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从寒起。2014年冬至前一天,我忽然天旋地转,剧烈地恶心呕吐,头部疼痛,全身发冷,一阵阵的狂吐让我站立不稳,把持不住,仿佛要把心和肠都呕出来,万般难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我觉得头顶上的冬阳阴惨惨的,生命如秋叶飘零,此时的身体是如此的虚弱。服过汤药,躺在床上,头脑里思绪混乱。一会儿是父亲殷殷叮嘱:天冷多添衣。一会儿是逝去的母亲那期盼关爱的眼神,一会儿是对想挣脱病痛折磨的冲动,一会儿梦见一座座的坟茔墓碑、面目狰狞的鬼魂,在药力的作用下,我迷迷糊糊地睡去。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大智度论》卷十将人的病因粗略分为两种:“一者因外因缘病,二者因内因缘病。外者,寒热饥渴,兵刃刀杖,坠落堆压,如是等等外患名为恼。内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等种种名为内病。如是二者有身皆苦。”人为什么会生病?佛眼看世间,一切皆在病中。病从业来?病从业生。每个人的因果报应不同,身体健康情况不同。有的人天生身体好,没病没灾,有的人一年到头,不在愁中即在病中。有些业力重的人,一出生就从娘胎里带来绝症或奇奇怪怪的病症,一辈子被病和愁折磨。

  如何才能远离疾病,现在电视里讲养生防病的节目目不暇接,各种保健机构如雨后春笋,各种保健品大行其道。如何防病,佛家认为,发了清净心可以远离诸病,肉身之病是由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的有形之病,无形之病还在于心理,一切烦恼,一切妄想,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从这种观点来说,不论是人间还是仙界,疾病如影随行,无所不在。

  翻一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关于患病的作家及疾病的描写也是十分出彩的。疾病是社会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尼采说,我过的生活真的很危险,我是那种可能爆炸的机器。1889年元月3日,在意大利的都林广场上,尼采神志不清地抱住一匹被马夫鞭打的马脖子胡言乱语,从此开始发疯。尼采一直体弱多病对身体特别敏感。他的著作中常常提到五官、头颅、手臂、手、大腿。体内各器官,他后来染上青楼之病,得了梅毒。梅毒在他身体的坑坑洼洼的地方牢不可破地安营扎寨,时而安静,时而狂舞,使这位大师陷入疯狂。在光明与黑暗,高贵与卑污两种力量的撕扯中,犹如火星撞地球,火星四溅。产生了美丽的思想火花,天才的尼采在疾病的引领下和上帝相遇,妙思蜂涌,妙笔生花。尼采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写就了《权力意志》这本小书,你可以直接面对尼采狂燥而高傲的灵魂。

  司徒保罗晚年得了一种怪病,他称之为“身上的一根刺”。他说他三次求上帝将这根刺拿走,但都未被允许。后来他才明白,这是上帝要他在软弱中显出刚强。保罗到底得了什么病,他身上的刺到底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恶性肿瘤、骨质增生、皮肤骚痒,有的甚至考证出这根刺其实是他内心的情欲,他有同性恋倾向,整夜为此辗转反侧。

  《红楼梦》的价值堪称中国文学的万里长城。《红楼梦》中嵌入大量的疾病描写,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多个学科,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如此之多的疾病描写是对生活的一种再现。患病的不仅仅是人的心理和生理,还包括人的思想。疾病往往与书中人物的身体、性情、命运和生命的意义紧紧相连。

  《红楼梦》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贾氏家族的年长者身体要比年轻人健康,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贾政、贾赦等,他们的病在内心,是内心的守旧、腐败和恶毒无耻。年轻人大都受着疾病的折磨和摧残。宝玉常犯“痴”、“呆”之症,黛玉天生体弱,身患肺病,王熙凤、秦可卿患的是妇科病,小姐丫环们因身心双重疾病的折磨死去的人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真正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日久见人心。久病亦然。长时间生病,一生与疾病相伴,宝黛之间的爱情经受住了疾病的考验。黛玉自己坦言:“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饮食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过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而宝玉却是一日三趟地探病、问病。宝玉挨打,黛玉也毫不避嫌,哭得眼睛肿得跟桃子似的。他们的爱情在经历疾病的过程中升华。宝玉不仅知道黛玉的病因,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病因所在:“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地说出来,我也为你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脂胭斋评点说:“真怜真爱真怜真惜中,每每生出此等的病来,病因爱而得,于病中见出爱得深沉、炽烈。”

