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章节之中,我们从孟母的仁爱与悲心、愿力与使命感等诸多方面解读孟母的内在优秀品德与思想见地!那么,我们今天不妨提出一个疑问——《孟母三迁》中孟母的第一处居所,为何是在墓地附近?是因为生活上的贫困吗?

出于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我们不难发现古人提倡“孝道”,同时自己也力行于“孝道”!一位尽心尽力传承孝道的人,一位精神内涵丰富的人,一位内心世界极其强大的人,永远都不会贫困!

就孟母自身的生活技能而言,她永远都是聪敏而热爱学习的;对于其日常生活劳作而言,孟母永远都是勤劳肯干的;对于金钱物质与生活享乐方面而言,君子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道德——吃饭不求全足,居住不追求安逸…更何况是一名做事勤敏、说话谨慎的圣贤之士呢……

那么,为什么孟母会与孟轲居住在墓地附近呢?准确地说是孟轲已经故去父亲的墓地附近……

在此, 我们借鉴一下佛家思想——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其意义是——我们一生中要学习报恩和济苦!四重恩是——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三途即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同时,儒家经典《弟子规》中也有相关的文字表述——丧三年,常悲咽,丧尽礼,祭尽诚……

在现实生活中,身为东方圣人的孔子,其众多弟子在老师(孔子)过世之后,都如同丧失亲生父母一样悲痛,许多学生都自发地在孔子墓旁建草房居住,为孔子守孝三年,其中子贡更是为孔子直接守孝六年。在守孝期间,恪守节俭朴素,坚决杜绝酒色财气等奢侈的生活,以此来悼念先人……

可见,孟母与孟轲居住在墓地附近的言行,是有理有据的!绝对不是因为经济上的贫困!

其次,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作为令人敬仰的一代高僧——宣化上人,在家母重病之时,为了祈福母亲的病早日痊愈,不惜打“饿七”为母亲求药,待母亲过世后,为了尽孝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母亲的坟旁搭茅棚守孝,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生活环境之简陋、期间发愿忍受皮囊饥饿之苦,以表达自己今生今世对于母亲的这份孝心…其中的苦与乐,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可以用肉脑想象的,对于亲身经历者-宣化上人来讲:他的感人言行,是为了向世人们宣讲如何尽孝,何为真正的孝!从而唤醒我们这些愚钝的凡夫对于生命的良知,对于父母之情的珍惜与感怀!

常言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首先是受到父母之生养之恩!即便我们今天已经身为孩子的父母,也难以报答自己父母的那份恩德,更何况是国土恩(国家之恩),上师恩(老师之恩),众生之恩……又有几人理解三途苦的真相……

孟母知恩报恩!在生活实践中,她非常理性地做到了!在个人生活方面,当一个人(或家庭)满足衣食无忧的境遇之时,我们要做到“止”!

今天的我们,自私自利的欲望心极度膨胀,为了自己个人的名与利,背信弃义,六亲不认,甚至是不赡养爹娘,就连同胞兄妹之间,都会在公开场合大打出手!所以,切记——孟母居住在墓地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经济贫困,应该是——清贫度日!因为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虽然,今天我们祭祖的形式也许会受到社会(家庭)条件的限制,但是在家庭文化中,进行感恩与济苦的教育环节必不可少!遗憾的是——今天我们中有多少家庭让金钱蒙蔽了双眼,淡化了亲情的概念,一心追求自己的享乐;又有多少人遗忘了父母的生养之恩,哪里懂得要受苦、要感怀、要追思祭祖……就连操办丧事的仪式,也变成了收取白包(份子钱)的形式主义!举头三尺有神明,只有心中怀有感恩的真诚心,才是真正的孝道!要知道知恩报恩应当是每一位身为儿女的良知与职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