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犍沟这个名字早已从大连人的记忆中抹去了,只有东海头还有少许人记得。这两个地点是海之䪨公园的前身,位于大连港和棒棰岛之间。

  八十年代的大连,人口并不多。有轨电车过了三八广场就没什么人了,下一站是二七广场,站在广场中央咳嗽一下都有回声。待到了终点站寺儿沟,下车的则很少会超过十人。

  老犍沟,是市内海岸线中最偏僻的一段——从寺儿沟换乘12路公交车继续向东坐五六站,穿过大染厂区外侧的大片棚厦区后,再步行半个多小时的泥坡路,才能远远地看到坡下那片波光跃动的东海头海面。如果恰逢落潮,可以从海边踩着乱礁,穿过五六段长长的岬角口和礁滩,进到那个仅有不到十户渔民的小村。另一个选择是在山路中间找到那条掩藏在密林中间的羊肠小道,沿着它一直走到体力尽失的绝望地步,再手脚并用、三步一滑地攀附着荆棘处处的石路,极小心地下到谷底的小村。

  有人不免会问,为啥要那么辛苦跑去那里呢?因为那里有丰富的海鲜可捞啊!

  印象深刻的是,那一片的海面时常是昏黄色,总有大量船只经过,沉闷的汽笛声此起彼伏,遥遥相望的对岸,在氤氲的海气,如海市蜃楼一般虚幻。细长的长岸仿佛延伸入海的长堤,上面矗立着厂房、民宅和大烟囱……与东海头这里互成钳式,钳住了包括大连港码头在内的整个大连湾海域。

  第一次改造东海头的时候,并没有涉及太多,只是在临海的峭壁上设置了一些攀岩者的仿真模型。直到大染厂、船油码头以及寺儿沟棚厦区全部迁走后,进行第二次改造,才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海之韵公园”。

  彼时,有轨电车终点站已延伸到了公园门口不远的小坡上。由于居民很少,四周显得很是安静。园外清新静雅,园内鲜花处处,依山而建的条状海岸线修得十分平整舒缓。十分抢眼的一组“浪花与海鸥”白钢雕塑简约浪漫、线条优美,与几组游客模样的铜像共同座落在整洁的护堤上,凭海临风,阳光暖照,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和谐。顺次望去,无论是向海而卧的巨龟,花草间的奶牛、巨人鞋、风车磨坊,还是顽童、对弈老人……所有的仿真雕品都栩栩如生,充满妙趣。

微信图片_20210412095504.jpg  水深的地段,建了整洁的海堤。水浅的地段则平整了沙滩,留给市民当作休闲浴场。

  依山的一侧依势就形,不仅高低错落着布置了大量绿化,还将老犍沟原住民迁走后,将老屋和木船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供人们参观、幽思、缅怀和纪念。它与公园里的现代艺术作品相得益彰、互为衬托,仿佛是对历史和未来的一种清晰而明确的交代。

  因为是大连市内唯一向北的海水浴场,且南向有山遮护,所以每当太阳斜照的时候,山体会将毒辣的阳光拦在海滩以外的海面,阴凉庇佑下的海滩上,人们体温舒适、视线明亮、心境摇曳生姿。如果赶上云朵位置刚好,从云缝中射下的条条光幕,如同黑暗影院里的变幻光柱,它斜角向下顷泻并缓缓变化,花木、雕塑品、礁石和海面一齐被涂上了奇幻的色彩。站在大自然这只巨手制作的骇人“投影作品”下,人们内心会感到一种惊悸和震动!

  多数的夏日里,余晖映照在远空的云朵或薄薄的海雾上,形成一条一带的美丽晚霞,令人目色神迷。

  据说,当时在海之韵公园求婚的成功率超过百分之九十!很多小夫妻在结婚典礼的当天,都要格外驱车到这里走一遭。

  其实不只是年轻人,即使老夫老妻也多喜欢结伴而来——也许他们在回忆一段经历,也或许他们在寻找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那些美好的东西。

  海之韵公园跟它当年的快速崛起一样,仅存在了短短几年便十分突兀地从人们视线中倏忽间消失了。移山填海工程将海岸线向里面推进了很多。所有曾经的雕塑都没了踪影倒是其次,唯一能游泳的浴场也永不复存在,成片的水泥护堤构件和结实的铁护栏把人和海隔出了距离,用手触摸一下海水都成了情感难事。

  海之韵无语,可我们少不经事地读过它——它曾经生机勃勃,它曾经饱含爱意,它曾经对我们波光流转、暗含情愫。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