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十六岁了,越来越叛逆,我有了种失控的感觉。十八岁的时候我也做过叛逆的事情,妈妈说什么我都忘了,但我一气之下剪了光头,然后又一气之下一年没剪头。风水轮流转啊!我现在怎么苦口婆心地劝女儿,可女儿依旧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现在,我时常想起妈妈的话,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呀。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家语》,“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后来汉代的《史记。留侯世家》以及明代的《增广贤文》都出现过。到最后,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一句耳熟能详,尽人皆知的俗语。 这句话最通俗的解释是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分析,认真地对待与听取,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找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正,使自己变得更好,这难道不正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吗?如果是忠心诚恳为你考虑的忠言,哪怕是难听一点,不也是可以克服的吗?

  古代人比较直:心直、行直、口也直,以直对直,所以还容易接受一些逆耳忠言。可现代人比较“婉约”,宁愿听一百句美丽的谎言,也不愿意听一句直白的真话。

  现在的药大多是胶囊,外边包了一层糖衣。即可以保证治病的效果,又不那么苦口。既然良药已经做到不苦口了,那为什么忠言一定要逆耳呢?逆耳的忠言难道真的会利于行吗?

  《菜根谭》里有句话,“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意思是说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过于严苛,要考虑他能不能接受。人总是要面子和尊严的,虽然说死要面子活受罪,但这也毕竟是人性的弱点。即使是忠言也不一定非得以逆耳言之。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笔直的,人生的路也没有坦途。随高就低,随圆就方,一切都要因势利导。 

  《增广贤文》中有句话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即使是忠言,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春风吹开花朵一样呢? 

  现在的家长早已听惯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对儿女的教育也经常是“我都是为你好”。诚然,我不否认大多数家长本意上是真心为儿女好,可是在实践中却成了道德绑架,令儿女压力山大,本来是可以听的也不听了。而有些忠言不但逆耳,还错误百出,经不得实践的检验。到头来不但是一厢情愿,而且还害人害己。逆耳的未必全是忠言。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能够集思广益,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是好的,但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该听的听不该听的也不听。这样才会使忠言逆不逆耳都利于行。听与不听,这是个难题,犹豫是你最大的敌人,听与不听,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历练。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借我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逆耳的不一定都是忠言,忠言也没必要一定逆耳。中国老祖宗是有智慧的,我觉得还是应该“看人下菜碟儿”。朋友,你说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