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9

地点:山西师大10216教室

课程:中国当代文学

内容:影视剧《觉醒年代》人物角色鉴赏

形式:小组讨论

主持人:马梦馨

发言人:段敬妮、薄洋、石国瑞、马梦馨、杨宇、许子璇、张媛、王滕

记录人:马梦馨

 

马梦馨:马孟欣.jpg走进历史,感知时代。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是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在那段觉醒的年代里,有共和国的燎原之火,源头是渺小而孤勇的星星之光。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们撕扯黑暗,寻找光明,追求真理,甚至为了自身的信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是最先“觉醒”的一批人,那么在剧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是谁呢?试着对这一人物进行简要的分析并谈一谈你的感想。

 

段敬妮:段经妮.jpg"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话说的大概就是李大钊先生吧。

李大钊先生是真正做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英雄。国家羸弱,外国侵我华夏,有置之身外不关己事的麻木者,也有趁着国难大发横财的卖国者,亦有不知如何便干脆等死的懦弱者。在这种情况下,李大钊等爱国英雄毅然决然地担负起了护国大任,他智慧卓绝,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流传,更是身先士卒,为了国家大业,奔波操劳。也有消极者曾试图阻止过他,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李大钊先生始终坚持初心,为了国家和人民,呕心沥血。最终,他牺牲在了他毕生付出的道路上。正如他所说,革命终究是需要流血的,不流血,革命就不会成功。李大钊先生用他的血为我们铺就了一条繁荣之路,有英雄如此,国复何求?

 

薄洋:博阳.jpg《觉醒年代》这部剧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胡适。

胡适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一方面,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引领者之一,很多文章和个人见解都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他坚决地反对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尤其在五四运动之后,他走上一条完全不同于李大钊和陈独秀的道路。《觉醒年代》是一部较为贴合历史的优秀电视剧,在剧的开始,胡适作为一个优秀的学者,确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到了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爆发的这一历史节点,胡适提出要将北大南迁上海,远离政治漩涡,他的这一建议显露了他的本性,引起了陈独秀的批评和李大钊的质问,从这里其实就已经可以看出,虽然在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和陈独秀等人都是急先锋,得到了文学界的赞扬,但他们本质上还是有不同的,这其实也是他们日后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

 

石国瑞:国瑞.jpg看了《觉醒年代》,总觉得五四青年节开始变得与以往不同起来,我对二十世纪初期那个时代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了。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特别关注的是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正是当时病入膏肓的中国最缺的一味药。周树人,此时他还不叫鲁迅,提起笔久久地沉思着,过往所见种种荒谬之事皆如走马灯一样在眼前晃过,夜色渐深,他心中的火却越烧越旺,执笔为文,笔如刀剑,刺破那乌云笼罩的天空。现在想来,百年前这些教授们几乎都出身富裕,学生们也不愁吃穿,但为何他们仍愿献身革命,以一身鲜血惊醒世人,用自己的死唤醒四万万同胞呢?国已不国,但凡有良知的人,都无法心安理得地苟活于世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代青年替他们看到了国泰民安,便也有义务为这盛世添砖加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马梦馨:在剧中,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慷慨赴死的片段成功出圈,他们戴着镣铐,赤着脚踩在血水里,笑着就义,走向他们生命的尽头。在他们青春的年华里,上海龙华的桃花凋零,他们却迈着九死无悔的脚步,一路走去。

通过这部剧,我才真正开始了解了陈延年。陈延年作为陈独秀的长子,在陈独秀的光环下长大,当然也深受了父亲的影响。1919年,陈延年向着光明、向着真理踏上了求学救国的路。陈延年早期信仰过法国的无政府主义,也学习过《新青年》,后赴法国留学,因不满吴稚晖的行为,公开与之决裂。最终他和弟弟陈乔年以及父亲陈独秀成为了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信仰了马克思主义。1927年,他当街被捕,“革命者只能站着死”,他宁死不跪,当场牺牲,遇难时年仅29岁。陈延年是一个用生命改变过中国的年轻人,是立志为国献身的青年人。像他一样的青年人们徒手摘光,星星映在了他们的眼底,光却撒在了我们的身上,他们的肩上不只有清风明月,更有家国担当。

后来,在安徽合肥,为纪念陈家父子三人的延乔路和集贤路都通往了繁华大道,他们心中的盛世与繁华,他们披荆斩棘为后人所奋斗的幸福,如今可见。而今,我们已然享受他们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走在了通往幸福的“繁华大道”之上。

