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远处连绵不断的山丘在心头逶迤起伏时,我知道故乡近了。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体会随着颠簸的次数越多,越有深刻的感触。车窗外新鲜的泥土气息挤进车里,混合着青草味儿,这是故乡的味儿道。故乡并不在我的记忆里,而是在我的生命中。这种感觉犹如鱼在水中而不知有水。

        “刚回来,清明放假了吧?”

         “嗯,二婶儿忙吗?”

         “老农民,没啥事儿。这回在家待几天吧?”

         “不行呀,明天就回去。”

         “你们都忙,快回去看看你爸妈吧,他们可不容易啊!”

         二婶儿是姑姑的兄弟媳妇儿,话里带有明显的乡音。老婆每次跟我回家,都想模仿一下,但总模仿不来。那是我听了五十年的乡音,是我目前欣赏到的最动听的音乐。如果家乡人唠起嗑儿来,那简直就是一场音乐盛宴,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震颤着我的心弦。

        远远地就看见爹爹在门前东张西望,左右徘徊,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小学时的一件事儿来。那是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下大雪,爹爹早早地来到学校,默默地在雪里走动,雪地上留下了一个个“圈圈”。如今,昔日的小学校已经寻不到当年的影子,可那一个个“圈圈”,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爸爸,外边不冷吗?”

        “不冷,家里闷得慌。”

        “我妈呢?”

        “在屋呢,你妈说中午吃面条儿,晚上包饺子。”

         走进院里,这就是我梦里那温暖的巢儿。院子里整整齐齐地打好了十几个菜畦。一畦小葱已经碧绿,几垄沟土豆儿也已经站立,还有几畦子刚喝过水正打着饱嗝,几畦子还晒着太阳懒懒地伸着腰,几畦子正睡着懒觉儿好像进入了梦乡。花墙上的土也早就被爹爹翻过了不知多少遍,正着急地等待着繁花似锦呢。而猪圈里的猪在去年的腊月里就奉献了自己,现在的猪圈里只有几只大白鹅,在嘎!嘎!嘎!地欢迎我,它们把我当成了客人。

          “回来啦?”妈妈从屋里挪出来。妈妈比秋天时胖了些,但岁月又把她压榨得矮了几寸。走起路来,也没有原来那么灵便。妈妈毕竟是78岁的老人了。

         “买这些干啥儿?花不少钱吧,你爸我们倆儿也吃不了这么多。净瞎花钱。”妈妈一边接过我买的东西,一边唠叨着。这已经是老生常谈,我也习以为常了。

        “妈,我不在屋里待了。我先给爷爷奶奶上坟去,我的车还没锁呢。”我心里早就湿润了,但却不敢哭。

         “行,早去早回,待会儿害怕又该起风了。”

          爷爷奶奶还睡在山沟里,爸爸妈妈结婚后就搬到了镇里的小三家村。一路上爹爹给我讲解哪棵树是他种的,是什么树,大概多少年了。哪些树被放走了,是怎么放的,大致在什么地方?爹爹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爸爸,山上的刺儿槐儿都哪去了?”

         “唉!山都分给个人了,没人管了。”爹爹的脸色暗淡下来,人也沉默了。

         山上的刺儿槐儿大部分是爹娘承包栽种的。那是1985年的事儿了,镇里号召在荒山上栽树。干义务工的乡亲们积极性不高,树的成活率很低,镇里就把栽树的活儿包给了爹娘。爹娘就找了五个干活儿不藏奸的,干了三年,刺儿槐儿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简直是奇迹。整个荒山都栽上了刺儿槐儿,当春天开花的时候,竟然吸引来了养蜂的人。爹爹醉在了春天里。可如今,竟然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践踏,被杀害。我理解爹爹的心情。

         “儿子,一定记住一句话‘当官儿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爸爸,我可不是官儿啊!”

         “你毕业回来就好啦!咱家盖大门洞子的时候,阴阳先生就算好了,说咱们赵家会出个官儿的。都怪你妈,非得留城里,城里有啥好?”

         到了爷爷奶奶的坟前,我把纸、宝、香、花拿出来,轻放在地上。用树枝围着爷爷奶奶的坟划了一个大圈儿,默默地给爷爷奶奶念着“阿弥陀佛”。爹爹颤抖着手竟然怎么也点不着香。我默默地拿过打火机,先点燃了几张纸儿,再把香点燃,然后递给爹爹。爹爹把香插在爷爷奶奶墓前的香炉里,我压上了坟头纸儿。我把花摆在墓碑两侧,又把酒,水,香烟打开,摆在爷爷奶奶墓前的水泥平台上。

          “儿子,就你老想着给你爷爷买烟。”

           “爸爸,你不是说爷爷抽烟吗?”

