鱼水深情

        我们从小就有英雄情结,被这只英雄部队深深吸引。收工后经常光顾他们的驻地,很快就熟悉起来,寂寞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1、难忘的人

        六连连长谢士林,湖南人,瘦高的个子,英俊文质,话语不多,很有威望。连长的爱人也姓谢,那时正在部队探亲。看得出来,部队官兵对她格外关照,尊重有加,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她。指导员让我们陪同她在山村转,鼓励她和我们交朋友。她和连长一样瘦削,身体很弱。和我们成为朋友后,还到我们窑洞里帮助我们打扫卫生,钻到桌子底下,把我们散乱堆放的鞋子整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和她熟悉了,我们才得知,她和连长结婚多年,才有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儿子,连长特别喜欢,回去探亲时,给孩子买了许多玩具,陪同他玩耍。短短的探亲假期,孩子对他非常依恋,父子情深。还说,孩子那么小就爱学习,常常趴在小学校外面的窗户上听老师讲课。没想到的是,连长探亲回部队不久,刚刚两岁多的孩子突然生病,家中只有他的爱人和年迈的双亲,在县医院医治迟迟不见好转。连长爱人心急如焚,打电报给连长,希望他回家带孩子到长沙看病。当时正值部队调防,军务繁重,连长实在抽不出身,他把电报悄悄收起来,没有告诉任何人。委托家乡的亲属帮助爱人照看老人,带孩子去长沙看病。孩子转到长沙后,诊断为败血症,病情一直不见起色,越来越重,奄奄一息。连长接到第二封电报时买了一张没有座位的火车票匆匆赶往长沙。却不知他还没有到长沙,可爱的孩子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孩子弥留之际,还抱着爸爸给买的玩具,喃喃地叫着爸爸。细心地连长下了火车还去给孩子买了玩具。没想到到了医院看到的却是孩子冰冷的小尸体和悲痛欲绝的妻子。连长爱人说,连长坚持抱着孩子回到家乡,一路上一句话不说,眼泪不停地流在孩子的身上。回到家乡就病倒了,一个做父亲的没能在孩子最需要他的时候救助孩子、陪伴孩子,以致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骨肉,该是怎样的痛彻心扉和自责。连长带着自己体弱多病的妻子回到了部队。难怪我们看到的连长话语不多,英俊的脸庞上,总感觉他眉宇间有一丝深深的哀伤。难怪官兵对连长爱人呵护有加。他们深爱并尊敬这位正直、严谨、关心战士、以身作则、亲如兄长的连长,小心翼翼地想为连长分忧。指导员说,连长把心思更多的用在了战士身上,对自己的苦痛一句也不说,他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尽力去为他分担。连长的爱人和我们说起连长对她的关爱,对老人的孝敬,对邻居的帮助,对战士的牵挂,永远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关爱送给他人。连长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深为英雄的部队有这样优秀的基层干部肃然起敬!也亲身感受到作为一名军人,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就意味着奉献、牺牲。我参加工作后,一位教育处长曾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我问他上战场时怕死吗?他很轻松地回答我,不怕,牺牲是军人的天职。多么令人尊敬的最可爱的人!

         六连指导员欧阳君,也是湖南人。他和连长形成很大的反差,个子不高,脸圆圆的,诙谐幽默、乐观豁达、智慧灵活。和他在一起,常常被他机智幽默的话语逗得哈哈大笑。 

        那时看到他就能看到他身边的警卫员小吴崽子。小吴崽子说是15岁,但看起来也就十二三岁,淘气活泼,十分可爱。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这个孩子的一切。原来,小吴崽子的父亲是一位司令员,文革中学校停课,小吴崽子没事干,父母工作忙,就把他送到英雄部队,托付给指导员,好好培养教育他。十几岁的男孩,稚气未脱,聪明淘气,眼珠一转就是一个小鬼点子。记得有一天我去部队找指导员,在门外就听小吴崽子说,我一会就把这些青蛙穿起来,挂在知青窑洞的门框上,吓唬他们。还伴随着他得意的笑声,只听见指导员说了声:“你敢”,接着就是小吴向指导员不停地求饶声。我知道指导员又用了他的土办法,用手掐小吴崽子了。指导员曾说小吴崽子来部队后,童心未泯,不守纪律。他父亲对指导员说过,对小吴要严厉管,该打就打。指导员笑着说,打是不能打,我生气了就掐他一下,这招很管用,他能记住。还说,以后别人看小吴崽子,身上怎么那多手掐的印记啊,岂不知道是我这个指导员掐的啊。

        六连副连长周汉填是广东普宁人,典型的广东人,浓浓的眉毛,眼睛深陷,嘴唇较厚,聪明厚道。说起话来广东腔很浓,他很热爱他的家乡。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们讲他参军前,帮助父亲卖豆腐,他说他把豆腐做成豆腐干,踩着单车到集上去卖,一毛钱2块,早早地就卖完了,比卖豆腐盈利多。很会做生意。讲起这事时,他很开心,一边讲,一边露出羞涩的笑容。周副连长后来提拔到团里任参谋。

