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10226110522(1).jpg“花开了,春天来啦!”一位男人韵味十足地大喊大叫声,在抖音和微信朋友圈里疯狂传送着。这时,正是2021年春节刚过去、寒意稍消退的时候。

    “春天来了,快来东篱看花喽!”老沈在微信朋友圈里呼应着,也在发出春天的邀请。

       相比较2020年的春节,因疫情而不能及时看到春天的风光,2021年的春天真是值得大喊大叫的,请大家赶快走出家门,看春光,观美景。

      那天,已是农历正月初十,我开着车,载着风信子去东篱山庄看花,访老沈。风信子是我妻子,是个摄影爱好者。没事的时候,喜欢让我开车带她就近遛遛转转,有时还要带上她的其他摄友。

       在东篱,书院的门半掩着,门上贴着“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草书对联,上面并排悬着的五个刻有“福”字的“门头子”,上面是范曾题写的“东篱书院”四字木匾,木匾两边挂着雕花红灯笼,一派传统诗书人家过春节时的喜庆气象。

       风信子说:“你先进去,我在外面看看。”她就捧着相机转悠去了。进入院落,满目春风。我看见一只盆景花树,粉红色的花儿正在盛开,还有一些小花儿散漫在院落里,如点点繁星,吸引着客人的目光。这时,堂房里传来轻柔而曼妙的古琴声……

      进入堂房,一男一女正在弹拨古琴。老沈一个人坐在茶桌前,正用手机对着琴者拍照。他看见我,点点头,示意坐下。我笑笑,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他放下手机,要给我倒茶,我举了举随身带来的茶杯。他说,你喜欢喝绿茶,这是奶茶。奶茶?我多次到你这里看茶艺、品名茶,还是第一次看你喝奶茶呢。这时,风信子也进来了,老沈给她倒了一杯,她接过喝了,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喝奶茶的好处。

       老沈说,来时怎么不打个电话?我说,随便逛逛,你在,就坐坐聊聊;不在,拔腿走人。遇便遇着,何必相约!

       今天不是双休日,这里来得人少,尽管有人时断时续地弹琴,还是显得很肃静。老沈说,那两个人,一师一徒,教学琴呢!小美女是老师,中年男子是徒弟。男子是从永城来的,专门赶来东篱,接受一对一的教学。

       山庄坐落在山脚下,紧挨着山那边大湖引水枢纽闸口位置,一条沟渠穿山而过,渠水便可以流进大湖。在枯水期,可以从这里为湖补水。若干年前,老沈正是看中了这个地方的地理优势,便租下土地,建立山庄,先是拉了两个院子,一个做餐馆,一个做书院。那些年,因建有树屋,人们可以在树杈上的树屋里品尝美味佳肴。土菜味道好,树屋文化新。一时间,这里的餐馆人满为患,吃客往往很难订上坐位。后来,老沈又花了大钱在闸口边的山坡上盖了一栋书院,是从南方买来的老屋,通过拆解、组装,又加了一些新料盖起来的气派的仿古建筑。书院大门两边还挂了几家民间文化团体的牌子,引来了更多的文化人驻足、品茶、交流,他们是书画家、作家、音乐家、企业家,古琴演奏家、茶艺专家、汉服社美女、朗诵艺术团队、雕塑大师、陶艺专家;他们来自于天南地北,他们是企业高管、大学教授、名画家、导演、诗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东篱山庄就像落在小城东端的一块磁石,吸引着八方来客。一时间,东篱山庄和老沈名声鹊起,成了小城的一张具有新标识意义的文化名片。微信图片_20210226110515(1).jpg

      可是,花了大价钱盖起的书院,仅仅存在了一年有余的时间,就被以“违建”之称,“哗啦啦”推倒了。书院倒下的第二天,我和风信子来这里游玩,看到曾经十分壮观的书院,一下子变成了一滩废墟,唏嘘不已,甚为惋惜。风信子还用手中的相机拍了不少照片,以示哀悼和留念。

       坐了一会儿,我说,想上山走走。老沈说,我陪你,从东院后门上。他说的东院,就是过去的那个气派书院。走出堂房,老沈看见院内台桌上,一株名贵植物仅有的一枝叶片歪倒了,他在惋惜不已的同时,返身回屋,找来一根铁条和几段细铁丝,经过扶正和捆绑,这枝绿色叶片就又站起身来了。

       我走出大门,随后,老沈扛着一把洛阳铲出来了。我说,扛这干嘛?他说,去年夏天暴雨,上山冲下来的泥石把后门堵了,前几天去看,没带工具,没法弄。风信子看着老沈扛着的铲子,没见过,惊奇地问,这叫啥?我笑着说,洛阳铲呀!你不知道呀?她一脸茫然,说,不知道。老沈也笑了,这是考古用的,也是盗墓用的工具。今天,我把它当铁锹了!