  鲁迅先生甘于淡薄,自奉甚薄,贡献社会甚厚。晚年时体质衰弱,疾病缠身,却绝不怯于面对死亡,他活着,工作着,至死方息。须滕医生是这样记述的:先生在世时曾说,受着胃扩张和肠驰缓症的妨碍,每日的食量不及常人的一半,就连饮食的味道也尝不出来了。一天,给先生拍了胸部X光照片了,我告诉他右胸病变严重,左胸损害尚小,还可以做点事。

  鲁迅先生患的是肺病和肋膜炎,在病中,他以只争朝夕的紧迫心情与死神争夺着时间,校阅瞿秋白的遗著《海上述林》,翻译《死魂灵》的下部,选印珂勒惠支的版画像,把这些事情做完后,他又在开始张罗出版自己创作三十七年的结集了。对疾病无所畏惧,是鲁迅的常态。他常常去看病,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出,可知身体不适时,鲁迅常常去医生处诊治的。鲁迅早年学过医,深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所以疾病来时,他并无营营扰扰,求治不迭,遑遑不安的心情。他看重踏踏实实工作的人,憎恶那些浮夸吹嘘、无所作为的人。鲁迅一生疾病虽多,但他善于争分夺秒,将时间和精力恰当的、妥善一用在工作和学习上,这正是他以56岁的有限生涯,为社会作出无限贡献的原因所在。

  鲁迅一生都未能挣脱少年时父病的阴影,直到46岁写《父亲的病》时,父亲临终前的惨状还使他流露出了深深的负罪感。可以说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痛楚记忆,不仅对鲁迅日后的学医构成了决定性的触动,也改变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鲁迅见证并经历了很多疾病,他“弃医从文”的故事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深意的寓言。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自言做小说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立场,“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从来都不只是生理性的疾障,而总是有精神性的指向,“病”成为了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隐喻,疗病也被引申为对民族精神的救治,在鲁迅先生笔下,农民的生活穷困潦倒,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农民更谈不上有什么人格尊严,如阿Q、闰土、七斤、祥林嫂、爱姑等,他们的生计没着落,他们的人性被压抑,人格被扭曲,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显得冷漠、麻木、愚蠢、奴性十足,心理都有点病态。病态的旧中国是鲁迅的愤怒之源,也是鲁迅的思想之源,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融人了病态的中国,为病态的中国愤怒、呐喊、思想,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奋斗。

  命运之中的不速之客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应付这不速之客是人生的必修课。面对疾病,除了接受,积极配合治疗,别无选择。关于残疾,在轮椅上坐了三十多个年头,最后被疾病折磨得英年早逝的作家史铁生有着自己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残疾是与生俱来的,看到人所必然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两千多年前,身体健全的苏格拉底明白了人之必然的无知,被阿波罗神称为最智慧的人。史铁生只不过碰巧是个残疾人,他的智慧使他由生命中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肉身所遭受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困住了轮椅中的史铁生,但永远限制不了他灵魂和智慧的飞升。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关于信仰的话,发人深省。最点睛的一句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

  应当说,人有身即有病,人有心即有虑。疾病人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城市乡村少不了医院,少不了医生,医保社保也是如今的两大保障。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疾病让人体会到了生之不易,健康之宝贵。贫与病是一对娈生兄弟,除了人力不可抗的车祸、自然地衰老,疾病是人生路上的伴奏。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病中,其思也真。

  生病的时候,人人都是哲学家。在病中,身体孱弱,思维特别清晰,觉得自己像一片叶子,飘在空中,沉沉浮浮,不知道会落在哪里?人在病中,觉得以往种种人与人之间的计较、恩怨,都轻如鸿毛,病好后只愿从此世界太平,自己与世无争,万般认命便可,对自己的生命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地方落幕充满了疑虑恐惧。

  生病是顿悟的机会,是火中的涅磐。生病能够为人睁开一双天眼,看到一切过往的幸福都是水中月、镜中花,风中烟。能使你看透繁华浮荣背后的破旧不堪。所有曾经的欢乐都不能抵消此时此地的痛苦。相反,享受的欢乐越多,越难以忍受疾病的折磨。如果是从大灾大难中走来,便没有什么能让你痛不欲生了。打个比方,一个长期瘫痪的人,现在有一条腿能走路,心中自会有莫名的惊喜。