        六连的班长黄汉波,瘦高个,广东海丰人,通讯员出身,性格开朗,正直、朴实、厚道,脾气极好。后来部队输出干部支援地方军区,调到延安洛川县人民武装部任参谋,和一个北京知青结婚。

        二炮连指导员邱南英,广州人,当时他是连队干部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个子不高,但长得端正漂亮、相貌堂堂。大京还记得他曾经被评为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而且写了一篇帮助我们队北京知青克服困难,扎根农村的报导,被解放军报登载。报社还专门派人来崖里坪采访过。之后被派往国防大学学习。

        每个官兵都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2、难忘的事

        部队经常帮助生产队干活,他们在去劳动的往返路途中,排成队列,一个个年轻挺拔的身姿,迈着标准的步伐,唱着革命歌曲,威武雄壮!

        印象最深的是连队集合或者吃饭前都要唱歌,情绪饱满高涨,他们唱的最多的是那首“连歌”,歌词是:“唱的是毛主席的语录歌,读的是毛主席的宝书,做的是毛主席的好战士,走的是毛主席的革命道路。跟着毛主席永远干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歌声从驻地传遍山川。英雄的部队、革命的歌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部队还帮助生产队的基干民兵训练,他们给做示范动作,让民兵跟着他们学,记得训练匍匐前进,队里一群年轻人,从未经过这样的训练,很怕当众出丑,就让孙向荣带头学,她便在众目睽睽之下,认真学着做了匍匐前进的动作。

        这些南方兵不会做北方饭,尤其是包饺子更不会做。听我们说起特别想吃北京家里的饺子,指导员知道后,让班长黄汉波负责为我们包一顿饺子。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想法,以为他们是自己改善生活。黄汉波来请教怎样包饺子时,我们还耐心地教给他包饺子的方法和流程。老乡看到他们种了许多葱,说是可以包鸡蛋大葱馅儿的。在黄汉波的带领下,这些南方兵开始手忙脚乱地包起了饺子。他们按照老乡说的,用鸡蛋和大葱做馅儿。把葱切成大块,不知道要把鸡蛋炒熟剁碎,而是直接把生鸡蛋打在大葱里,连汤带水地包起了饺子,那怎能包的住啊。我们收工后,他们端来了一大盆“饺子”,个个扁扁的,咬开后只有一点馅儿,什么味道也没有。鸡蛋经过煮,不再是稀汤,大葱叶子块很大,和鸡蛋混在一起,听他们说着如何艰难地把鸡蛋液包在面里,吃着这样从未见过的饺子,真令人忍俊不禁地笑个不停。但心里非常温暖,感谢这些大哥哥的关爱,感谢他们让我们不想家的愿望,军民之情油然而生。

       还有一次,我们无意中说起我们女生的窑洞,半夜总是听见外面有人走动,很害怕。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连长和指导员一连数天给我们窑洞派了岗哨,通宵为我们站岗。我们还是听社员说起才知道的。以后再也没有这种走动声了。

        我们和部队官兵如同亲人,遇到什么困难都去找他们帮助,有求必应。更喜欢和他们交谈,看他们说笑,有趣、快乐、感动!从他们那里得到的都是正能量,是鼓励和帮助。艰难困苦的生活变得幸福愉快,离家千里之外,有了这么多可爱的兄长,给我们亲人般的呵护!

        冬天,部队搬到延安县附近的大砭沟了,多时见不到他们真想念啊!

        我们决定请一天假,步行30多里地去看望他们。冒着严寒,我们来到了他们的驻地。只见山沟里一片白雪茫茫,看不见一间住房,我们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正在疑惑之时,不知从哪里冒出几个解放军战士,他们一眼认出了我们,高举着双手向我们奔来。激动、兴奋!如同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他们带着我们去找连长、指导员,原来,这条沟里根本没有住房,他们是住在“地洞里”,一个个亲手挖出的地洞,上面覆盖着毛毡,留出一块天窗,用塑料布覆盖,走进地洞,上面天窗透出明亮的阳光,洞里还很亮堂呢!洞里虽不宽敞,但依然整洁如营房,他们不愧为英雄部队,生存能力极强,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他们!他们忙着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我们,大米饭、广东香肠,炊事班烧了香喷喷的黄羊肉,让我们美餐一顿。还带着我们进沟实弹射击,连长拿出一把手枪,装上子弹,先做个示范打了一枪。小娅记得轮到她拿起枪时有点害怕,闭上眼睛抬起手臂,手指拉动扳机,枪响才睁眼,不知道子弹打到哪里了。孙向荣也记得那是她第一次拿手枪射击,手腕控制不住,也不知子弹打到哪里去了。那天我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什么都想告诉亲如兄长的解放军。

         之后,他们调防离开了延安,我们和他们书信来往了许多年,有的至今都有联系。感谢老天给了我们这个机缘,让我们在延安这块红色土地上,和当年在延安的英雄部队官兵相遇,在我们的经历中上演了一段宝贵的军民鱼水情,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