       喊开东院铁门,经过了陶艺院门,是个幸免于难的小院子,就上了山坡,到了仿古书院的位置。这里,还零散地堆放着一些新老木料。老沈说,都是些没法再组合的木材。我说,这里可是你的伤心之地呀!老沈说,这有啥?都过去了。一句话,如一阵风,轻轻飘过。曾经在这里上演的喜剧、悲剧,我还记得,老沈却早已放下了。

       这里是院子通往山上的后门,是个红漆小铁门,安在院墙外面,往外开的。因有泥石堵着,打不开。老沈说,当时真混蛋,这门应该安在墙内的,往里开,泥石怎么堵,也是能打开的。说着,老沈登上了闸渠边的石墙,又翻过院墙,下到小门的位置,开始用洛阳铲挖泥石。泥石堆积有半米高,他费了好大的劲,用了半个小时时间,才清理出能打开小门的空隙。我侧身挤过小门,风信子也跟着过来了。这时的老沈已累得气喘嘘嘘,拄着铲子歇息。他还要继续清理门外的泥石。他说,春天了,来东篱的朋友多,有想上山的,从这里走,方便一些。我说,你歇歇,我干一会儿。他说,不要,你们上山吧!

       我和风信子沿着闸渠石墙边的山路往上走。有树枝挡着,不太好走,走了几步,我回头看看老沈,那黑瘦的脸,花白的头发,还有费力挖掘泥石的身子,心里一紧,在想,都老了。那时候,我们多年轻,多么地意气奋发呀!

       我大学毕业,在矿上工作几年后,调到企业报当记者,第二年上半年,我第一次到远离小城的矿上采访,结识了老沈。那时,他在矿宣传部分管电视工作。当时,认识了宣传部长李先生。李先生烟瘾大,早上上班走进办公室,坐下后,划一根火柴,点上一支烟,然后就是嘴不离烟,烟不离嘴,直到下班,不用第二根火柴。我还结识了宣传干事老高和老姚,后来跟我都成了好友。当天晚上,在大食堂,几个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喝的是啤酒,我却喝得酩酊大醉。

       五年后的那个夏天,我再到矿上采访时,老沈已经离开了宣传部,领导调他到多种经营公司当经理了。当时,李部长已升任纪委书记,还兼着宣传部部长。他说,你写写小沈吧,干得很好,矿里领导都表扬他,连矿务局长都在大会上赞扬呢!那时候,领导都称他小沈。我说好,这便有了与老沈的深度接触。

     微信图片_20210226110434(1).jpg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还在想,那时候,我们多年轻,多么地意气奋发呀!

       那个时候,老沈30来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当时,企业内部转型,鼓励大伙儿办实业,到社会上挣钱。老沈学过美术,有朋友在开装潢公司,他经过市场调研,就向领导提出申请,带人办了个装潢公司。他是矿上机关第一位敢“吃螃蟹”的人。越做越大后,领导把他连人带公司转到多种经营公司,他就成了“职业经理人”。他敢于创新,大胆改革,把原来的装潢公司改造成了一家股份制企业。一年时间,企业就实现产值400多万元。当时,他们承揽的工程除企业内部,还横跨两市。又一年后,领导在他身上加码,升任多种经营公司副总经理,分管总公司下的四家公司和商业服务科,以及项目开发。

       老沈知道任重道远,可他始终充满自信。我采访后,先写了一篇2500字的人物通讯,在企业报一版头条发表,并获得全省报纸副刊奖。我意犹未尽,又写成一篇15000字的报告文学,发表在当年《清明》第五期上。

       后来,跟老沈接触就少了。记得,矿务局成立了一家新型材料公司,老沈再次被重用,调来新公司担任董事长。公司还在矿区公开招聘总经理和销售科长,我的一位大学学兄通过竞聘,被任命为总经理。没过几年,这家公司倒闭了,原因是这种新型材料技术不新了,落伍了。

      后来,就一直没见过老沈。听说,他办了停薪留职,去了北京。在京城,办了一家文化公司,进了某名牌大学深造管理学。

       再见到老沈时,就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一个周末上午,我到企业家、作家的老邱那里闲叙。有文友开玩笑,说老邱是企业家里头小说写得最好的人,又是作家里头把企业办得最好的人。聊了一通闲话,我站起身要走,老邱说,别走了,我请你吃饭。我说,两个人吃啥饭?他说,我喊上家里人。他说的家里人,就是她的新媳妇,加上一个周岁的女儿,还有跟他帮着他们带孩子的年轻岳母。我正好想见见她的新媳妇呢!就答应了没走。当时,老邱正活在生命的精彩处,企业好,文学好,儿子读大学。离了旧人,有了新人,还有个可爱的小女儿,日子正美着呢。

