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9

地点:山西师大10216教室

课程:中国当代文学

内容:影视剧《觉醒年代》演员演技评价

形式:小组讨论

主持人:张静

发言人:杨敏、张静、孙慧敏、李婷华、曹宇、杨美艳、池波、柳昊

记录人:张静

  

  张静:张静.jpg要说最近热播的剧,那肯定有备受网友好评的《觉醒年代》了。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远比历史书中等描写走得艰辛。《觉醒年代》作为一部打破枯燥常规的历史剧,以风云际会之间的苦难中国为背景,围绕“对中国出路的寻求”,塑造出了鲜活的人物群像。 这部电视剧从剧本的制作、场景的布置到镜头的运用,都可谓做到了精致之处,无一不值得推敲,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演员对角色深入人心的诠释。

  在剧中有不少因演技出色而备受好评的演员,那么你最喜欢哪个演员呢?或者哪个演员演得最触动你内心?请试着简单评价他的演技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杨敏:杨敏.jpg提到演技,除了陈独秀、李大钊等这样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求索救亡者,更令我惊叹和动容的是剧中由查文浩扮演的青年邓中夏。从前我对于邓中夏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历史书上的介绍,但《觉醒年代》中的邓中夏仿佛从历史书上走了出来,成了站在我面前的鲜活且澎湃着激情的青年,成为那个能在课堂上说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生。正是因为演员对于演技的追求,对细节和人物的精确把握,才能呈现出这样的效果。

  守常先生在戏院撒传单那场戏中有三个关于邓中夏的细节值得回味,而从这些细节中能折射出演员演技和人物形象的闪光点。第一处是当守常先生说他要去二楼撒传单时,邓中夏说:“二楼目标太大了,容易被人盯死,还是我去吧。”在这里,邓中夏知道去二楼是非常危险的,但是他没有阻止守常先生,而是提出希望自己能去承担这份危险。这是性格其一之勇敢。第二处是守常先生慷慨激昂地撒了传单之后,邓中夏见机立马站到桌子上大声地声援他。要知道,一旦警察赶到,他自己的处境也将岌岌可危,但他就是有勇气与应变力作出这样的举动,这是他的冷静之处。第三处是邓中夏提前安排了人接应,但守常先生责怪他说不应该因为这点小事通知大家。当然,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否是小事。这正是邓中夏考虑得周密细致之处。正因为他很了解这位先生做事经常不给自己留后路,更不想连累别人的性格,才会妥善地帮助先生安排好身后事。

  在我看来,邓中夏不仅在他那个年纪有了超越同学的进步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和行动力。他是新文化的追随者,可以不辞劳苦地跟着守常先生下乡深入群众,做考察、做演讲,支持开办工人夜校。他是学生领袖,能通过学联的力量领导学生的爱国运动,在仲甫先生入狱时与学联引导社会舆论。他敢想,也敢做,他沉着冷静,也有一腔热血,他就像一团炙热的火焰,引领着学生,也引领着青年。而这恰是《觉醒年代》中觉醒之意义,上有陈独秀、李大钊等先生觉醒火种的燃烧,下有如邓中夏等一代青年点燃火种的沉淀与传递。


  张静:马少骅饰演的蔡元培先生温文尔雅、求贤若渴的形象深入我心。他演技在线,表演细腻,感情传达到位,使得剧中的蔡元培形象有血有肉。我在惊叹于马少骅先生的演技的同时,对蔡元培先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马少骅先生浑身都是戏,他用演技征服了我,用角色打动了我的心。从马少骅对细节的精确把握,足以看出他在用心演绎。他饰演的蔡公“三顾茅庐”邀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组长那一段演得十分到位。当陈独秀睡觉时蔡公拿凳子坐在门外静候,身处漫天大雪中蔡公渴望贤才的眼神,他次次从雪中而来,穿过长廊撑开伞,抖落一伞的积雪。这些无不反映蔡公爱才的内心世界。当然不止于此。还记得在陈独秀离开北大时,蔡元培先生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他说话开始颤抖,回忆当年大雪纷飞时,拜访陈独秀的情景。那时的蔡元培先生已经哽咽,眼含泪花,然后转身闭目,努力克制自己。这哽咽之语,惜才之泪,简直是神来之笔,令人融入他营造的氛围中,不禁让人产生共情。还记得在巴黎和会谈判失败后,蔡元培忍无可忍地发了脾气,发完脾气后又非常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思,我说了粗口!这个细节把一个为人师表、做事楷模的形象细节塑造得非常完美!

