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朝代有十个,把“中华民国”也算上一共累计五百年左右,比秦汉两朝长不了多少。
  有人说,诸葛亮当年说南京“此乃帝王之宅”是忽悠孙权的。南京不是个好地方,在南京建立的朝代都短命。其实,在南京建立的明朝有二百七十多年,算长命的。可是,明朝都城在南京只待了五十年左右,便被朱元璋篡位的儿子搬到北京去了,朱元璋亲自任命的皇帝至今下落不明。
  看来,南京对皇帝而言确实不算个好地方。
  在南京建都的朝代最短命的只有十几年。最长命的是东晋,一百年出头。所以,东晋在南京的发展史上很重要。自东晋起,南京连续三百年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对南京这座城的精神品格和人文风度的形成至关重要。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人们对中国历史进行的一种高度且简单的概括。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一次大分裂--三国时代,终于在公元280年结束了。这一年,司马氏的晋朝灭了东吴,中华复归一统。南京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史结束,历时五十一年。
  不久后的316年,晋朝都城洛阳就被胡人占了,皇帝也做了俘虏。琅琊王司马睿来到南京(建康)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京又开始了一次历时近三百年的都城史(东晋、南朝)。史家将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并称为“六朝”,南京也就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跨越了整整三百六十年的历史长河。三百六十年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一座城市在连续三百六十年里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当然意义非凡。
  南京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吴文化容忍它为西北端,中原文化又能容忍它为东南端。南宋以前,中国历史上但凡相对和平的大一统时期,都城都没离开过中原地区这个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不得已而退据半壁江山时,南京是统治者的唯一选地。再往南走似乎就有弃“国”而逃之嫌。南宋就被有些人称为亡国的政权。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又一次陷入连年混战。“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北方百姓纷纷南渡,到长江以南谋求一线生路。北方的士族门阀势力也相继南迁,出现了“中州士族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之景况,史称“永嘉南渡”。司马睿建康登基后,又有一大批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黎民百姓投奔而来。辅佐司马睿复建晋朝的王导家族就是山东第一名望。
  一时间,建康城内拥进了中原大族一百多户。据说,“永嘉南渡”时有近百万北方人来到南方,其中大部分当然云集在建康附近。建康城一下成为了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侨姓望族和江东大阀的势力不相上下,北人人口更是超过了南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南北文化大溶合,当然也包括人种大溶合。南京是这次大溶合的中心。
  有人说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我认为,那时的中国不能算分。只能说是中国人的老巢让外人给占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土地也丢给了外人。这算是国土沦丧,不能叫国家分裂。西晋灭亡后的中国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连年战火纷飞,生产力大受摧残。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发展走向在北方被弄得乱七八糟,史称“五胡乱华”(胡人汉化是后来的事)。我认为,胡人汉化能够实现也是因为有东晋及南朝政权的存在,否则中华文明很可能像世界其他几个古文明一样就此中断。
  当时的东晋及随后的南朝政权是真正代表中国的政权,首都在南京(建康)。南京这时是名符其实的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保留了中华文明之正朔”是史界对南京这座城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和贡献的共识。有人认为汉化后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很多积极因素,东晋南朝的汉人政权虽是正朔但也保留甚至发扬了不少中华文化的糟粕。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在本文中讨论。
  北方政权倾巢迁来,北方人民大量涌入。南京便很快脱离了纯粹的吴文化,变成了一个北方人说它是南方,南方人说它是北方的城市。直到今天,南京人说话也是南不南北不北的。
  今天我们说到南方,大多会想到经济活跃、鱼米之乡,或者是天气炎热、鸟语花香,一般不会有贬义。一千七百年前可不同,那时的长江以南被中原人称为蛮荆之地,福建两广地区干脆被称为“化外之地”,大概是说那里的人民尚未开化之意。确实,东吴之前的江南地区在文化上和中原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思想、学术发展史上,那些至今还如雷贯耳的名字大都出自以中原为主的北方,老子、孔子、管仲、商鞅、墨子、庄子、荀子、孟子、韩非子……就连被后人称为“吴人”的孙武也是齐国人。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司马迁的《史记》……都对中华文化具有奠基作用。  (下图: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jpg  直到三国时期,中原在文化上还是远远领先于南方。以文学为例,“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一代枭雄曹操,南征北战的间歇也没忘了于文章上奠定自己“建安文学”的领袖地位。东吴就似乎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人物。
  东晋之后就不同了。政治中心迁来南京,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也以南京为大本营了。中国的文化也随着中国的经济开始了大规模南移。这种大规模南移以南京为中心和第一枢纽。
  以中原文化为思想核心的中国统治者将都城迁到长江以南来是不得已而为之。表面上看是外敌入侵。其实,王纲解纽,天下大乱,封建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是其不得已而为之的内因。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对中国的思想、学术、文化……造成深刻的影响。以南京为中心的三百年里的中华文化就充分反应了这样的特点。
  东汉末至魏晋的天下大乱和王纲解纽使西汉形成的儒学独尊的一统天下被冲破。一种纯粹形而上的,鼓吹超凡脱俗的哲学--玄学应运而生。曹氏篡汉,司马篡魏,无序与昏暗,血腥与残暴。逼出了一代不甘苟延之名士的超拔不凡;逼出了俊姿自赏的魏晋风度。此风度发展至东晋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诗酒风流、山水声色、慕仙问道。这样的文化特色无疑对南京这座城具有深刻影响。
  东晋皇室退据半壁江山后多少有点偏安之意。爱国将领和仁人志士们虽总想着要光复中原,但屡次北伐终究未竟全功。北方既不可恢复,江南又山清水秀、佳丽可人,南渡士人们就在此安居下来,新亭对泣演变为曲水流觞。清谈之风也被名士们自西晋带至东晋,且风气日炽。是否善于谈玄,成为当时分别士人雅俗的标准。东晋的两位首辅重宰王导、谢安也是玄谈大家,真可谓是以玄治国。    (下图:南朝石刻)
南朝石刻.jpg  说起东晋南朝时期的文学,一般人似乎只记住陶渊明、王羲之、谢眺。其实,由于正统被破,玄学的包容性也让思想更加解放。导致这段时期的诗歌、辞赋、文章别开生面,小说笔记异军突起,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影响斐然,中国的纯文学大致由此时开端。《文心雕龙》乃系文学批评之鼻祖应无异议,四六骈文也算开“美文”之先河。
  东晋南朝时期的学术、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大多产生于建康或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陶渊明和王羲之的传世之作也都创作于江南,陶渊明更是江西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南方在文化上第一次超越北方。南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首善之都。
  南京人说话南不南北不北,南京人处世似乎也南不南北不北。南京人自诩风流的做派里多少有点玩世不恭。南京人也高谈阔论,但真正有雄才大略的经天纬地之俊却很少听说。“竹林七贤 、“兰亭名士”, 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这样的“魏晋风流”标签在今天的南京人身上多少也能看见。将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的追求表达在言谈与仪表之上,这不是一种文化吗?我认为是。不求经天纬地,只要洞见旷达。这种文化的形成当然有其政治背景。不管啥背景,这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内容。如此文化形态至今依然存在自然也有其道理。
  东晋定都南京,奠定了南京中华文化上“承北启南”的地位。直到今天,南京依然是江南第一文化大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