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经以为一些人应该活在历史中,曾经以为那些充满悬念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山林深处。如今,那些你不了解的故事,正在你的面前一页页翻开;那些鲜活的人物,正在你的眼前逐渐生动起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北省沙河市蝉房乡王茜村,去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去搜寻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村庄坐落在大河北岸避风的地方,当地有个俗语:“冷侯峪,冻渐滩,不冷不热是王茜。”村庄的耕地大部分在村东、村西,村里有8眼大口井,大部分土地是水浇地,可以说王茜村是山区少有的好地方。村庄的传统建筑,就地取材,多数是用红色的石头砌墙,红石板直接盖在房顶上,远远看去,就是一座红色的山村。

  村庄正像一位安静的女子,静静地伫立在一条小河的北岸,任历史的河流,带走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任历史的风沙,掩藏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我们正一步步地向她走来,去触摸那厚厚的石墙,去感受那厚重的历史。

  我们此行是为了探访当年抗日县政府的旧址。村庄北面地势较为平坦,村南临河,河对岸高山耸立,十分险峻,山上林木茂密,杂树丛生。王茜村的地理位置,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可提供充足的粮食补给。当年抗日县政府要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汽车驶过一座水泥桥,来到村子里。我们受到村支书的热情接待,这是一个中年人,面庞黝黑,憨厚实在。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对当年的抗日县政府的旧址一一做了寻访,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据王茜村民张观奇老先生2015年写的《难忘的岁月——沙河县抗日政府在王茜村见闻录》一书记载,1937年10月,八路军129师先遣队在张贤约支队长的带领下,从山西省和顺县松烟镇出发,越过太行山脉,到达邢台县。11月份,到达沙河县的渡口村和大坪村。1937年底,到王茜村一带活动,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积极发展壮大抗日力量,不断扩充抗日队伍,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38年春天,129师先遣支队和385旅13团开拔山西后,王茜村就成为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作训基地和沙河一带抗日底下交通站的始发站。抗战期间,129师部下的炮兵连、步兵一连、司令部、医院等单位在这里驻防,进行实弹训练,王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八路军作战驿站,成为坚固的抗日基地。

  1941年春天,沙河县抗日政府在县委的领导下,从附近的绿水池村搬迁到王茜村,到1944年冬天,抗日政府搬迁到前渐寺村。在王茜村的四年,沙河县抗日政府度过了抗日战争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书写了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


  二

  我们先来到一个宽敞的北方四合院民居。红石垒砌的墙壁,田字格的窗户,厚厚的木板门,都在向人们诉说当年的那段光辉的历史。这是抗日县政府办公室驻地旧址,现在已经做了修缮。除此之外,抗日县政府的财政科、承审处都在这个院子里。

  抗日战争刚刚爆发时,王茜村共有14座红石楼院落,老百姓纷纷把自家的石楼让出来,作为抗日县政府办公和八路军独立营驻军的场所,这些石楼大多数仍然保存完好。

  沿着窄窄的红石小巷,我们又来到抗日县委书记和县长办公的院落。这是两座相邻的红石楼四合院,五间的红石小楼坐北朝南,东、西、南面都建有房屋,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的布局。走进院落,只见满院青苔,斑驳的石墙,凹凸不平的院子,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穿过那些充满故事的小巷,走过那些留着斑驳记忆的院落。时光无言,岁月有痕。让我们一起掀开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不朽篇章,撷取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其中一段军民一起抓逃犯的故事,至今仍然在村子里流传着。

  抗日县政府南面的石楼院是当年关押的犯人的看守所。里面曾经关押着一些特务、叛徒和汉奸。1941年秋天,县里的干部都去侯峪开大会了,政府机关没有多少人留守,只有两三个战士看守着七八个重刑犯。

  中午时分,犯人趁着战士们放松了警惕,抢走三支步枪和几颗手榴弹,越狱逃跑。当时,几名村民正在街中心坐着聊天,突然看见看守所里有人向外跑。由于事发突然,村民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逃犯看见有人坐在街上,于是向人群扔了一颗手榴弹,只听一声轰响,两名群众被炸伤。

  这时候,负责看守的战士边追边喊:“抓逃犯。”人们这才回过神来,于是一些群众不怕危险,顺手从家里抄起铁锹、锄头、木棍等东西,和战士们一起追赶逃犯。在群众的帮助下,终于把几名逃犯捉了回来。听完这个故事,真为群众的勇敢而感慨不已。

