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首创根据地阵地战保卫大捷      

  到井冈山的第二天,我怀着敬畏的心情来到黄洋界哨口,寻找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激烈战斗。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雄峰耸立,陡不可攀,是井冈山的险要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毛泽东曾赋诗“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但因这里曾发生过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使之更加声名大振。

  我从黄洋界前的一个广场缓步走过,经由好汉坡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横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西江月 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鎏金大字,气魄逼人。横碑的背面是朱德手书“黄洋界”三个大字 。

  看着眼前的纪念碑,让人肃然起敬,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烽火岁月。 1928年8月底,敌人乘毛泽东率部前往湘南迎还红军大队,井冈山守兵空虚之际,纠集了4个团的兵力,妄图乘虚而入。这时,先期回到井冈山上的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和大井暴动队队长邹文楷等人,从侦察得来的情报中获悉,湘赣两省敌军将在近期内 “会剿”井冈山。几个人开会商议,决定发动群众,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经过一番深入的动员后,井冈山上的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了。青壮男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一起採石头、锯滚木、修筑工事。妇女老人砍毛竹、削竹钉。儿童团少年站岗放哨。经过3天的紧张准备,在黄洋界上布下了一道“石头阵”,一道“滚木阵”和三道“竹钉阵”。

  8月30日清晨,敌人开到山脚下后,疯狂地向哨口西侧工事一阵乱炮轰,接着便攻上山来。当敌人进入红军哨口第一道竹钉防线时,营长陈毅安一声令下,红军战士立即朝敌军射击,打得敌军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正好踩上那一排排被杂草盖着的竹钉,有的刺伤了脚跟,有的刺穿了脚板,疼痛难忍,狼嚎鬼叫,一派狼狈相。就这样,敌人的第一次攻击被打退了。

  从上午到下午,激烈的战斗一直在持续。红军又连续打退了敌军的第二、第三次进攻。战斗间隙,陈毅安让红军战士从茨坪红军军械处抬来了刚刚修好的一门迫击炮架在瞭望哨上。下午4时许,敌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又一次向黄洋界哨口发起猛攻。这次出动的兵力是红军十多倍。见此,红军战士一阵猛射,接着陈毅安在哨口工事上指挥群众将滚木、礌石、炸药包一齐向山下砸去。然后,群众在爆油桶里点燃了鞭炮,哒、哒、哒……如同一挺挺机关枪怒射的声响,吓得敌人左躲右窜。

  隐蔽在各个山头上的妇女会、儿童团、暴动队等众多群众,乘机有的摇旗,有的吹号,“杀呀! ”“冲啊! ”巨大的怒吼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震耳欲聋。霎时间,敌军不知红军虚实,胆战心惊,正在迟疑时,陈毅安命令在瞭望哨上掌管迫击炮的战士立即朝敌营开炮。炮手们将炮口对准敌军指挥所的方位,连放两发炮弹。但因炮弹已受潮失效,都没有炸响。再放第三发时,这一发不仅发出了,而且正好炸毁敌军指挥所。

th.jpg  失去指挥的敌军,顿时乱作一团,惊恐不知所措。只见山下红旗招展,山上炮声隆隆,误以为毛泽东、朱德已率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便连夜马不停蹄地撤走了。

  就这样,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借黄洋界的天险,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一举击溃敌人4个团,彻底粉碎了湘赣两省敌军第二次“会剿”井冈山的企图,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兵民协同作战是所有战争胜利之本    

  九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已经看不出当年的险峻,也听不到当年的隆隆枪炮声和嘶杀声。在温和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是那样的安详,好像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有那高大耸立的纪念碑,仿佛借着竹林发出的沙沙声,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留下一段无形的宝贵革命历史,成为我们缅怀先辈们的无形资产,激励我们继承和学习,发扬光大。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本质上是人民的胜利。这既是传统的“水舟之辩”和“人和”甚于“天时地利”的战争规律,又是毋庸置疑的历史规律。

  人心向背决定成败。在中华民族近代屈辱黑暗的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寻找中华崛起的道路而不断求索,乃至流血牺牲。我们党正诞生在这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可以说,我们党代表了最先进的发展方向,吸引了当时国内最优秀的人才和知识分子,因此,千百万人民群众才愿意团结在她周围,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res04_attpic_brief.jpg

  人民战争,自黄洋界保卫战肇始开端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还在于此次战争充分调动了当地群众的力量,在黄洋界筑下了一条“竹钉防线”,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人民战争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1928年8月30日晨,湘军第8军2个团由酃县(今炎陵)出发,在赣军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企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再次进行“会剿”。当时驻守井冈山的红军只有2个连的兵力,而当地的革命群众却有着“拔山之力”。

  当时,接到敌情后,中共宁冈县委就按照红军的要求,领导大陇、乔林两个乡政府发出十万火急的动员令,布置群众连夜赶削竹钉,一夜之间就在从大陇、茅坪两个方向通往山上的两条小路上筑起了“竹钉阵”,让敌人无法通过,同时在通向哨口的山路上连夜修筑了竹篱笆障碍、滚木擂石、壕沟、射击掩体等五重防线。

  在黄洋界保卫战中,除了参加战斗的正规部队外,赤卫队持各种旧式武器夹杂着少数钢枪,担任警戒,配合作战。妇女们组织后勤队为前线服务。儿童团、少先队在防务委员会和工农兵政府的领导下,全部动员起来了,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探进出。从壮年到老人,从妇女到儿童,整个根据地的人民都动员起来了,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敌人的失败是可以预期的。(下图:“黄洋界”朱德题字

OIP.jpg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只有相信群众,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随着斗争实践的不断深入,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人民战争思想也逐渐形成。

  其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2、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 3、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紧密结合。5、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地方兵团(地方军)与 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6、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武器装备运用于战场,正在改变着战争的规模和样式,使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是,人民战争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降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军民融合,更加注重“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关系。这不仅仅是学习传统,同样也是中国国情的需要。

  今天,我军的实力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愈加有能力战胜一切来犯之敌,但我们仍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来自于人民,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黄洋界保卫战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历史,一段为了人间正义而燃烧激情和生命的历史。我们怀念那个时代,是因为那个时代真实地记录着前辈们的精神历程;而重温那段浴血奋斗的岁月,能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光荣,什么是力量,什么是初心使命,从而启迪和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勇往直前。

  致敬,黄洋界保卫战的先烈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