  一个好的演员对人物是有自身理解的,马少骅先生正是如此。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蔡元培的鞠躬不是做给对手看的,而是做给自己看的,他从鞠躬礼中领悟到蔡元培的那种待人谦逊与平等的态度。所以,在电视剧拍摄时,为了更彻底地投入角色,马少骅还和导演达成了约定:戏内外见面打招呼时,大家都行民国初年的鞠躬礼。

  凡此种种皆可看出,在蔡公丰满形象的呈现中,倾注了马少骅大量心血。马少骅先生身穿长袍马褂,专注追求对人物与细节的把握,把含蓄内敛的旧文人形象与务实朴素又大气的学者风范演绎得立体感丰满而真实。他在用心理解自己饰演的角色的同时,将蔡公散发的人格魅力与博大情怀呈现给我们,让我心中升腾起一种崇敬,更让我对今天这个时代心怀热爱。


  孙慧敏:慧敏.jpg毕彦君饰演的辜鸿铭最触动我。

  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在精通西学后回国接触国学,由此对比后,开始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他将四书中的三部都翻译成日文、德文等,使国外掀起了一股“辜鸿铭热”。

  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在剧中要想表现出来是很难的。他推崇“国学”,对中华文化非常坚守,极其抗拒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所宣扬的“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白话诗”等主张;在赞同新文化的人看来,他是旧社会的走狗,是保皇派。因此他与陈独秀的辩论交锋是前期描写的重点。在校务会中,他坚守传统文化,对陈独秀的新文化提出一系列批评,演员将大师的孤傲与不屑、不满与文化尊重表现了出来:漱口、吸大烟是不屑与不满,话语间句句显示传统文化为尊、新文化为三教九流,活脱脱一个国学传统的卫道士形象。但在之后,他的个人形象开始转变:在北大因为裁撤外国教授而陷入外交风波时,他与陈独秀等人在教室以及大饭店的戏份显得既接地气又有大师风范。对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对蔡元培校长的尊重、对国家利益的重视几点混合在一起的情绪展现的十分清晰,看似矛盾,实则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国家利益大于一切、文人情怀大于私人恩怨的高大形象。在张长礼等人为了针对新文化针对陈独秀而与即将上任的教育部次部长的鸿门宴中,他拒绝进门的强势、以及进门后听到他们二人满嘴荒谬的要求后义正言辞的拒绝,都展现出了一位正大光明的仁人形象。

  剧中一直想让我们明白的一点即是新旧两派的争论始终属于学术辩论,并不涉及到私人恩怨。而通过一些恶意分子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唆新旧两派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文人自有风骨在,坚决不做害人之事。辜鸿铭的演技也为我们活生生的展示了这位晚晴大师的高风亮节、学术底蕴、爱国热情。我们足够有理由相信,他是一位愿为国家在任何时候勇敢献身的勇士。


  李婷华:李婷华.jpg谈起演员演技,我想说说守常先生,借饰演者张桐的一句话就是:他扮演的是观众心目中的守常先生。

  “ 无耻至极,丧心病狂!”此一句,守常先生登场。饰演者张桐塑造了守常先生的完整多立体人格,温柔又坚定,锐利又温暖,是最温柔的水,也是最锋利的刀。他拒绝空洞刻板,深刻把握和体现角色的精气神,传达那个时代的气质,力求为观众呈现一个鲜活的李大钊。他将谦卑与善良刻进骨髓,爱国救国、低调踏实、稳重善思、慷慨大方、热情乐观的形象深入人心。演员张桐很扎实,塑造角色时将自己全身都融了进去,去一步步靠近守常先生。剧中的他戴着一副眼镜,穿着一身长衫,是个有学问的先生,展现着知识分子由内而外的儒雅。但透过这副皮囊,还是能看到他与工人阶级的相通之处,那股浓浓的工人力量始终由内向外散发着。演员张桐无论从外形还是精神气上都特别贴合守常先生的形象。最想提的是在家庭空间内,演员张桐从“普通”切入,塑造一个普通的父亲,普通的丈夫,让观众产生最大的共情感和代入感。要孩子抱抱、“姐,憨坨回家了!”、雨中送别时与妻子默默流的泪……他对于爱的呈现是在日常点滴。“燕赵慷慨悲歌之男儿,他像一座塔一样,矗立在画面中。”张桐演绎的守常先生,生动自然,立体丰满,张永新导演曾评价张桐是德艺两方面都可圈可点的优秀年轻演员,这句话是不错的。原声配,演技好,不用手替,台词功底硬,有文化气质,有精气神,个人文化底蕴够足,真真将守常先生演活了。


