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所谓“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南京这座城有近二千五百年历史,这在中国的古城中不算最悠久那一拨的。但是,这座城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有过大几十个名称。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有不少古城至今还保留着二、三千年前的名称。和她们相比,南京绝对算是个另类。

  南京的更名如此频繁,我认为和这座城在历史中的处境有关。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这座城的兴衰浮沉之剧烈恐怕非一般古城可比。这座城曾经在数百年中是荣贵之极的帝都,随后便被“覆城为垦”,大火连烧三个月。一千七百年前,这座城就曾经有过上百万人口,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大都市。这座城也曾被数度屠城,“尸拥长江水不流,满目遗体堆成丘。”在我看来,这是一座“繁华与凄惨齐飞,美丽共悲壮一色。”的城。

  每一次浮沉往往伴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一国之都、郡治所在地(省会)、中央直辖市、县级地方……这座城在这些天壤之别的江湖地位中周而复始,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地向前走。同时,城市名称也在这些浮沉中变更着。

  南京被称为南京只是最近六百来年的事。说到六百年之前的事,把这座城称为南京并不准确。为了叙述方便,这篇小文姑且将其称为南京,或者称“这座城”。

  完整地阐释南京历史上的几十次更名是那些专家们的事。这篇小文只想聊聊这座城几次比较有意思的更名。可能有些故事只是传说,但也饶有趣味,以博同好一笑。

  公元前三百三十三年,南京这个已经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城终于有了自己第一个登上户口簿的正式名称--金陵。这时的南京这块地方已经三易其主,吴-越-楚。

  南京这块地方最早属于吴地应该没有疑议。但从泰伯到夫差,没一届吴王在这里建城。有人认为夫差甚至阖闾在这里建过城--冶城(朝天宫后面至今仍存的冶山道院是佐证),他们据此说南京的历史应该超过二千五百年。但此说似乎不被史界公认,我们还是以公认的东西叙事较好。

  也许是因为这个地方离吴文化的中心--苏州比较遥远,属于边陲地区。直到吴被越灭了,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先生才在这里建了第一座城。这个年份被史界公认为这座城的生日--公元前四百七十二年。不过,无论越王勾践还是直接负责建城的范蠡先生,他们都没想到要给这座城起个名。后人称其“越城”只是因为它是越人建的,这名字不在越国的行政序列之内(没上户口簿),不算正式名称。南京人恋旧,将今天的绕城高速(外环线)命名为“绕越公路”应该和越城有关。

  其实,这个地方离越文化的中心--绍兴更遥远。可勾践先生是个胸有大志的王,不像夫差先生那样只知道沉溺在西施的温柔乡里。越灭了吴,便直接面对了西边的强敌--楚。勾践先生知道,为了争夺长江以南的统治权继而图谋中原,与楚的更大规模战争必将要到来。那时,南京这块地方就是前线,所以要在这里建座城来冶炼青铜,制造武器。显然,在这里建城是因为这里有铜矿和它的战略位置。在当时的政治图谱上,这个城几无地位。于是,南京就渡过了一百多年有城无名的历史。

  我一直认为南京这个地方历史上是属于吴文化区域的。现在的吴文化区域不包括南京只能说明吴文化区域萎缩了。当然,广义的吴文化区域还是包括南京。要说这块地方与越文化有些瓜葛也说得过去。要说南京这块地方与楚文化有啥关系就显得牵强了。换言之,楚文化对南京这块地方鞭长莫及。

  但是,南京人民应该对楚心怀感激。因为,这座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金陵”是楚王给起的。这名太好听了,以至今天的南京人还喜欢把自己的城市叫做“金陵”。

  历史的长河又向前走了一百来年,楚又被秦灭了。被秦灭掉的不止是楚,韩、赵、魏、燕、齐……都被秦灭了。中国从此进入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样的大一统国家自秦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王朝应该千秋万代,自己是始皇帝。

