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踪迹 传承优秀文化”。2021年4月的一天,咸阳日报记者赵鹏驾车,由兴平市史地“活字典”王选练老师带路,我们一行三人开始了寻访东汉女文豪、女教育家班昭墓之旅。

在行驶的路上,王选练老师说:“班昭(约45年~约117年),字惠班,扶风安陵邑(现陕西省咸阳市白庙村)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继承父兄遗志,续写《汉书》,名垂青史。现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原名为“佘庄”。班昭嫁给佘庄曹世叔为妻,所以被尊称为“曹大家(gū)”。当时,因为“家(gū)”和“姑”同音,所以佘庄更名为“大姑村”至今。”

我们进入大姑村西口时,在南边班昭文化广场前停了下来,仔细观看了两边的一幅幅精美的壁画,讲述着班昭的故事。出身儒学世家,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在父辈的影响熏陶下,班昭学问广博,很有才干。十四岁时,班昭嫁于同郡人曹世叔。 丈夫早年去世后,班昭清守妇规,举止合乎礼仪,气节品行非常好。

1619663418480535.jpg

班昭爱好历史,完成班固未尽的《汉书》。汉和帝即位,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参与政事。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昭著作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谕、上疏、遗令等,共十六篇,其儿媳丁氏曾编撰成集,今佚。班昭作品存世有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九十六》收录的《东征赋》 《女诫》等七篇 ,班昭曾为班固《幽通赋》作注,见于《文选》李善注中。

班昭另一个哥哥班超“投笔从戎”,为东汉王朝出使西域建立了很大的功业。史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迈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国。班昭为求把班超召回国,上疏和帝:“班超刚出塞时,就立志捐躯为国,时逢陈睦被害,班超以一己之力,辗转异域,幸亏有陛下的福德庇佑,得以全活,至今已有三十年了。 当初跟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作古。班超年满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已力不从心。 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国家累世的功业。我听说古人十五从军,六十还乡,中间还有休息、不服役的时候。因此我冒死请求陛下让班超归国。 班超在壮年时候,竭尽忠孝于沙漠之中,衰老的时候则被遗弃而死于荒凉空旷的原野,这真够悲伤可怜啊!如果班超逝命丧异域,边境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免于牵连之罪。”奏章送上,和帝看后非常感动,就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返乡。

1619663468539661.jpg

我们继续前行,走到村东口,在北边高台上的村委会前有个小广场,广场的东南角修建有一座小亭子,亭子中间放置的就是乾隆十一年铸造的曹大家铁钟。此钟高1米多,直径也在一米以上,在铁钟肩部铸散音孔4个,其上分别铸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十六个字。”

钟身通体乌黑。在钟体所铸铭文字体清楚,笔画线刻完整。王选练老师说:“这件铁钟铸造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上面的铭文记载了班昭的生平事迹、当时的自然地貌和村名的由来。”

驶出大姑村东口,在第一个水泥路十字路口向北不远的拐弯地方下车,可以看到一个大约1.0米的高台,周围长满了绿油油的麦子,我们在王选练老师的带领下前进,没有想到东西走向是一道接近两米的梯田坎子,上面长满野枣树,扎的小腿刺心疼。爬上高台后,残破不堪的墓冢赫然呈现在眼前,墓冢高约3米,东西长约10米,呈不规则的“馒头”状。南侧竖立着一块第六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面赫然写着“班昭墓(汉)”,陕西省人民政府2014年6月9日公布。在墓冢的西侧,还有一块兴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竖立于1983年12月,上面写着“曹大家墓”,黑底金字,稍显破败。

1619663520100793.jpg

我们祭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豪和女教育家班昭。班昭对中国的历史记载是功不可没的。历朝对这样的史学大家肯定都会大力追封,能保留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班昭《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女诫》一书,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行为准则,基本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宋以后影响更大,那什么是《女诫》,就是教导女人该怎么做人的准则,我们大家所知道的“三从四德”等都是在《女诫》的基础上由后人整理出来的,《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从此,让中国妇女彻底沦为没有社会任何地位的家庭主妇,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所改观。


赞才女班昭

儒学教育宽容好,字画诗琴晓义精。

续写汉书承史志。撰编女诫树德行。

父兄影响熏陶下,知识博才妇道鸣。

著作藏留十六卷,礼仪智慧善通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