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南京东郊的梅花山上万梅齐放,千香共涌,花团似锦,游人如织。

赏梅之余,也有人顺道去山脚下看看孙权墓。与相隔不远的明孝陵、中山陵相比,孙权墓不但知名度小,规制也不能同日而语。我看过的孙权墓是一个小土堆,现代人做了个石像伫在土堆前面,像前横一石碑,碑上刻“东吴大帝”四个魏碑体大字。苑墙浅浅,枯草凄凄。人们实在不好意思将其称之为陵。

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孙权墓”是后人根据史书推测出来的。至于那个小土堆下面是否真的躺着“东吴大帝”,只能说姑且算是。

就这个姑且算是的孙权墓,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还得感谢与其相对而居的那座陵墓的主人——朱元璋。当年朱元璋为自己选定陵址时,管事的提议:孙权墓在前面,是否将其迁走?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给我把门吧。                                孙权墓

于是,孙权才没有被强制拆迁。孙权墓.jpg

在南京的所有帝王陵墓中,孙权墓无疑是资格最老的。南京的都城史就是从孙权还都建业开始的,南京的“六朝古都”之称也是东吴领衔的。一千多年里,南京拥有长江下游政治、文化中心之地位,孙权应当首功。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建了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史称越城。南京的建城史自此始。一百多年后,楚王又在南京的清凉山上建了金陵邑。金陵就是埋金子的地方,很好听,南京人一直到现在还喜欢把自己的城市称为金陵。秦朝统一后,金陵被改为秣陵。秦始皇把埋金子的地方变成了堆草料的地方,不好听。但是,秣陵这个名字用了秦汉两朝四百多年,南京人只好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个名字。当然,南京历史上曾经用过几十个名字,至今很多也都保留着,这也算南京的一个特色。 

直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之时,南京这座城的发展一直很慢,顶多就是江东地区一个小小县城。公元208年,诸葛亮先生来江东策划“赤壁之战”,路过秣陵时,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风水大师在石头城上说了一句话:“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这句名人名言太有名了,后来一千多年南京的兴衰沉浮大致均于此话有关。

211年,孙权将东吴政权中心迁至秣陵并改名建业,以图建功立业。229年又自武昌还都并称帝于此,南京城才开始迈上了一个大发展的历程。很快,南京就将苏州、绍兴这些江南大地上更古老的城抛在了后面,一举奠定了自己江南第一大都的地位。

说孙权在南京城的发展史上功居首位其实并不准确。孙权本人当初是要把东吴首都定在武昌的,企图与蜀汉一争高下,统一南方。无奈江东士族们坚决反对,不得已还都建业。南京城历史地位的形成应该说是文化的功劳。

东汉期间,中国社会发展出一种士族文化。三国时,大姓名士已然成了社会上最有力量的政治势力。东吴政权就几乎是靠江东的张、朱、顾、陆四大士族支撑着。江东士族的根基皆在吴郡。东吴也是以吴文化为基础的政权。南京这个地方大致是吴文化势力范围的西北端,再往西或再往北都是“出界”了。直到今天,人们也只能容忍广义的吴文化以南京为其西北端。

吴郡豪门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也不愿将大把银子逆江而上送到遥远的武昌去供养皇宫。当时的南京曾流传过这样的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孙权4月在武昌称帝,当年9月就被逼着还都建业了。后来,吴后主孙皓又要迁都武昌,因同样原因被迫放弃。

280年,晋灭东吴。南京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史结束了,历时五十一年。东吴灭亡之前,南京无疑是个江南的城。作为江南政权政治中心的都城当然也代表着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究竟何如?

土沃物丰、水网纵横、稻鱼并重、士民殷富,这是江南文化的基础。至于人民,中国人倒是历来不惧迁徙。孙氏其实出身寒微,权父孙坚却诈称自己是孙武的后代。这一方面反应了士族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身居王位也不得不为自己找寻个显赫出身。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人不惧迁徙的例子。孙武是齐国人,18岁离开故土来到吴国。孙武毕生的辉煌事业是在吴国创造的,死了都葬在吴国。以至被后人称为“吴人孙武”。

追溯至上古,“泰伯封吴,子孙以国为姓”,所谓“周、吴一家”。中国人的迁徙有泰伯、孙武之辈为图施展抱负之因,更有战乱及贫困之由。相对来说,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和灾荒北方多于南方。自东汉末年,北方大量知识分子、商贾、工匠和黎民百姓就开始纷纷南迁。他们带来了人力和先进的生产力,更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南方的富庶和安定也让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自东吴始,中国经济开始明显南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祖先来自河南或山东,在吴郡发展起来的豪门大阀和百姓人家都更加安土重迁了。有人说,吴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上古‘尚武’,中古‘崇文’到‘崇教’,后代‘崇经’”。这不能不说是水土教化的结果。“若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比“刘皇叔”手下那些英雄好汉,东吴的文臣武将们更加风流倜傥。战场厮杀、琴棋书画、美人佳肴,一概不误。比之曹魏,文章之成就、政治之雄心,东吴又显然不及。这也是当时东吴的文化特点。直到今天,还有人这样评价南京人:有古风,有古韵,没有古胸怀。

南京的地理位置令其在吴文化中处于“出一分过了,入一分不足”的地位。在我看来,当年东吴政权若坐守苏州、绍兴一带(这也是狭义吴文化的核心地区),那东吴能否在当时的中国“三分天下有其一”尚且难说。若真将都城迁至武昌,恐怕东吴又不能坚持到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了。很有意思。

东吴选择了南京,东吴文化选择了南京。南京的历史地位自东吴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