  秦始皇登基后,一天,有位谋士对始皇帝说:“东南方向有紫气。”这让秦始皇有点坐不住了,便开始南巡。走到南京这个地方,果然发现气象不凡。我估计,中国古代的政治谋士们都懂些风水,有的还堪称风水大师,比如我们后面要说到的诸葛孔明先生。秦始皇身边的风水先生们便出主意,可以挖条沟将这里的王气给泄掉。秦始皇一声令下,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在这个地方挖了条沟。不曾想,这一挖挖出个十里秦淮,给南京人民留下了一处千古名胜--秦淮河。

  还有件事情不需动用啥人力物力,那就是给这个地方改名。秦始皇也认为“金陵”这名字太好听了,隐约还有点皇气。便下令将“金陵”改成了“秣陵”。秣就是喂马的草料。南京这个地方一下从堆放金子的地方变成了堆放马草的地方。用南京话讲叫“从米箩跌进了糠箩”。

  秦汉两朝四百来年,南京这个地方一直叫秣陵。基本上秣陵是这座城除了南京之外寿命最长的名称。南京城里现在还有秣陵路,南京郊区现在还有秣陵镇。但是,南京人并不把自己的城市叫秣陵,因为和金陵那个高大上的名称相比,秣陵显得太低贱了。

  四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南京这座城也迎来了她的第一座里程碑。公元二○八年,二十八岁的翩翩青年诸葛孔明先生出访东吴,路过秣陵,在清凉山上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据说,孔明先生当年拴马的石桩现在还在,来南京旅游的朋友不妨抽空去看看。

  有史家论证孔明先生当时路过南京并没停留,那句名言应该是刘备说的。不过,诸葛孔明先生早已被国人神化为集忠诚、智慧、才情于一身的超凡之人。刘备给人的印象除了好哭其余平平。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那句名言是孔明先生说的。

  孔明先生出访东吴的使命是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当年,便爆发了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此一战奠定了中国大地三分天下的局面。战后不久,孙权就真的将东吴的政治中心迁到秣陵来了。孙权先生也认为秣陵这名不好听,遂将这座城改名为“建业”。意思很直白,就是要建功立业。

  孙权的功业寿命不长,传到孙子就终止了。司马氏篡魏建立了晋,随后又灭了蜀汉和东吴,中国又重归了大一统。建业这地名又不能用了。建功立业是洛阳的事,你一偏远地方要建啥功立啥业?难不成要谋反?

  晋朝这次给南京改名没大改,只在“业”字旁加了个耳朵,“建业”变成了“建邺”。南京现在还有个建邺区,市中心也有条建邺路。

  我没太想明白的是,南京人为何保留了“建邺”而放弃了“建业”?要说寿命,从二一一年到二八○年,“建业”好歹也享年七十。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时是把首都定在武昌的,这与其“建功立业”的思想一以贯之。既要建功立业,必得向西、向北发展。可建业百姓们不买账,不愿将自己的财力物力供应到那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地方去。当时建业城里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孙权无奈,几个月后只好把首都迁回了建业。可见,“建业”这名在当时的南京是深入人心的。至于“建邺”,从二八○年到三一三年,只有三十来年寿命。却被南京人至今不弃。我能想到的解释是,“邺”字更像个地名。

  公元三一三年,西晋的最后一位皇帝司马邺登基,“建邺”这名犯了皇帝的名讳,又不能用了,便改成了“建康”。“建康”是南京这座城又一个重要名称,是南京历史上又一座里程碑。整个东晋和南朝时期都将都城设在这座叫“建康”的城里。连续三百年的都城建设,让这座城市繁华至极。“江南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个人口超百万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叫“建康”,那个与罗马并称为世界两大文明中心的城市叫“建康”。直到南陈被灭,隋文帝一声令下,将这个世界第一大都市“夷为平地、覆城为垦”,大火将这座繁华帝都烧了三个月。以至于,今天的南京人关于建康城的样貌要凭想象和猜测(当然也有些考古发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三个月大火烧掉了这座城的豪华宫殿和楼堂馆所,并没有烧尽这座城的皇气。三百年后,中国又一次分裂,所谓“北方五代,南方十国。”南唐又将都城设在了这里。南唐的寿命也不长,但其亡国皇帝李煜却是后代文人骚客们顶礼膜拜的人物。再后来就是明朝、太平天国,纷纷在这里建都。最近的就是中华民国。

