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候读过一本小人书《我要读书》,是节选自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对于五十岁左右的人来说,可能对这本小人书并不陌生,当时还流行过一个动画片《半夜鸡叫》,就出自《高玉宝》。“三更灯火五更鸡”,最后也演变成了周扒皮的“半夜鸡叫”而家喻户晓。我今天所要写的这篇短文虽然与高玉宝的小人书题目相同,但内容肯定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毕竟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自己也有些吃惊。对于六岁就开始读小人书的我来说,四十多年来就没有停止过读书,而现在我每天干的事情就是读、听、写,既然如此,今天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这是我对沉迷网络三年来的一个反思,是一觉醒来后的真实感受。

  沉迷网络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但总以为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深恶痛绝,其实如我一样的中老年人也会如此。诚然,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便利,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快乐,也是空前绝后的。问题的问题是,然后呢?如果说应该享受这美好的生活,那十之八九会像我一样沉迷于网络,最后的结果不是享受生活,而变成了生活享受,甚至会娱乐致死。《中庸》有言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对于网络,如果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损害的可能不仅仅是身体健康,甚至会是整个人生。

  中国的语言实在是丰富,而中国人的理解往往会“相对”,因此便会造成许多人一知半解,误解和曲解。就像今天我所说的,意思当然不是为了反对网络。因为我既不是有奶便是娘的人,更不是一边吃着娘奶还骂娘的人。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要沉迷网络。我用智能手机将近三年,现在每天漫游于网络上的时间在八、九个小时,甚至是十二个小时以上,当然主要是读、听、写,三年来在便签上积累的资料与我三十年来的积累差不多一样,但我却没有读书的感觉,内心不是变得充实而是变得空虚,不觉得是在珍惜时光而是浪费生命,尤其是喝了无数的似是而非的鸡汤,鸡汤少喝一点,也许会让人变得健硕,但喝多了鸡汤一定会让人变得臃肿。所以我要从这虚拟的网络中走出来,省得别人说我“当局者迷”。

  看着书架上那些曾经的老朋友,现在变得灰头土脸,我便觉得有些自惭形秽。虽然他们也像我一样,有些老态龙钟,但跟他们相处久了会让我变得悠闲、恬淡、安详、温馨和静谧。而网络的速度太快,这种文化快餐让我总有一种吃不饱,更吃不消,并且吃了还想吃的感觉,最后一直吃到吐,致使我更加浮躁而失去定力。但是,我毕竟不是一个忘恩的人,虽然人总是难免有喜新厌旧的习惯,可我还是坚信歌中唱的那样,“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觉得我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个人的情况找到那个合理的“度”,从而实现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之间的互补。因此,我所说的“书”便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老朋友。以后,我可能会更多与老朋友们在一起,尤其是那些自成体系的老师们。当然我也不会忘记三年来结交的新朋友,跟年轻人在一起的感觉,真的是让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希望,我也一直梦想自己是“老不死的”。

  我要读书,不是因为我对文坛感到悲观,从而“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因为坚信文坛前景一片光明,未来更加繁荣灿烂。文人对于文坛的悲观,最早我听鲁迅先生说过,在那样的年代先生都认为“无需悲观”,我辈又怎么会失望到绝望?我身边的悲观的文人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悲观,所以才天天喊着文坛悲观,其实是用空喊在掩饰自己的悲观,这是文人的悲哀,更是人生的悲惨;第二种是因为别人天天喊着文坛悲观便自作多情,附庸风雅地跟着喊起来,其实是用鹦鹉学舌的方式在掩饰自己的无能,这是文人的无能,更是人生的无有可能;第三种是透过文坛的悲观而振奋精神,想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其实他们才是真正地看到了文坛的悲观,好在他们没有沉沦,这才是文人的良知,更是为人的骨气。鲁迅先生说:“历史绝不倒退,文坛是无需悲观的。”

  我要读书,是因为我不想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甚至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那些断片化的东西也许会让我“拍案惊奇”,但很难让我“静水流深”,因此便不想再休闲式地随便翻翻。

  我要读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