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华奇曾在《袁隆平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一文中回忆说:

曾记得,1970年4月,袁老师带着我从海南岛回安江农校,经过通道县时,正值双江洪水,砂宜渡口停航,客车不能通过,24小时呆在汽车里,没吃没喝。直到第二天下午山洪减退,才冒险坐小船过了河。类似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就是由于长期南繁北育,饮食没规律,导致他患上了过敏性肠炎。

南繁北育,是极其有效的措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一年抵两年用,杂交水稻也在他们“南征北战”的驻点迅速更新换代。

即便如此,进行了好几个年头的育种试验,还是得不到根本性的突破。元江育种的实验发现了新的问题:不育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由原来的70%下降到60%。

不是所有的辛苦都能换来实验的进步,育种的成功。面对这种的情况,袁隆平陷入思索当中,他梳理自1964年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以来,所做的实验,还没有找到一个能使它们的不育系后代达100%的品种,就是说他们距离成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他们的目标是“提高不育率,达到100%”。他静下心来读书、找资料,想从中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果然一则记录映入他的眼帘,在美国农学家进行高粱杂交过程的有关论著中这样记录:

杂交高粱不育系开始是用西非高粱作母本,南非高粱作父本,回交几代才成功的。分析其原因,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远缘杂交,由于生理不协调而引起的不育。

回顾,质疑,比较,借鉴,在苦苦的思索中,袁隆平的灵感再一次闪现。他想,倘若把杂交系的亲缘关系尽力拉大,其效果可能会好得多。这种亲缘关系拉得更大更遥远的材料到底是什么?他想到了野生稻,对,也只有野生稻!

他迅速调整试验方案:从亲本选择着手,走远缘杂交的道路。他把自己的想法详细讲述给两个助手,他们同样激动,然后就是付诸行动,这又是一次大海捞针,考验的是人的精神,人的耐力,以及劳而无获时怎样给自己打气,坚持下去。

1970年秋天,袁隆平带着助手尹华奇和李必湖又到海南岛崖县(今三亚)的南红农场。他们紧张的浸种催芽、播种育秧随之展开。从此这里成了他们育种的试验点,他们租房子,租水田,开展育种试验。直到12年之后的1982年,湖南省农业厅拨款两万元,建了一座平顶砖房,拉来电线,安了电灯,他们才有了一个固定的“家”,后来这里被逐步发展成为杂交水稻实验基地。

在南红农场的试验田播下的种子冒芽后,袁隆平决定让两个助手照料试验田,他到北京查阅一些资料。繁忙的育种活动,并不就能说明一定会成功,既要低头拉车,还应抬头看路,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袁隆平希望关注和了解国际水稻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动态,也许能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他在北京研读资料的时候,两个助手从海南岛发来报喜电报: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

对袁隆平来说,这是天大的好消息!没有什么事情能使他如此激动,他来不及买票,连夜挤上了南下的火车,他的心已直奔海南岛了。一到农场,他就赶往试验田,终于看到了那株他们认定存在,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可贵的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的发现者,应该写下重重的一笔,他们是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在田野里发现这株野生稻后,他们连泥带稻挖过来,栽到了试验田中。

仔细观察后,袁隆平又采集了稻花样品,回屋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后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第二天起,李必湖用试验田里仅有的一个正处在抽穗末期的籼稻品种与“野败”杂交,连续4天,共杂交8个组合,65朵小花,后因遭风雀啄食,只得到3粒种子,这是多么金贵的三粒种子呀,它比黄金还要珍贵万倍。

1971年元旦,他们采取无性繁殖分蘖的方法,把“野败”插在试验田空余的地方,将分蘖分三个地段,共插46株。

后来“野败”在实验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正如袁隆平预想的那样,它为杂交水稻研究,起到了打开突破口的重要作用。

谈到发现“野败”的功绩时,袁隆平说:

有人讲李必湖等发现野败只靠运气,这里有一定偶然性,但必然性往往寓于偶然性之中。一是李必湖是有心人,是专门来找野生稻的;二是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当时全国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时间较长的,只有李必湖、尹华奇和我,所以宝贵的材料只要触到我们手里,就能一眼识破。别人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识宝。这就是李必湖发现野败的必然性。