  曹宇:曹宇.jpg张晚意饰演的陈延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党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的长子,1927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跪,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牺牲时年仅29岁。

  对于陈延年一角的塑造,在许多细节上足以印证张晚意的用心程度。首先是人物的台词方面,少壮有志铿锵有力,一字一句均完美表现出了角色不同于常人的魄力与英气。其次是人物内心戏份的演绎,因与父亲聚少离多而产生的生疏感和敬畏心把握的恰到好处,真实再现了人物内心渴望新知识新眼界却又碍于父子关系的矛盾心理。90后演员张晚意对角色的理解是:“陈延年虽然记恨父亲,但是他其实是父亲的缩影,两人都是爱憎分明的人,他们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最后是张晚意对于人物小细节的添加,在拾金不昧的那场戏中,陈延年与弟弟在原地等候失主,碰到醉酒的外国人前来打招呼,陈延年的第一反应是用手将弟弟护在身后,尽显担当与勇气。

  除此之外,张晚意有两场戏也十分精彩。第一场是开头他和弟弟给人背麻袋的戏。两人背的是重量达百斤的真麻袋,几遍演下来,已经是颤颤巍巍,浑身发抖。正因如此雕琢,才为观众呈现出了最真实的状态。第二场戏是陈延年英勇就义的戏份。天气阴冷还下着雨,张晚意戴着20多斤重的镣铐,穿着单薄的血衣,赤脚走在刑场的沙石地上,每一步都沉重且坚毅。当最后一个镜头慢慢定格时,从他带血的笑容里,我仿佛看到了演员背后真正的烈士面容,那张年轻微笑的脸庞。为了革命事业献身时的悲壮感,用笑脸面对死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青年人的坚定执着、意气风发在此时都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绎与诠释。从追求真理时的意气风发到燃烧理想时的慷慨就义,最后的笑容,是视死若生,是心有烛火,是眼有希冀。

  角色和演员是相互成就的,张晚意用他精湛的表演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革命英雄陈延年的事迹,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同时,因为陈延年这个角色,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优秀的青年演员张晚意。


  杨美艳:美艳.jpg《觉醒年代》一剧中的钱玄同由演员张露饰演,无论是装扮、样貌,还是气质、精神都极力地还原了那个为冲破封建伦理纲常,启迪民智民心,慷慨直言热血刚正的勇士。一出场,就为我们准备了一场颇具文人情趣的雪中见面会。皑皑白雪、悠悠琴声,思想在这里碰撞,理念在这里交汇,友谊在这里升华。仲甫、德潜、半农三人相聚陶然亭,一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鱼龙混杂、包罗万象,机遇与风险并存。仲甫兄,这《新青年》就象今天这冬日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之光,我们都是这把火炬的追随者。”道出了无数有志青年的共同心声。对于救一国与水火之中的志向,钱玄同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张露用激烈的语言、坚定地态度将钱玄同与保皇派的对抗演了出来,在北大老师的任免问题上,更直接表明保皇党“没有资格做新北大的教授”。演员的共情能力极强,仿佛与伟人融为一体,短短的几集内容中,钱玄同就与保皇派辩论了三次,对于文学改良他是一往无前的,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将会是这位勇士毕生的追求,也是贯彻电视剧始终的一个主题。


  池波:迟波.jpg“我非常幸运能够这样靠近先生,这样近的靠近先生,作为我来讲,我并没有想说我要去突破一个什么东西,恰恰我觉得我只要能做到靠近一点先生,靠近一点先生,如果运气再好一点的话,我再靠近一点先生就够了”。这是《觉醒年代》中鲁迅的扮演者演员曹磊所说的话。曹磊从未直呼过鲁迅先生的名字,而是始终以“先生”称之。曹磊说他饰演鲁迅先生的感受正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我想也正是这种敬畏之心、诚恳之心使得曹磊成功塑造出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他的表演沉稳而不失态度,尖锐而不失鲜活,虽然戏份很少,但每次他出场我的目光就在他身上。