 

杨宇:杨宇.jpg通过观看《觉醒年代》,我对陈独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中国后,提出“20年不谈政治”,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不谈政治是不可能的。陈独秀一心为开启民智奋斗为开启民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五四” 反帝反封建的主要舆论阵地,是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是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的向导,获得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陈独秀呼喊“民主与科学”,成了五四运动的主要口号与运动主调,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剧中有这样一幕,在拒签巴黎不平等条约举行游行示威学生被捕进狱后,蔡元培与陈独秀去接同学们回家时,同学们宁愿死。这时,陈独秀说:“中国的封建主义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要想开启民智,需要好几代人去完成。”他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既深刻又尖锐,此时他已经有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陈独秀及其同仁创办的《新青年》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舞了人心,开启了民智。


许子璇:子轩.jpg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责任。看完《觉醒年代》后,我和剧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也想做个有为的青年。

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剧中毛泽东的出场,青年毛泽东在蒙太奇的画面中登场,风雨飘摇中他发足狂奔,趟过的是民不聊生的破旧山河,他得跑快些,才能跑出那潇潇雨幕,守护好怀里珍贵的理想和信念。电视剧《觉醒年代》真实细致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展现了一批民族先进的分子们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具体实践。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艰辛而曲折。该剧以艺术典型化的方式,表现了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胜出。毛泽东等一大批青年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探讨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与选择中,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些内容让这部剧的历史叙事,处处闪耀着灼人的思想光辉。

 

张媛:张元.jpg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那场就职演说。在演说中,蔡先生对大学生们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尊敬师友”的原则,这使我受益匪浅。中学时期,我了解到的蔡先生,总是和“北大校长”、“兼容并包”这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他的形象是模糊的,是不明朗的。但是,这部剧中,我看到的蔡先生是立体的,他的演讲、他的处事态度、他的坚持、他的一切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三顾”陈独秀,对北大进行改革,还是和胡适一起跑步锻炼,他的形象是生动的。当然那个穿着大背心、大短裤的蔡先生更是可爱的。他不仅仅是一个心怀大志、为民族存亡而上下求索的革命家,也是一个关注民族教育大业的教育家。每次看到他就职演说的视频,我的内心就会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部电视剧使得中学时期学习的历史变活了,蔡元培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上的“三个字”,更是一个鲜活的,让人敬佩的“蔡公”。

 

王滕:王藤.jpg儒雅、谦逊、文质彬彬,是周恩来总理留给我们老百姓的印象。但电视剧《觉醒年代》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周恩来。那个时候的他,和如今正值青年的每位学子一样,青春热血、朝气蓬勃;那个时候的他,精力充沛、思想积极,不断地进行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探索;那个时候的他亦“能文能武”,不仅文采飞扬,体育成绩也十分斐然,篮球队队长、排球比赛队员、跳高比赛的第三名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他的荣誉。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写出这样豪情壮语的英雄,正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共产党宣言》正式问世后,周恩来带领觉悟社成员因组织示威请愿被捕。在监狱里,周恩来同志不卑不亢,毫不畏惧,带领学生们做体操,坚定地为大家朗诵《共产党宣言》。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于周恩来以及先人们的精神境界,在那样的环境下,周恩来还能带着大家在监狱里苦中作乐,继续锻炼身体,组织大家读书学习。这样的豪情,这样的意气勃发,这样的不卑不亢,正是当时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青年的独特标识,也意味着当时中国新一代青年的崛起。

 

马梦馨:今天,我们围绕《觉醒年代》这一电视连续剧进行了一场小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分别阐述了自己在看剧过程中印象深刻的角色,并进行了分析。至此,讨论结束,接下来,我对大家的观点进行总结。

回想那个年代,革命的先驱者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与希望,他们如同盲人蒙着黑布在黑暗中摸索,也曾触壁摔倒,但仍然从泥潭中爬起继续寻找着救国之路,他们是黑暗中的火炬,引导了中国走向未来。或许,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看,我们会觉得他们当中某些人当时的想法和决定是不合理的,但是在那个看不到曙光的年代里,唯有探索尝试才能找到真正的道路,倘若没有这种探索不放弃的精神,或许这条东方巨龙苏醒的时刻就会无限延后。

如今的我们身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即为信仰。《觉醒年代》有续集吗?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续集,而且未完待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