这是客观的论述和评价,就拿“野败”来说,见到的恐怕也不止李、冯二人,何况田野间“野败”虽不说到处都是,却也绝非独此一株。

李必湖在后来写的一篇文章中,也对此进行了分析:

袁隆平充分了解了我国的自然条件和水稻资源……,在杂交水稻研究徘徊不前的时候,他制定出走远缘杂交的路子,后发现野败,一举打破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取得成功。

袁隆平成功的原动力来源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总是把社会的需要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1972年,袁隆平在《利用“野败”选育水稻不育系的进展》一文中写道:“用以前的材料和方法,采用筛选法和人工制造法,是很难获得保持系的,至少我们感到前景渺茫。唯野败表现与其他不育材料不同,真是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给实验带来了很大的起色。”

发现“野败”,然后走向实验的成功,是有因果关系的,但这样一件事情到底有多么巧妙、有多么艰难,美国著农业经济学家汤·帕尔伯格先生在其著作《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的一段话,专门论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野败”的意义,借用他人的表述,或许我们更能看得明白一些。他说:

李(必湖)先生在海南岛能找到这种原始材料,发现其杂交价值就更为稀罕了。“野败”植株通过杂交能把可育的雌蕊和败育的雄蕊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产生的雄性不育的可能性对一个恢复基因作出响应的可能性同样是很微小的。所以上述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用统计学的术语来说,明显是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就是偶然事件。可是这种奇迹居然发生了。

…………

这些发明创造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当事人不仅是亲眼见到了这些事物,而且从内心领悟并很快抓住了这些事物的本质。这就是科学工作的本质。机会成就了有心人。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发明创造如此,其他领域亦如此。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组织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正当“野败”的F1代“子女”抽穗的时候,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18个科研单位5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先后南红农场,他们是来学习和参与研究的。

袁隆平毫无保留地向这些科技人员报告了他们的最新发现,慷慨地把辛勤培育的“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实验。

袁隆平以无私的胸怀、高尚的品德和对杂交水稻的深入研究,赢得了各地科研人员的敬重,他自然而然地担当起中国杂交水貂研究最高学术带头人的重任。

袁隆平无偿奉献“野败”材料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来自全国的一百多名科技人员,使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回交转育,极大地促进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这也正是袁隆平所希望的,也是他把“野败”交给科研人员的初衷。

1972年3月,杂交水稻研究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重点研究项目。9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杂交水稻的研究科研协作会,许多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参与基础理论研究,与育种工作者紧密配合,形成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阵势。

此后,杂交水稻的研究还经历了:恢复系没有找到,稻谷产量与其他品种持平,稻草产量增加等波折。有的研究人员灰心丧气,流言、嘲讽等也接踵而来,袁隆平鼓励大家,查找原因,不畏流言,看到进步。

黎明前的黑暗使很多人丧失了继续斗争的勇气,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世上所有的成功,都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袁隆平一如既往思索着、实验着。为使杂交水稻尽快应用于生产,他在海南岛亲自配置了10多公斤稻种,分给助手实验。这年秋天,在湖南省农科院1.2亩的试验田里,这些种子收获了505公斤的高产量。铁的事实,证明了杂交水稻的研究的初步成功。

1974年,袁隆平扩大了实验,各个试点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湖南的一些实验田里,在与常规良种稻同等管理条件下,杂交水稻每亩产量增加50—100公斤,增产率为20%。

不久,袁隆平成功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在实验田中,取得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的佳绩。

到杂交早稻“威优35”问世,事实雄辩地证实了杂交稻的优势。袁隆平和他率领的技术人员终于闯过了杂交水稻配组的优势关。

袁隆平实现了“三系”配套,闯过了优势关,不料却又冒出了一个更大的难关——制种产量低、杂交种子成本太高。这一关过不了,杂交水稻就无法大面积推广种植。

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经过仔细观察调查,他发现杂交制种的关键,并非一些学者指出的花颖太小、花粉太少的原因,而是取决于父本和母本的扬花时间能否步调一致,如果两者花期相遇,花粉能均匀地散落在母本花蕊之上,亩产杂交种子就可大大提高。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开始了高产制种试验。他细心观察父本和母本的开花习性,寻找叶龄与花期的关系,推算播种时间,一套方案在他脑子里形成了。