  去教育部辞职,他接受蔡公的劝说决定回去,他夹着木板,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离去。他虽然是个文人,但却是铁骨铮铮,绝不屈服的。面对这个吃人的世界,先生的身姿总是挺拔的,向前的步伐永远稳健有力,头总是高昂着,目光永远坚定且冷静,而下一秒面对蔡公时,他原本冷峻的眼神却变得柔和起来,谦逊地俯下身子向他鞠躬,并说“我都听蔡公的”。对于林纾的挑衅,他横眉立目,坚持选择继续用作品进行反击。而在工人夜校,先生却趴在地上,教一位素昧平生的工友写自己的名字,两人相视大笑。剧中,鲁迅先生创作《狂人日记》的片段堪称曹磊演技的高光时刻,特别是用手触摸木桌上的刻画的场景,设计巧妙,还有署名时流下的眼泪更是点睛之笔。为了还原鲁迅先生的笔迹,曹磊先临摹颜真卿的帖子,之后再模仿鲁迅先生的笔锋。正是因为演员的用心,这段表演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

  从演员曹磊的表演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所谓理解角色,不是说了解,而是深刻理解,不是扮演角色,而是刻画角色。所谓细节,不是一目了然,而是经得起推敲与琢磨。努力、谦逊、敬畏,有这样觉悟和修养的人注定能演绎出深入人心的角色!


  柳昊:柳昊.jpg陈独秀是这部剧中贯穿始终的人物,于和伟在剧中出场一反常规以蓬头垢面的形象面对观众,将陈独秀外放型的人格和领导人物的气质展现出来。金一南说,“我们经常讲喜怒哀乐不形于色,陈独秀不是不形于色,而是非常形于色,并且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属于这样的人。陈独秀在大清王朝垮台之后,曾经与友人一起把别人按倒,强行剪人家的辫子,这种行为是很暴烈的。所以他不是很多人想当然描绘出来的——从书斋里走出来,就文文静静,温文尔雅,搞一些理论推演。陈独秀不是这样的,他是个行动派,而且他的个性里理想主义色彩非常浓。”

  于和伟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多方位立体化的陈独秀,我们既能看到陈独秀破衣烂衫,和老婆孩子插科打诨,又能看到他慷慨激昂吟诵《定风波》以展示革命党人的豪情,于和伟的演技总是那样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看似平静却暗藏波澜,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无形间代入了他自己的风格。他所表现的细节是足以打动人的,陈氏三父子的感情线是很特别的一个线索,陈独秀多次与同好们谈论演讲的时候,两个孩子都会在暗处窃听,于和伟此时塑造的形象就在伟人与父亲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他陈词激昂,胸有成竹而又气定神闲,但在回头的瞬间,我们总能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一丝宠溺和自豪,在转身的那一瞬间偷瞄一眼门后,刚好和儿子的目光错开,回头依然是那个掌大局者。表演的准确其实就是人物关系的准确,陈独秀比许多文人更为可爱,身上没有教授气与导师气。其身上的匪气,恰是士大夫之流颇为缺少的。

  于和伟也能够准确把握陈独秀的这种气质,是一方统帅的感觉,能挥斥方遒,能不拘一格结交天下义士,也有他作为文人的孤傲和不驯。面对警察的追捕他不跑,而是站在高楼上喊出“学生、商人、劳工、军人,坚决抵制屈辱的巴黎和约”,他身着暗色长袍,面带讥讽却也掩盖不了眼神中的痛心疾首,那一刻他是想唤醒他们的,双手在身侧,我们能感受他在暗暗发力。于和伟的细节处理得当,从小处着手,塑造了陈独秀的人物形象。


  张静:今天,我们围绕《觉醒年代》这一电视连续剧进行了一场小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评价了众多演员的演技。至此,讨论结束。

  百年历史,沧海一粟;百年先烈,英魂永驻。今天,我们跟随《觉醒年代》的画面,回到那百年前的中国,和众多演员一起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觉醒年代》的这些演员们用演技和自身的文化素养,给我们献上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