  那把大火没有烧尽这座城的皇气,却烧出了这座城更加频繁更名的节奏。这座城的几十个名称,大多出现在那把大火到明朝建立的将近一千年里。据本人不完全统计,这其中比较重要、今天的南京尚留其影的名称有如下这些:

  “建康”自不待言,除了“金陵”,最多被后人用来指称这座城的名字就是“建康”了。夫子庙地区的“建康路”也是今天南京城里的一条重要道路。“江宁”,一直是南京的一个郊县,现在是南京的一个区。南京城里也有条“江宁路”。“白下”,这是南京的一个城区,前些年刚被撤并。好在,“白下路”还在。昇州、上元、集庆、应天……这些名称都在南京的街道中得以保留。

  朱元璋开创明朝定都南京是这座城的又一座里程碑,这座城目前最丰富且重要的古代遗存就是明代留下的。不过,当时这座城并不叫南京。元朝政府给她定的名字叫集庆,朱元璋来了后将其改为应天。意思很明白,我老朱称王是顺应天意的,将来当皇帝也是老天爷批准的。朱元璋后来真的当了皇帝,首都就定在南京,那时还不叫南京,就叫京城。南京是朱元璋儿子朱棣将首都迁到北平后才有的名称。新都城改名北京,旧都城改名南京。可以说,南京和北京是一对同时诞生的双胞胎。

  朱棣之后的明朝是真将南京视作留都的,各种中央政府的部委办局一应俱全,省级机构也分称北直隶、南直隶。表面上看大明朝真的有两个首都。当然,南京这个首都只是徒有其表,部委办局都是虚设。真正的权力中心在北京,因为皇帝在那里。

  南京这个徒有其表的首都直到清朝入关后才被废掉。明代有尊崇祖宗的历史包袱,清代则没有。“一天不容二日”的传统文化又起了决定性作用。南直隶改成江南省(等于降了半级),省治还在这里,但不能再叫南京,改成江宁府。后来,江南省被一分为二为江苏、安徽两省也是这个传统逻辑。江南省面积过大、人口过众,更重要是太富裕,不利于中央集权。南京的地位倒是没变,成了凌驾于两省之上的两江总督府所在地。两江总督府现在叫总统府,是外地游客来南京的首选打卡地。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们最初是打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起家的。定都南京后将这座城复名南京合理,明朝就称这座城为南京,明朝是中华政权。北京则不能再叫了,立马改回北平。一国岂容二京?这是中国文化。

  虽是趣话,也能看出些文化意涵。大一统、中央集权、一天不容二日,这都是中国文化。天下的中心在咸阳,千里之外的“紫气”要泄掉。金是皇家御用,地方上堆放些草料即可。“建功立业”是中央的事,地方上只要老老实实上税即可。“业”字加个耳朵,听话就好。

  中国是传统的“专制国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并不排斥专制。历史经验也证明,那些伟大而辉煌的太平盛世都是在强有力的专制统治下创造的。中国的专制力一旦薄弱,立马就会陷入四分五裂、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局面。

  既然是专制,与其你专制不如我专制。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为频繁的原因。改朝换代都是新朝缔造者凭着实力打出来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不过,每个开国者上任都要在合法化上下些功夫。现在的说法叫“人民的选择”,所以合法。古人讲顺应天意,所以就有了“黄袍加身”之类的伎俩。应天、顺天都是这个意思。

  时代在进步,现代人也不再相信地名里有个京字就会出皇帝了。当然,南京人应该对自己的城市今天还叫南京心怀感恩,毕竟这个名字还是挺好听的。这里的当权者不会因为你掌管的城市名称中有个京字就想入非非要另立山头当皇帝,不敢想,不能想,不愿想。

  人民在一座拥有丰厚历史积淀和文化气质的城市里享受着富足且便利的生活,善莫大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