他安排父本和母本分期播种,有效地调节了花期。让父本和母本做到同时开花,有效提高了稻种扬花受孕率。他还学习农民的耕作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一把剪刀加一根绳子”,就是在抽穗时,用剪刀把过多的稻叶剪掉,便于花粉飘散受孕。当水稻扬花之际,两个人拉着绳子在稻田两边的田埂上走过,让绳子在开花的稻穗上拂过,促使稻穗上的花粉充分飘散,实施人工辅助授粉。另一个研究者罗孝和发现如果父本或母本某一方抽穗较晚,喷洒“920”喷剂,可以催促同步抽穗。这些来自田间地头最实用的“土办法”,解决了国外研究者无法逾越的难题。

1975年冬天,湖南省政府在得到中央和国务院有力支持的情况下,加大杂交水稻推广的力度,拨款100万元、拨粮150万公斤,组织全省8000多人的育种大军赴海南岛,拉开了全国大规模南繁制种的序幕,袁隆平被任命为技术总顾问。

规模大了,他们在3.3万亩的土地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繁育四次,把原来117公斤的种子,成功繁育到11万公斤。在育种取得成功的同时,这些技术员也学得真传,回乡后成了推广杂交水稻的骨干力量。

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湖南省进行大面积推广,随即在全国遍地结果。袁隆平的名字在农民群众中口耳相传,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杂交水稻的推广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让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

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并取得巨大的生产效益,杂交水稻技术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81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籼稻型杂交稻的研究成功与氢弹、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这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袁隆平开始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

1982年秋,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同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曾担任过印度的农业部长的斯瓦米纳森也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在发言中说:

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

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这次会议期间,菲律宾报纸头版刊登了袁隆平的照片和“杂交水稻之父”的大字标题。从此,袁隆平在国内和国际上赢得了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这也是袁隆平非常珍惜的一个荣誉。

1985年10月15日,袁隆平首次获国际大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1986年10月,国际水稻研究所和湖南省科委、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合在长沙举办了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专家共200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袁隆平作了题为《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学术报告,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通过“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再向“一系法”发展。这一新颖的设想,让与会的代表深受鼓舞。

后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还举办了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印度、越南等国家培养了一批杂交水稻的专业人才。袁隆平也先后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杂交水稻之父”的声誉,并没有使袁隆平骄傲,更没有使他止步,他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地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

从三系向两系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好心人劝袁隆平:“你已成了著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他却回答:“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1984年6月1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同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研究超级杂交稻。“超级稻计划”又称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是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实施的。日本计划用15年的时间,育成单产达到12吨/公顷的超高产水稻品种。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水稻”并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计划于2000年育成产量12吨/公顷的超级稻。此后,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竞相追随,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但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当,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1996年,中国农业部制定了“中国超级稻计划”。袁隆平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1998年,这一项目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获总理基金1000万元资助,同时也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经过5年的攻关,袁隆平终于在2000年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共有数十个百亩片和数个千亩片亩产700公斤以上。他的超级杂交稻研究论文再一次在国际水稻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各国专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中国人了不起!”

2004年,超级杂交稻又达到“中国超级稻计划”的第二期产量指标——亩产800公斤以上。

2011年9月19日,袁隆平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

但袁隆平的目标远不止这些,他第四期目标就是平均亩产1000公斤,他的目标在一步步接近。

袁隆平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不在书斋,他说:“谈到杂交水稻的成功,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说,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有知识是很重要的;有了知识,又发奋努力,才会有灵感;再加上好的机遇,才有可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如果没有平常日积月累的知识,即使流再多的汗水,在科学上也出不了灵感;即使机遇再好,也可能视而不见。”

他的成功当然也还有另外的原因,他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就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正如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所说: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