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名叫周玉石,是一位从事了一辈子林业工作的共产党员,一位被破格晋升的高级工程师,也是一位在基层做出突贡献、享受政府津贴的林业专家。

父亲,在我心目中,不仅身材高大魁梧,他的人格更是高尚无私。多年来,他凭借自己的勤奋钻研和创新改革,在事业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从小,我就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青年时代的父亲,凭着勤学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北林校(现在的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从此,他就与树木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在一户人家的大门口发现了一棵很高很直的杨树,出于林业工作者的敏感,他决定以这棵树为母本,繁育更加优良品质的杨树品种。那时候,科研工作条件艰苦,没有试验基地,他就带领身边技术人员克服困难,搭建育苗基地,为了选育出稳定的好品种,他们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杂交试验,他们顶着大凌河的风沙、伴着朝霞和日落,在低矮的小屋里,饿了就啃一口玉米饼子、没菜就拔一颗大葱蘸大酱,渴了就喝一口冰冷的井水。有时,在种苗实验田一待就是好几天。从繁育、杂交、到良种选育,他们像对待孩子一样用心。定期对树苗的生长期进行数据监测,对不同品种优势进行筛选,对海量的技术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对比分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儿,二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父亲和他的杨树苗研究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文革结束后,他们将积累的五万多字的宝贵数据和资料整理成文。1980年,父亲等人撰写的论文《优良杂种——锦县小钻杨》被辽宁省林业厅、国家林业部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锦县小钻杨被辽宁确定为推广良种。父亲更忙了,跑完丹东跑新民,为帮助小钻杨“定居”,四处做技术指导。几年功夫“小钻杨”被河北、吉林、黑龙江和内蒙等省区大量引种并成功栽植。1980年至1989年间,仅省内就栽植面积30多万亩,比一般品种增加价值超过2亿元。

1988年,父亲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杨树委员会第18届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国际杨树委员会主席威亚特很感兴趣,带领英、美、德、新西兰、比利时五国专家来到锦县林地实地考察。林场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援助和合作单位,“三北009杨树育种项目”研究中心,国内外专家来往不断。五年150万美元的资金援助让父亲无比激动,“杨树速生丰产示范区”正式落成,给父亲增添了无穷的干劲儿。当外国专家来到林地考察的时候,父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和同事研究杨树的故事,外国专家不住地点头。父亲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祖国各地栏目组和地方各大电视台媒体争先报道。一时间,“大凌河畔杨树王”的称号响誉全市。

1993年10月,为表彰父亲对国家林业科技方面做出的贡献,父亲成了小县城国家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获得者。由于父亲出色的科技成果,同年,他成功地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他先后获得了“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那时候,我正在读初中,父亲与他的杨树的故事传遍小小的县城,让我和全家都引以为傲。父亲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让我引以为傲的事迹还不止这些。

父亲不但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在工作上更是敢于创新,大胆改革。他处处为职工着想,时刻把职工的利益挂在心上,一份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鞭策着他,带领大家蹚出致富路。

记得那一年,县林场因为管理经营不善、大部分职工待岗,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父亲临危受命,被派去当场长。刚入场的第一天,他就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为职工描绘了自己的宏伟蓝图,并承诺要在两年时间实现扭亏为盈。父亲和领导班子商量,提出了大胆的改革方案:“以林为主,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父亲到处跑资金,跑项目,真是费尽了口舌,历经了磨难。两年后,他抓住其他企业征地的机遇,将原场部以有偿兼并的名义转让给该企业,并转出本场工人98人。获得资金后,父亲将老场搬到有利于开发第三产业的县城,在102国道旁边,兴建了新场区。办公楼宽敞明亮,养鱼池、球场、花坛、喷泉等一应俱全,并在院内建起了白杨宾馆,在城郊附近开办了商店、饭店、木材加工厂、筷子厂,帮助林场职工发展了养猪、养牛、药材种植业等。那两年,他一鼓作气办了9个小企业,安置职工和家属就业数百人。他把过去的林业工区改为分场,分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林业工人除了负责林业生产之外,还可以承包耕种林间空地,一律取消工资,报酬由林业专业承包和间种土地承包相结合的办法提取。企业改革刚一实施,说什么的都有。父亲顶着各方压力和阻力,毫不动摇地推动改革,终于在两年后,见到了成效。仅宾馆一个部门,年收入就达100多万。1988年,工人的月平均收入超过3000多,高的达到七八千。过去“等靠国家拨款”的林场,一下子成了改革步子迈得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单位。父亲也因此获得了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林业部全国国有林场优秀场长的荣誉称号。父亲的林场被评为国有先进林场。

说起父亲为林场的经营发展付出的心血,母亲最有发言权。多少个夜晚、多少个节假日,父亲都在场区值守,有时很晚才回家。记得刚到林场的第一年,父亲因为上火得了急性肝炎,住进了医院,病刚好他就赶紧跑到单位上班去了。 奶奶爷爷去世的时候,他只在老家待了两天就回来上班。家里孩子上学读书的事,父亲很少操心过问,我们姐弟几人都是靠自己努力,考学、找工作。

那时候,家里子女多,母亲又没有工作,孩子上学、吃饭穿衣需要钱,都是妈妈东挪西借凑上来的。父亲却从不占公家一分一厘。记得建场办公楼招投标时,有人给父亲送来一个装着钱的信封,面对来人,父亲公事公办,毫不讲情面,直接给甩了回去。父亲当领导多年,从未凭借领导的权利和地位为孩子走后门、开绿灯。大姐夫结婚前就是林场技术科的科员,父亲到了林场后,没有提拔重用,还经常提醒姐夫要模范带头,有时严厉的批评让姐夫很下不来台。为这事,母亲没少和父亲生气。可父亲却说,自己家人更要严格要求,不然我怎么管理别人。父亲就是这样一个讲原则的人,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家人。

退休后,父亲发挥余热,当起了楼长。他不顾年迈多病,真心为居民做好事,在他和大家的努力下,小区实现了封闭管理,路面花园都有人管,小区供暖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民们都对父亲的为人充满了敬佩,对父亲为小区所做的好事充满了感激。

如今,父亲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晚年,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听新闻、看新闻,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从小到大父亲时常教育我们下一代,要拥护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到任何时候,不说反动言论,不做诋毁国家名誉的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如今,全家祖孙三代人十多口人中,有十位是党员,就连今年新入大学的孙女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这就是我的老党员父亲,他一辈子都在为党和国家尽心尽力,默默付出。多年来,我们子女一直以父亲为榜样,立志要做他那样的人,为国家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翻开父亲的回忆录,我看到这样的开篇:“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过得有意义。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父亲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句座右铭,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女儿永远为您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