       老邱开着车,穿过东隧道,离了城区,沿着河边小道一直往前开。我问,去哪里?他说,徐山窝,那里有个土菜馆,好吃!看来,他是熟门熟路,经常光顾的。到了地方,下了车,进到房间,点好了菜肴。我出门去了一趟卫生间,回来后,菜已上齐。这时,一位身着粗布蓝衣的男子进来了,手里还握着一瓶红酒。我一看,是老沈,不免惊讶:“啥时候回小城的?也来这里聚餐?”老沈笑笑:“这饭店有我的股份。”他还说,“我不能喝酒,送你们一瓶红酒,就不陪了!”老邱跟老沈也是多年好友,就嬉皮笑脸,手一伸,做出向外“请”的样子:“谢谢,谢谢,你忙你的!”

       当时,我觉得,这个老沈有点“冷”。

       之后,又有不短时间,我没见过老沈。一天,来自京城的安徽籍作家,煤炭系统文学期刊主编徐先生到访小城,晚餐安排在东篱,我被邀陪客,进了餐馆树屋,我才知道,老沈在这里建了山庄,生意还很红火。此后,我便像许多文友一样不时光顾,或走走看看,或参与活动,或品茶听琴。一次,风信子的大学同学从南方来小城相聚,我和风信子带着同学欣赏南湖风情后,午宴就安排在东篱山庄的树屋,给友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在小城,有一群爱好者在挖掘古琴文化,并考证出古曲《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里面的人物、故事,都与小城有关,一时间掀起了“古乐之乡”文化热潮,说要在小城建一个文化小镇,打造“中国古乐之乡”。这样的好事,得到了小城各部委的重视,有市委主要领导的两次重要批示,有关事项还写进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邀请国内古琴名家来小城,进行大型古琴文化演出,举办古琴文化研讨和讲座,广为宣传,盛有声势。这事,老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用情很深。一天,他打来电话,邀我参加项目推进会。我听了会议,热情也很高,帮助出了一期也是唯一一期“古乐之乡”四开四版小报。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政府资金支持,也没有大的企业投资,光靠一些文化人呼吁、呐喊,再好的事情也难办成。一阵忙碌和热闹过后,事情至今不了了之。

       对此,我曾经对老沈有过不满看法,认为他徒张声势,拉不来大钱,何以成事?我后来想想,也释然了,理解了老沈。事实上,现在办许多事情,都是一样的,必须有企业意愿、政府意志,方能成事,你说是吗?

       近年,老沈平静了许多,特别是气派的书院被拆,有过情感的大喜大悲,受过磨砺之后,他的心就像装进了“佛”。来人了,就坐在那里烧水、泡茶、倒茶,陪你聊天,或有正经事说说,没啥正经事,就开几句无关紧要的玩笑。偶尔,有古琴表演,他还会登上舞台,盘腿而坐,焚香献艺,静静地做一片“绿叶”,展示一下香文化。

      东篱山庄最早的两处院落依然还在,他还开辟了一个露天活动场地。平日里,这里依然是文化人相约相聚的地方。谁出作品了,可以热热闹闹地在这里开个发布会或研讨会;中秋节到了,这里有诗歌朗诵会;还有古琴演奏活动,汉服文化展示活动,等等。这里聚集着小城文化届的一帮重量级人物,老领导,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古琴、茶艺爱好者,朗诵者,他们是东篱的灵魂,他们的灵魂也经常驻足东微信图片_20210226110455(1).jpg篱。

       我说,东篱山庄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八方文化人。老沈就是这块磁铁上的一朵花,而我们这帮小城文化人,就像是一只只飞来飞去的蜜蜂……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作为人,应该是有精神追求的,追求文化,追求成功,就如一位名人言,人还是应该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心静如水的老沈,终是没能做到无欲的程度。最近,他又在朋友圈发布信息,希望好友们把家里存放不看的、适宜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捐出来,送到东篱,然后捐赠偏远地区的学生们。我在东篱时,正好有一对母女前来捐书,老沈表示感谢。

       老沈,大名叫沈怀远。长相有点丑,但笑起来很美!不信,你到东篱书院看看,挂在面墙上的那一张张照片,是不是满脸花开的样子。

       因为老沈有一个久负盛名的山庄,好多人都称他“庄主”。而我,不改初心,一直亲切地称呼他:怀——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