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一生中我真正在校读书,只有三个学校,那就是小学和中学段,小学在本村,六七年级在临近办学点永兴大队,八九年级在公社中学,所以我也就算有三个母校,在这三所读书的母校里,留在我记忆中也是最深刻的,就是村里的小学和公社中学。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和农村妇女,他们没有文化,母亲通过上夜校还能写出自己的名字。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十分艰难困苦,贫穷落后,再加上孩子多,农村的所有地方都是一个样子。为了摆脱贫困想要脱离农村生活,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其一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然后分配工作,其二就是有机会或者有人脉关系,通过招工进工厂或者去当兵去部队好好干,在部队提干,只有这样才可以离开农村。如果这两条路一个也走不通,那么就永远待在农村去种地好了,我的父母为了让我们姐弟五个都按时上学读书可以说是省吃俭用,也拼命的供我们几个上学。

  就这样,我们姐妹兄弟们每隔三两年就有一个人到了上学的年龄,到了入学时,母亲就亲自把我们送到学校老师的面前,告诉老师:“请老师要严加管教,不好好学习可以狠狠的教育!”我们听母亲说话后,后背都直冒凉风。因为母亲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打我们特狠,一回想起来都心里直发怵,有时候都战战兢兢的,所以,我们轻易的不敢犯错。我记得我是一九六四年读小学的,那个时候也是暑期开学,当时我们家就住在离学校隔两户人家那么远,就到学校了。距离也就从院外的大街上绕过去也就是二百米左右,我入学前母亲提前和老师说过我的事了,入学的当天母亲把我送到校门口,就叫我自己进学校见老师去了。从此,我就在第一个母校,凌河小学开始读小学了,我还记得我的班主任叫孙忠,是一位个头不高的男老师。

  孙老师很和蔼,但是和蔼的同时也很严肃,课后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在课堂上却是十分的严肃。特别是写作业更为严格,我从小就有一个毛病,平时感觉鼻子总干巴很难受,于是就用手指沾点吐沫往鼻子一抹,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一个不良习惯。久而久之,我的鼻子和脸就弄得通红,鼻涕和吐沫满脸都是,左右脸上到了冬天冻得通红,很遭罪。其实那是一种病,因为那个时候的医学科技水平也不是很发达,还住在农村就是知道是一种鼻子病,也治不起。就这样大人们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大蝴蝶”,因为那个时候我很小,还不懂得是怎么回事,也不在乎所以然。我记得因为我满脸都是大鼻涕,在学校班级里都没有人和我一张桌,我总是自己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淘气贪玩,不过我的学习成绩很好。

  一转眼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上二年级了,尽管我个人的卫生不太好,可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也很稳定。那个时候每次期末考试成绩,都必须拿回家给父母看打多少分,我记得母亲说:“考一百分就给煮鸡蛋吃,不及格的就放学回家干家务活。我每次考试都很少有不及格的时候,所以回到家里还是很吃香的,随着一年年的过去,一晃我就上小学三年级了,就在这一年里,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大革命开始了。这个运动学校受到的影响是最快的,我记得毛主席当时有个“五七指示”,那里面说的是:“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就这样小学实行五年制,中学二年制,高中二年制,其实就是没有高中了,我也正好赶上这个体制继续读书。

  那个时候小学受到运动的影响还比较小,中学和高中就影响越来越大,学习生活在运动一步步深入的情况下,处于停课状态。从三年级起我的小学很快就结束了,一转眼到了六七年级的初中段,那个时候在六七年级读书时,我们大队附近的永兴大队有个初中办学点,就是为了解决附近四个大队的学生读书而设立的。我们理所应当的去永兴读六七年级了,这个办学点离家里有七里路,我和同学们只能天天来回走路上学。离开了凌河小学这个母校当时还真是有些舍不得,因为毕竟在这所第一个母校里生活学习了五年时间。就在匆匆忙忙的文革中离开了母校,离开了老师……

  离开了凌河小学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永兴办学点读书,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有才干的老师,我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和处事的方式和方法,更多的是学会了很多的知识。到中学后,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偏科,对文科类的很愿意学,对数学和物理就不太爱学,也不太上心,结果每次考试文科类都在八九十分以上,数学物理也就勉强及格。老师也经常的提示和帮助我,可是我就是学不进去,听不懂。可是数学和其它理科都是主课,不能不学也必须得学,而且还得学好,就这样我也只是一知半解的过着初中学习生活。我的语文老师最得意我,还曾经叫我来个小将登讲台,给班里的同学讲语文课呢。我记得我讲的课是七年级时的课本,课文的内容是《东南亚通讯二则》,其实我就是领着同学们读课文,然后按照老师例的提纲,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说实在的我哪里会讲什么课呀。

  一转眼六七年级也就要毕业了,而且这回毕业是要经过考试的,然后才可以升入八年级去公社中学读书了,我记得那年考试都是在外校请的老师监考,很正规,也很严格。还好我的几科考试成绩都不错,完全过关了,寒假后我们来到永兴办学点,班主任告诉我们都去公社中学报到吧,这回可是远去了,离家里二十四里路,用步行是不可能的了。来到公社中学读书有两种选择,第一,就是骑自行车通校,第二就是住宿生,吃集体伙食。那个时候我们家里的生活在农村不算是太困难,但是也不是很富裕,中等水平,饿不着,但是想要通校买自行车还是有困难的。没有办法只好住校了,因为用步行是不可能的事,一个往返就二十四公里,走不起的,特别是冬天就更不可能了。

  来到公社中学,我们学年上两个班,我被分到八年一班,就在公社中学开始了八年级的学习和住宿生活。学校食堂的伙食很不好,天天都是大苞米查子,再就是玉米面窝窝头,大白菜汤很难吃的。因为我们家乡凌河大队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水田区,在家里吃的每天都有大米饭和二米饭,很少吃点玉米做的粗粮。没有办法,为了读书也只能克服了,很快的一学期就过去了,到了暑假后我就转学到方正县的会发中学姐姐那里去读书了。在那里稀里糊涂的过了一学期,学习成绩也不好,到了寒假又跑回家里来了,寒假开学准备还回到公社中学读书。就在这个寒假里刚刚过完春节,我的母亲因为医疗事故离开了我们,母亲的去世家里的天就塌了,我们兄弟姐妹悲痛欲绝……

  母亲的离去,也中断了我和三弟的学业,回队里劳动挣口粮,一年半后哥哥师范毕业了,分配到公社中学教书,我和三弟又继续复学了。我又读了一年的书,初中毕业后,回队里务农,后来参军离开家乡了。回想起学校的学习生活,最留恋的是小学那段学习生活,在就是在公社中学读书的那两年我是三起三落的勉强读完了。母校在我记忆中渐渐远去,老师们大部分都已经离去,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母校曾经有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有我们同学的嬉戏和吵闹声。这些时常回荡在耳边,是母校给了我们学习的乐园,是老师教我们学会知识,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

  再见了母校,母校永远的留在学生们的心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