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jpg

  一、题材选择

  王姝月:《觉醒年代》作为一部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视剧,是“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以1915年《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问世为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第32—36集主要聚焦于国人为拒签巴黎和约发起的一系列反抗行动,由此引出五四运动的高潮——“三罢”: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再次遭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恣意宰割,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蛮横地要求将原本归战败国德国管束的山东交由日本管制,这一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入中国,便遭到了国人的反抗。巴黎和会的失败真实地展现了“弱国无外交”,国内千千万万青年学生、工人、商人极力抵制政府签订巴黎和约;巴黎会馆内,中国外交官同样也在据理力争,为中国争取合法的权益。最终,在两方力量的努力下,中国拒签巴黎和约。


  二、主题揭示

  李佳慧: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为叙事空间。这是一个国运飘摇、民不聊生的艰难时世。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的面貌。面对贫穷落后的现实,有人迷茫,有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奋起。在电视剧的开篇,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诱迫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消息一传出,李大钊慷慨陈词:“必须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族精神。”之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便铺展开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提倡白话文;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胡适在美国撰写《文学改良刍议》,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电视剧《觉醒年代》精心描画了这一幕幕历史风云,把观众带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环境,清晰地再现了那一代先进知识分子在救国救民之路上的艰难探索,生动还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思想文化土壤,同时艺术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文化思想风貌。我个人认为,“觉醒年代”这四个字既是对该剧的主题概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那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命名”。


  三、细节设置

  关志燕:最令我感动的是第33集,这一集主要讲述了学生们因罢课和游行被宪兵抓捕入狱,众多百姓都为学生送东西的情景。令我感动的是陈独秀先生看到自己的学生被捕无比惆怅的片段。作为一个立志救国的先驱,陈独秀眼睁睁地看着学生们受辱而无能为力。电影也利用镜头聚焦,背景虚化,无声处理等手段使得视觉效果极佳,厚重、深刻却又直白地将陈独秀先生内心的感受展现出来。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凭着一片赤子之心,舍家为国,谋求国家的崛起和强大。正是这些有志有识之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中国的百姓免于思想困顿。


  左小靓:在第33集中,学生们高喊着“严惩卖国贼”的口号在街上奔跑,身后却是一大批带着枪骑着马的军队士兵。宪兵队在学校门口架起机关枪监视学生,而百姓们沿街做着食物就是为了能及时给被看押的学生送饭。学生们抓着窗户上的栅栏,仍旧高呼着“拒绝巴黎和约,维护国家主权”。看到此情此景,陈独秀的心中无比动容。他独自走入空寂的北大办公楼内,靠着楼道的墙壁瘫坐在地,哼着故乡的小曲,陈独秀回想着这些年的一幕幕事件……


  李大钊激动地问胡适,现在的情况还是值得他们为之奋斗的民国吗?本该读书育人的学校竟成了爱国学生的监狱,他不明白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了。一向儒雅沉稳的胡适终于爆发,他担心北大、担心学生,更怕新文化运动就此被彻底摧毁。最后,李大钊扶着几近崩溃的胡适,他坚信一个国家若是强权压倒了公理,那人民就有行使民主的权利,中国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要把思想和行动觉悟结合起来,为此他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亦往矣。这段生动、立体的时代觉醒史感召着我,让我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体验中审视自己,收获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


  张若楚:我最喜欢34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为争取民族独立,各界人士带着满腔爱国热情联合起来,向北洋政府施压。在大局面前,个人利益坚决服从于国家利益。当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时,学生们拒不出狱。他们以生命为代价要求罢免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张宗祥三人职务。当成功的消息传来,学生激动的笑颜使人动容。“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中国少年说》的话语在这一刻实现,少年的风采在这一刻骄傲展现。即使在政府眼中,学生的力量还很弱小,可是他们竭尽全力,保护祖国,维护正义。青年一代,在现今自由的社会环境里拥有着多样化的选择与发展。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心系国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扬时代之正气!


  四、人物塑造

  宋美慧:要谈在这部剧中喜欢的演员,说句实话,我都特别喜欢,甚至包括饰演张丰载的演员。当然不是指喜欢他在剧中的角色,而是演员的演技,细想来,整部剧中若是少了他这么一个“大反派”,还真是会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于和伟老师饰演的陈独秀。在看《觉醒年代》之前,我对陈独秀的认识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写了《文学革命论》,并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但我不知道的是,他曾任北大的文科学长,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一生都致力于探求一条救国救民的科学之路。至于陈独秀先生具体的性格特征,更是截然不知。但于和伟老师,做到了真实生动地将陈独秀这一角色演绎出来,将一个有血有肉的仲甫先生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首先是是可爱率直的陈独秀。蓬头垢面邋里邋遢的陈独秀趁学生们激烈争论之时“蹭”人家的饭吃;拉到股金时,出门就直直扑倒在雪地里;在编辑部里开会时,像孩子般捣乱地将瓜子皮拨到蔡校长那里;郁闷延年叫他陈独秀先生时,赌气地说:“这包子,是陈独秀先生带来的,高君曼女士蒸的。”其次,是一心为国的陈独秀。为了探求救国真理,陈独秀废寝忘食地读书写文章,把学校当成家;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丝毫没有半点怯懦,即使警察就在眼前,即使马上就要被逮捕入狱,他仍然在大声呼吁着“学生、商人、劳工、军人,坚决抵制屈辱的巴黎和约!”


  五、精神与文化传承

  高纪蕾: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一百多年前辜铭鸿老先生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我辜铭鸿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与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他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老先生这一席话,使我深刻体会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所有人对国家的衷心热爱。百年前尚且如此,今天的我们又岂能落后于先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