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的历史很悠久自不必说,最早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就有豆,不过那时豆叫菽、荏菽、藿。豆的重要性从过去到今天都从没有改变过。

豆在诗文中出现在粮食品种中不在少数,最早当然得说《诗经》,有六次提到,遍及风雅颂,这是少见的,从这方面看也能看出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诗经》中专门有一篇诗就是《采菽》说白话就是采大豆。不能不在写大豆的诗文中提起,诗有点长截取一部分。。

小雅·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说的是诸侯朝见周天子的盛景。

采大豆呀采大豆,用筐用筥来盛装。诸侯们前来朝见,天子用什么来相赠?就算没什么要赠予,也会赠他们好车和马匹。还有什么要赠予?诸侯的礼服已备好。

泉水在滚滚翻腾,我前去采摘水芹。诸侯都来朝见,旌旗已经渐近。旌旗在霍霍飘动,銮铃很叮当作响。三马四马其驾,诸侯都已来临。

看起来很愉快的过程,大豆旁证了大家的愉快。

当然大家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是三国·曹植的《七步诗》,不敢说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但闭着眼睛肯定能背出来,不信你看,以下就是我闭着眼睛背出来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样的豆是悲情的豆,是中国人关于亲情教育的最好的反面范例,豆在历史上就承担了不能承受之重。

唐诗里有一首写到豆的诗是我喜欢的,不妨拿出来与诸君一赏,就是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贯休和尚的此诗特别接地气,提到的植物都是农人日常所见所用,有黍子、香蒲、桑树、柘树、甜瓜、大豆。就从有大豆的后四句说,蚕娘在河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着笛子和衣沐浴,山里的老汉反复留我住宿,笑说西坡上的瓜豆都成熟了,真是“五谷丰登”的好时节。

这是让人喜欢的农村景象,有甜瓜、大豆,更有农耕文明时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这是让我无比向往与珍惜的。

宋词里提到豆,但是很少,可以理解,宋词的性质就不是提农稼耕作的,最适合抒情,儿女情长的情。既然有当然要特别列出,我找到的只有两首,一首是苏东坡的《浣溪沙》,一首是蒋捷的《贺新郎》,一个北宋,一个南宋,刚好。先从苏东坡开始。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村外的麻叶、苘麻一层层一片片,村里不知谁家正在煮蚕茧,满村子都能闻到那特殊熟悉的香味。隔着篱笆缫丝的女人们欢声笑语,那是劳动中的女人最可爱的景象。

须发皆白的老翁拄着拐杖,喝的醉眼迷离,吃着新麦做的饭果腹。问起豆叶何时黄,到那时又有新鲜的豆子可以吃了。

和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有一拼,是我喜欢看见的景象。

再看蒋捷的《贺新郎》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此词写的够婉约,原本是感叹亡国之痛的,却写得绮丽婉转,还是通过美人、秦筝、棋盘、女子的装扮隐隐提及。

亡国的恨是难平的,就像不理解当年的开元曲,我能怎么办?空掩袖,倚寒竹。对了,此时正是樱桃长的如豆子大小的时候,根本不是顾及“樱桃好吃树难栽”的时候,而是再也吃不上故乡的樱桃了,就算它豆子大又便怎样?

这就是亡国,国一亡,什么都没有了,不但是家、佳人、樱桃还有大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