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一般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具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游戏,通常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几种体裁。其作用意义无非是提高认知、提升审美、传播文化,当然也包括宣泄情绪、美化灵魂、净化心灵,起源于人类的思想与思维活动。

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对文化的进步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制约人类灵魂的桎梏和枷锁。

早期的文学,是歌词和符咒。随着文字的出现,歌词被收录编辑为《诗经》,符咒则悄然在坊间流传。

文学的爷爷是文化;文学还有个孙子叫文章。文章的问世,是文学史上一个跨越性的进步,同时,也给文学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它不仅可以成为万物华丽的皇帝新装,也可以成为见血封喉的杀人利器。它不仅可以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也可以在某些利益驱使下,无话不说、无恶不做。从此,天下就涌现出了大批大批善于作文章的人;从此,文学也就不得不严谨起来。

《水浒传》讴歌了一帮zf派,故籍口洪太尉误走瘟神为引子。《三国演义》透析了人心机巧与杀伐逐鹿,故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开篇。《西游记》彻底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应祸乱人间的妖怪都是有后台的,即便有通天的本事,也杀之不得。《风月宝鉴》也自称满纸荒唐言。《长恨歌》一诗则借“汉皇”开口叙事。鲁迅则用说反话的手法,在文章中抨击讽刺封建残余的腐朽与没落。

林林总总,文学一但演绎成文章,就会有人拿出来做文章,故须谨慎。而文学原本就不是文章,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思想绽放,是一种心情快乐的宣泄和表达,开心玩耍就是了。

最需要严谨的文章是公文和律法,除此以外,就大可不必了。只要言之有物、言辞流畅、情感真挚、文法得当,就是好文章。

人们普遍地误以为文人就是有文化的人,大错特错了。其实,常见的文人一般是指擅长文学的人或擅长文艺的人,比如作家、诗人、学子、学者、演员等等。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文化人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所谓文化,就是植根于骨子里,已经习惯成自然的做人、做事的正确理念。或者说,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体现于集体人格。

由此可见,文化,与读不读书,或者写不写书是没什么绝对关系的。如果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却在为人处事理念上存在偏差而不肯修正,那么,充其量是文学人,而不叫文化人。

譬如说鲁迅,在评价中国文字时曾说:“我倒干脆希望,在中国,中文被取消,不管它是英文还是法文,比中文更好的文字得到普及”。“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像什么话?无论他说这些话时的客观背景如何,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既愤慨又震惊。如果此言发于真心,那么,他绝不配称文化人。

又如陈独秀说的:“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的话来捣乱”。这又像什么话?拥有如此革新、革命的理念之人,能算是文化人吗?难道忘了自己的祖宗是谁吗?

诸如此类的没文化的文人太多了,不管是文学人还是各种读书人,首先是做人,连做人的基本理念都丧失了,只会用文字或文学来打扮形象,即便是窃来一顶文化的帽子扣上,也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文化人。

真正的文化人,可以是车间里默默无闻的工人;可以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以是不怕脏、不怕累的拾荒者;可以是心系苍生的官员;也可以是盗亦有道的土匪。当然,也可以是胸怀坦荡、心灵善美、心怀天下的文学人、文艺人,以及各行各业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让功德心彻底取代功利心,把正确做人的理念植根于骨髓里,久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人格信仰的人,才称得上文化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