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的应县木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建于辽清宗二年(公元1056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辽代崇佛,在200多年里不停地建寺修塔。有寺必有塔,有塔必有城。除了这座木塔,更多的是砖塔,仿木构建筑,塔形多种多样,砖雕惟妙惟肖。现存的还有80多座,成为各级政府列入保护的重点文物。

  清明时节,放假三天,高速免费,喜欢自驾游的无不欢呼雀跃,早早就做好了出行准备。我们平日里接送孙女上下学,没有时间外出,自然也不放过这个机会。三天时间跑不了太远,单程500公里就得折返。按照这个半径扫描,锁定了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的建州三塔。

  刚检完车,加满油,妻弟陈军就来微信询问出行计划。他一听去朝阳,便担心地说,朝阳那里都是山区,你的“小狮子”(1.6排量的东风标致307)动力不足,爬坡困难,还是用他的“大黑马”(2.5排量的马自达8)吧!陈军夫妇(弟媳刘滟)陪同我们寻访过古战场,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大多在荒山野岭,需要有好车与好伴儿才行。此等美意,亲情使然,焉能拒绝。

  特意起了个大早,还是遇上了堵车。G1京沈高速不仅私家车多,还有3起车祸。其中一起,8车连续追尾,惨不忍睹。出游的乐极生悲,扫墓的悲上加悲。在“锦州南”转入G16丹锡高速驶往朝阳方向,车辆骤然减少,有时只剩下我们一车,有种“长驱直入”之感。

  在旅游者的眼中,朝阳地区相对贫困落后,没有什么好景色和风味小吃,想去旅游的愿望并不强烈。然而,千年前,那里可是大辽国的重要产粮区和战略要地,人烟稠密,城郭林立,鸡犬相闻,佛塔相望。其中的建州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吸引不少中原人才前去发展。如今,“建州城堞久蒿莱”,只遗存下来3座佛塔,它们是,黄花滩塔、东平房塔和八棱观塔。IMG_20210403_163853_副本.jpg

  在网上就能查到建州三塔的图片,或高大雄伟,或风姿绰约,或神秘莫测,让人无限遐想,欲睹为快。把塔名输入手机中的高德导航地图,立马就领着你走。越过朝阳市区,转上G25长深高速,直奔黄花滩塔而去。两侧是起伏的山脉,大凌河从中穿过,河谷宽阔,桃红柳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原以为山上成片开花的树是桃树,有位长者告诉我们那是当地特有的野杏树,专门生长在贫瘠之处,耐干旱,抗风沙。啊?“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使我们对野杏树的顽强生命力顿生敬意。

  穿过黄茷滩村时,窄窄的水泥路只容一车通过,非常担心对面来汽车。路遇几辆机动三轮车,都主动为我们让路,使我们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善良,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条水泥路竟直通村西北一座小山上的塔址。远看塔身如一根火柴棍儿立在远方,在绿树相映中若隐若现、时隐时现,转个弯,五个人骤然一齐惊呼:“快看,塔在山上!”妻弟脚下一加油门,“大黑马”一声吼叫,向山顶狂奔而去。

  车一直开到塔下,停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旁。实地的黄花滩塔,比网上的图片更抢眼、更高洁、更靓丽。塔高32米,身材粗壮,为八角实心的密檐式砖塔。一层塔基,两层束腰,上为逐层上收的十三级塔檐、塔刹直指苍穹。塔的下身白色,上身咖啡色,宛如花瓶,好似盆景。砖雕的须弥座和斗拱、浮雕的立佛和莲花,精美无比,漂亮至极。塔檐下有叮咚作响的风铃,时而清脆嘹亮,时而呢喃细语,听来格外悦人耳目,招人喜爱。

  这座塔的建造时间比应县木塔还早,可称得上是千岁爷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征服唐朝的渤海国时,把俘获的士卒和百姓不断地迁入辽国境内,赏给亲王、公主和有功的大臣,让他们择襟要处建城、置官、设军、生产,隶属于贵族私有,称作“头下军州”。先后建立了40个,在辽国初期起到了壮大人力、增强国力的作用。建州城最初建在木头房子镇内,后因受到洪水威胁,于辽圣宗耶律隆绪执政时迁移到黄花滩村,因而遗留下东平房塔和黄花滩塔。

  千年来,这座塔见多了王朝兴衰,社会更替,人间荣辱,生死轮回,来拜它求它的人络绎不绝,如过眼云烟一般。它总是微笑面对,默不作声。叮咚作响的风铃,也许是在述说、在提醒,但有谁能听得懂它那梵音、偈语?它一肚子的历史故事,等待着有识之人来破译开发。

