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最经典的几句话:1.我很健康。2.我能让别人健康。3.我正在传播健康的路上。

       时下,有一副对联在微信中广为流传:上联: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身体等于零;下联:有钱,有权,有成功,没有健康一场空。横批:健康无价!

        我还读过流行的一段话:健康好比数字1,事业、家庭、地位、钱财都是0。有了1,后面的0越多就越富有,反之,没有1则一切皆无。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什么呢?有人替我回答:“那还用说,健康最重要”。有道理,但不全面。我想说的还有:“什么是健康?”有人回答说,身体没毛病肯定是健康。对!但是,健康肯定不是身体没毛病,或者说肯定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毛病。我拿什么是健康这个问题问我的朋友的时候,我的朋友也有点懵圈。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谈谈健康。

        首先,什么是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的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三项标准具体化为:一是没有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二是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三是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以后又有人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加上一项道德上的完满,即四个完满。粗略看这四个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但希望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上面的这段话,我发现这里面有大问题。我不是说这四个方面有什么问题,而是它的排序有问题,尤其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加上的道德健康。而我个人认为道德健康应该排在首位,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可能有人觉得我鸡蛋里挑骨头。非也?非也!因为我们的健康观念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以及对人生的健康指导,所以我不得不较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总的来说是指 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并且教育的内容是有顺序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对健康的教育又怎能没有先后呢?

        我曾经得过“三好学生”,三好学生的三好,指哪三个方面呢?简略回答为:德、智、体。后来,提倡素质教育,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德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智育就是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开发智慧;体育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美育在于培养学生,做个审美的人,做个有趣的人;劳育就是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和劳动的技能。很遗憾,现在人们对学生的培养只剩下了一条智育的培养,而在智育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智慧的开发,真的是让人情何以堪!韩愈《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简单解释为:从古至今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传播做人的道理,教授所学的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对比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这只是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社会的不正当的舆论宣传和盲目的崇拜,造成了社会教育出现了问题,而家长的不作为以及夫妻间的不和谐造成了家庭教育的问题。

        试看现在的大学名校的高材生们:杀父杀母者有之;杀害同窗者有之;杀害自己者有之。精心培养的精英们都如此蔑视生命,那普通人会怎样?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个别现象。这也许是个别现象,但道德败坏的现象哪一天不充斥于网络,难道那些也是个别现象吗?德育教育的缺失将是人类的一场无情的灾难。因为高考不考,德育的教育名不符实,甚至是徒有虚名,更有甚者在人们的观念中完全除名。我不想说什么“德者,才之本;才者,德之奴”了。我在这里强烈呼吁:道德健康的教育观念刻不容缓。

         我个人认为健康首先是道德健康;其次是精神健康;最后是身体健康。而社会适应良好属于能力范畴,不应该列为健康的标准。精神健康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精神健康、身体健康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如此划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起见。道德健康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精神健康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幸福有趣的人;身体健康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无疾病功能健全的人。只有德育健康的人才能对自己,对社会具备“人”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连人都不是了,那谈什么还有意义呢?只有精神健康的人,人生才会幸福快乐,如果人生没有了幸福和快乐,那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德育健康才会使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有价值。身体健康又为德育健康和精神健康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德育健康精神健康往往会决定着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反过来又会促进精神健康德育健康更健康。

        如今,世风日下,不道德的事件在社会上屡屡发生,说明我们的道德不健康;我们的幸福指数降低,精神抑郁症患者大量发生的现象,说明我们的精神不健康;医院的人满为患,疫情的不断发生,说明我们的身体不健康。 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三个方面的健康呢?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健康的根本在于教育,而现在造成当今这三个方面不健康的原因,也在于错误的教育。要做到道德健康关键在于扩大个人的心胸和格局,在于培养无我忘我的精神。读书是最好的方式;其次是接受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精神健康关键在于培养审美的情趣和观念,在于培养心底无私天地宽,不斤斤计较的无私精神。而最好的方式还是读书;其次的方式是在于有点儿事儿干,在实践中检验所读过的书,得出自己的结论,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我所说的读书包括书本上的书,社会生活上方面的书和大自然这本书。要做到身体健康那方法实在是太多了,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关注的主要是身体健康,我无法提供具体方法,但可以提供一条原则,它来自于《黄帝内经》: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简单解释为:早睡早起,养成习惯,不熬夜;合理膳食,荤素搭配,有节制;积极工作,适度运动,不过劳。如果你要说“生活太难了,臣妾做不到啊!”那我也只能耸耸肩说“嗯哼”。悄悄告诉你,其实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但我正在路上。

       亲爱的朋友们,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们不要再做那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了,我们在野蛮其体魄的时候,更要文明其精神,我们在获得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人……

        自我健康——家庭健康——社会健康——世界健康。需要从我做起,需要从树立健康的健康观做起,需要从道德健康做起,更需要从宣传道德健康做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