  作家贾平凹说,每一次生病都像看了一本哲学书。他相信,每一次生病都仿佛又成熟了一步。凡是人类自己想要的,欲罢不能的,一味贪得无厌,总会使自己得到恶果。只就饮食起居来看,再也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只顾一味嘴馋。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选择饮食,要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为中心,才能健康长寿。在自然的法则中,人类总是不安分的破坏者,总是想僭越,也总是自食其果,当人们有节制的按自然规律来克制自己后,就会发现,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那么难达到,就会发现,人生会更自由,身体会越健康。

  生病时的人心特别柔弱,生病可以拨开人深埋的灵魂。老年梁实秋说过:“我僵卧了许多天之后,看着每个人都有人性,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可以留恋的,不过在我体温脉博都恢复正常时,又故态复萌时,眼睛里又揉不进沙子了。”人生病时,才会去思考平时不去思考的事情,才会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有的时知道自已来日不多时,反而会做出很多平时无法想像的事情。

  原小娟是一家时尚杂志的编辑。她的味蕾尝遍了世间的美味,她长期坐飞机来往于各国之间采访,三餐不正常,压力大,睡眠少。2006年7月7日被医院确诊为胃癌晚期。7月13日,她开始写病床日记,将她的眼泪、她的不眠、她的痛苦、她的反思、她对生的渴望一一记录,她的博客获得了2006年国际博客大赛最佳中文博客。

  原小娟反思自己患癌症的原因,超常的工作强度和严重的睡眠不足是第一个病因。在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力会大幅度下降,身体会受到损害。第二条,没有善待自己的胃,饮食极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反复折腾,胃成了身上最薄弱的器官。压力和紧张,是原小娟总结生病原因的第三点。从贫穷到富有,只是一场疾病的距离。因为生病,原小娟被时尚杂志解聘,因为失去工作,又要治病,原小娟卖掉了房子,而最后,疾病终于夺走了原小娟如花的生命。可惜,人死不能复生,再悔再恨也挽不回健康的生命。

  发明了苹果手机的乔布斯智慧无双,一只小小的苹果手机,对手机进行了一次最全面彻底的革命,赢得了金银满钵的巨大收益。但是,再有智慧,再有金钱,也买不回健康的生命。商界精英王均瑶日夜操劳,积累了数以几十亿计的财富。有一句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长期的劳累过度,压力过大,加上烟酒无度,暴饮暴食,使王均瑶英年早逝。在病中,他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人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应当去追求与财富无关的东西,也许是情感,也许是艺术,也许是童年的一个梦。我生前赢得的财富都无法带走,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与物质无关的爱和感情,会一直陪伴在身边。世界上最贵的一张床是病床,可以有人替你开车,有人替你赚钱,但没有人替你生病,有一件东西丢了永远找不回,那就是生命。

  病来如山倒。2006年寒风凛冽的早春,母亲查出得了尿毒症。怀着一份生的渴望,母亲吃过无数的中药西药,每周在医院里做血液透析,医生只能治病却救不了命,最后,母亲终于敌不过疾病,油尽灯枯,永远告别了人世。母亲走后的那段日子,我一天要流几次泪,静下来,眼前就会浮现出母亲那双充满了渴望的大眼睛,想起母亲健康时在厨房里用有力的双手为儿女们切菜,炒菜的情景。

  记得在萍乡市中医院陪伴母亲治病时,红光满面,鹤发童颜的名中医王祖德教授微笑着说,身体自身是不会病的,病是自找的,是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心理的忧虑让身体生了病。心到病除,要有与疾病和谐共处,积极配合治疗的意志,才能让身体渐渐康复。可恨可惜,再好的医药都无法挽回母亲宝贵的生命。

  人有病,天知否?回答是否定的。天亦有情天亦老。人生如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自偶然的人,最终要归于泥土归于大地。对于人类来说,生病就像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不可抗拒,不请自来。生病的价值在于最终使人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不再总是追问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意义这些话题。

  生病后最大的感使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不论和平与战争,劳碌或安逸,贫穷或富有,高贵或低贱,痛苦或快乐,成功或扶败,活着,平平静静地活在当下,就是王道。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