  在这里,还听到了一则更为悲壮的故事。八路军的一名女战士曾经住在王茜村,她的孩子才生下来。敌人又进村“扫荡”,她抱着孩子和村民一起躲避敌人的搜索。为了防止暴露目标,掩护群众,女战士含着眼泪,紧紧地捂住孩子的嘴巴,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孩子捂死了。敌人撤退了,群众安全了,而她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每每谈到这个故事,人们还嘘唏不已。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试想,哪个做母亲的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女战士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哪个做孩子的不热爱自己的父母?年轻的战士们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和敌人斗争,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作出自己卓越的贡献。这种伟大无私的精神,这种勇敢战斗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三

  抗日县政府驻扎在王茜村的几年里,在党的宣传引导下,王茜村共有11名优秀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投身保家卫国的战争。他们在战斗中十分勇敢,除了四名同志退伍转业外,其他七名青年全部为国捐躯。其中只有两位烈士魂归故里,其余五位烈士则永远长眠在他们洒尽热血和付出宝贵生命的地方。由于党的宣传工作做的很好,王茜村的人民群众觉悟也非常高,他们掩护革命战士,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在这里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941年春夏之交,日本鬼子搜查到扁片沟一带,抓住了那里种地的村民李老定。鬼子让李老定带着他们去寻找八路军,李老定十分执拗,坚决不从。日本鬼子便残忍地砍下李老定的头颅,但是他的身躯却挺立着不倒,表现了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在李老定精神的感召下,李老定的妻子宋桂妮擦干眼泪,把仇恨埋藏在心底,她把儿子李三妮送去当兵,参加了八路军新四旅。李三妮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多次受到表扬。几年后,在山东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村里像李三妮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勇敢无畏、前赴后继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由于王茜村是抗日县政府所在地。1942年,敌人对这个村庄进行了多次“扫荡”。其中一次杀死了两名无辜的群众,在对第三个群众动手时,这个群众趁着天黑,本能的一侧身,捆绑他的绳子被砍断了,同时胳膊也被砍伤。他侥幸躲过了敌人的锋利砍刀,忍着伤痛,急忙跳进旁边的山沟里,接连跳跃几次之后,他居然在敌人的枪口下成功逃生,虽然没有被砍死,但是却落下了终身残疾。

  还有一次,王茜村的村民虽然躲到了老爷山的庙里,但还是被敌人抓住,几个人趁着天快黑的时候,跑到一处山豁口的地方,利用熟悉地形的便利,几经周折,最终死里逃生的往事,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让人心惊肉跳。

  除了这些让人愤恨的故事外,这里也发生过一些振奋人心的故事。其中的“地雷战”就广为流传。


  四

  1942年5月,鬼子来村子“扫荡”的时候,县武会主任李震宇亲自带领郑秋来、左生民等六个民兵在村子里各处埋上地雷。

  这埋地雷可是一个技术活,他们根据人们日常活动的习惯,巧妙地选择地雷的埋藏位置。先在进村路口处埋了一颗地雷,之后在另一条进村口处埋了第二颗雷,第三颗雷埋在十字大街的碾棚根,第四颗雷则埋在了水井旁,第五颗雷挂在街中心的一户人家的大街门后边。

  李震宇主任真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鬼子刚进村,踏响了第一颗地雷,就换了路线,走到大街碾棚处,踏响了第二颗雷。随后到井边打水,踏响了第三颗雷。三颗雷把敌人吓得魂飞魄散,他们准备摘下街中心人家的门板,抬着受伤人员回去,结果挂在门后的第四颗雷爆炸了。

  这次总共埋了五颗地雷,敌人踩中了四颗,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几颗地雷一炸响,吓得鬼子鬼哭狼嚎,一路狂奔,逃回水磨头村。

  当晚,鬼子在水磨头村西的打麦场上宿营,正巧被闻讯而至的八路军129师、独立营、区干队包了“饺子”,他们占据有利地形,向敌人发起进攻。敌人慌乱之间,仓促应战。经过一夜激战,鬼子带着残兵败将向北边邢台方向逃窜,从此再也不敢到根据地一带“扫荡”了。

  抗日县政府驻在王茜村期间,领导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进行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还领导当地群众进行除蝗虫的活动,保障了粮食丰收。


  五

  如今的王茜村,街道干净,村庄美丽,屹立在村中心的戏台、饱经风霜的古槐树、历尽沧桑的红石楼,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村庄的变化,整个村庄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沐浴在建党百年的阳光下,正在逐渐向人们展示她无穷的魅力。

  王茜村的支书介绍说,现在村子里有很多村民外出到城里打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一部分村民选择继续留在村子里,用辛勤的汗水建设美丽的家乡,他们打理着自己的板栗园、苹果园、核桃园和柿子树等,这些果园把山林打扮得多姿多彩,非常美丽。而村民经营果园,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自从王茜村2016年12月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王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正在谋划红色旅游项目,准备把王茜村的光荣革命历史推送到人们的面前。

  相信王茜村这个红石垒砌的村庄和拥有着红色血脉的村庄,一定会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建设下,变得越来越美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