  仅举二例。臭名昭著的后晋高祖石敬瑭,通过献地称儿获得后晋的皇帝位。他不仅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还称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亲,结果皇运短暂,不得好死。其老婆李氏和侄儿晋出帝石重贵等,在后晋灭亡后,被流放到建州城附近,通过“耕种自瞻”以苟延残喘,最后羞愧而死,葬于本地。遭遇“靖康之耻”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父子,曾经垂头丧气地从黄花滩塔下走过,他们再无赋诗题字的雅兴。要问他们有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辉煌一时的北宋王朝灭亡了,强大无比的大辽帝国也垮台了,押送徽、钦二宗的不是辽兵而是金兵。没有这座塔,谁还记得这些历史往事,又如何来接受前车之鉴。

  IMG_20210403_175047_副本.jpg离开黄花滩塔,下得山来,在村边巧遇建州城遗址的文物保护石碑。本来要去寻找这座城的遗址,不曾想自己送上门来。有残存的一段城墙,还能看出护城河和城门的模样。几步登上城墙,放眼望去,城墙上草木丛生,城墙内耕地平展,不再有往日的繁华和热闹景象。忽然,有一只大鸟落在我的眼前,嘴长喙尖,头上有根花翎,褐色的头与肩,黑白相间的翅膀好似啄木鸟,却在地上啄食;犹如喜鹊,却头顶着凤冠。它看见我,并不惊慌躲避,仍蹦跳着啄食,时而再扭头打量张望,俨然它为此地的主人,而我则是侵略者一般。鸟与我对视了一会儿,腾空而去,但在我手机中留下了美丽的身影。回头查百度得知,它叫戴胜鸟,喜在废墟和坟地活动,以地上的虫类为食。它的现身,预示着吉祥、快乐之意。贾岛有诗赞之:“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上界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

  万物皆有灵性。这只戴胜鸟莫非对我有所引领,有所指点?建州城最初是个牢城,也可称为战俘集中营。但,他们“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民之降者。又为定婚配,教垦艺,以生养之,故逃者少”。辽国的治国方针是因俗而治,“一府多制”,契丹人与汉人各用其俗,各安其生。这使建州城成为有名的开放之城、融合之城,前后延续400余年。后来,萧太后又实行一系列改革,使辽国疆域比北宋还大,总兵力达到30万以上。周边国家无人敢捋其虎须,当时的俄罗斯只知有契丹,不知有北宋。

  契丹人本不信佛,但被他们俘获的汉人信佛。他们不仅默许,还跟着信佛。契丹贵族带头崇佛,在京、州、县城不惜工本地建寺修塔,比着谁建得高,谁修得美。然而,如今寺不在了,城也不在了,唯有塔孤零零地站立在那里。塔是佛陀的化身,精神的皈依,凝固的艺术,文化的载体。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那一世》诗中曾深情地写道:“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与你途中想见。”山水是大自然的精灵,佛塔是人世间的精灵。古代人讲究在山水中放飞心灵,在佛塔上寄予希望。

  接下来IMG_20210403_171348_副本.jpg手机导航又把我们先后领到东平房塔和八棱观塔。这三座塔的位置呈三角形,相距都在10公里左右。无论从哪个塔开始寻找,都不会走重复路。东平房塔比黄花滩塔低一些,瘦一点,六角九级,砖雕技术细膽,具有纤细和精巧之美。塔附近有有最早的建州城遗址,再远一点是阎王鼻子水库。这水库名听着怪吓人的,老虎屁股摸不得,阎王鼻子就更不能摸了,但不知是指山险还是指水恶,如今的水库是一片蔚蓝,成为游玩的好去处。

  在落日的余晖中,我们爬上此行的最高峰——塔营子北山。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是感到非常值得。大凌河在塔下转了个弯,然后东流入海。此处建塔,是否有骋目游怀,登高望远之意?在辽塔之中确有景观塔,或建在高山,或起于河畔,用于观赏自然景色。其塔自身,也自成一景。八棱观塔是三塔之中最高的塔,最美的塔,被视为辽塔中的精品。同样是八角十三级密檐塔,但浮雕内容丰富,有狮面、蟠龙、力士、伎乐人等,细节很生动。束腰上增加了一些雕饰,刻有仰莲和连天珠纹图案,结构新颖,雕刻繁缛,具有早期辽塔的鲜明特点。山下有戏台,有广场,每年定期有佛会,有演出,想必一定热闹非凡。

  在东平房塔前,我们曾向一个老者打听塔的来历。他说,不知道是谁建设的,只知道有一千多年了。村里的人常来转塔,左三圈,右三圈,可灵啦!我们又问他,知道这里有过契丹人吗?他答,没听说过,他家祖辈辈都是汉族。是啊,契丹人一心想让汉人融入他们的民族,结果却把他们自己融入了中华民族。至今,在56个民族中找不到契丹族。现存的建州三塔,如同三位千岁老人,见证了契丹人确实生存过、奋斗过、创造过,特别是实施的“一府多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不能不说是一次历史创举。

    暮色苍茫,塔影朦胧。在万家灯火中,我们驱车驰向三燕古都——龙城朝阳。再见了,建州三塔,我们还会来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