           “你爷爷可没抽过洋烟,你给你爷爷点上吧。你爷爷也喜欢喝酒,每天晚上就喝一小盅,那时家里穷啊!”爹爹的眼睛红了。

           “儿子,你没看过你爷爷吧。”

           “我爷爷看过我,我爷爷走的时候我已经六个月啦。”

         “儿子,你都有白头发啦?”

         “爸爸,我都五十岁的人啦。”

         “ 唉!老啦。你爷爷走了五十年啦?我儿子都这么大啦。儿子 ,这老坟是你爷爷自己选的,前边儿对着那个山头,后边儿 靠着这个山泉,有山有水儿的。算命先生说啦,这可是风水宝地,管着赵家子孙繁荣昌盛哩!儿子,这坟头自己长出杏树来,也是有讲儿的。杏树,杏树,兴兴旺旺吗!爸爸,妈妈出来捡钱吧!你的儿子,孙子来看你来啦!”爹爹的满头白发在春风中颤抖着。爹爹今年八十二岁了。

       老坟上的这棵杏树真的有年头了,一个人都抱不过来。树干粗壮,但分杈很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倔强地扎根在这贫瘠的山丘上,守望着家乡,迎接着儿孙们的到来。杏树刚刚含苞。春天来了,杏花会在枝头绽放。夏天时就会品尝到酸甜的杏子,这可是一棵家杏儿。谢谢爷爷奶奶,你们走了,还不忘荫护子孙后代。孙儿不会令祖德蒙尘,我在爷爷奶奶的坟前默默发誓。

         “儿子,你记住,等我走了,你就把我埋在咱家杏树林里。我早就看好了,第二排第三棵杏树正对着一个山头。”

          “爸爸,你说这些干啥?”

          “唉!人总是要走的。咱家老坟就一棵杏树,我要让我的坟地里全是杏树。”

         十年前,爹爹就把几亩山地全种上了山杏树。他说他老了种不动地了,以后采点儿山杏就行了。没想到他竟有这么长远的打算。

         回到家的时候,哥哥已开车回来了,正在揉面,准备擀面条儿。面条儿,饺子是我每次回家必吃的饭。俗话说,“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

          哥哥是家乡的骄傲。哥哥是家乡第一个考出去的农家子弟,我是第二个。从此,家乡的许多农家子弟才开始陆陆续续地走出了家乡。哥哥给家乡的农家子弟开了个好头。哥哥现在北票市第一高中教书。

       爹爹也是家乡的骄傲。爹爹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大孝子。爹爹经常说的话就是“孝顺,孝顺,以顺为孝”。他曾经拍着胸脯对我说过:“我敢说,我从来没跟爸妈顶过一句嘴。”

         “那我干点啥?”爹爹在院子里忙活了一阵子,进屋了。

          “给我妈烧火去吧!”哥哥说。

          “我可不用他。你们不在家不知道,你爸就知道瞎烧,没一点儿眼色。有一回,把锅里的水都烧干了。天天把炕烧得死热。”妈妈开始数落起爹爹来。

         “妈,你总说你数学好,我觉得你语文学得更好。”我对妈妈说。

         “那是,你们哥俩儿数学好就随我。”妈妈无比骄傲。

         “那我语文好,肯定也随你。妈,这么多年来,我发现你作文就没跑过题儿,三句话后一定会数落起我爸爸的不是来。”我揶揄着妈妈。

        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哥哥也抿着嘴笑了,爹爹看着我们笑,也跟着笑着。可我心里却哭了。

        “爸爸,你知道我们在笑什么吗?”

        “我耳朵聋,听不见。”爹爹年轻时就有一只耳聋,现在俩儿耳都听不清了。给他配耳机,他说嫌费事,其实是心疼钱。

         吃过面条儿,帮妈妈收拾完碗筷后,我困意袭来,我有午睡的习惯。

         我躺在烧得“死热”的炕上炮着老腰,朦胧中妈妈好像给我盖上了毛毯,然后,我便悠然进入了梦乡。真的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我在梦里看到漫山遍野开满了杏花,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我仿佛变成了小,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在红杏枝头的春意里闹着,来回穿梭,自由徜徉……这是哪里?我好像来过。“这是朝阳的杏花节,你看多热闹呀!”一位大妈对我说。不对?我的家是北票市西官营镇。“北票?不也是朝阳的嘛。小伙子,你都睡蒙了吧。”我真的有些蒙了,我在西官儿生活了二十年,在朝阳生活了三十年,哪儿才是我的故乡呢?我刚想问问大妈,大妈却不见了。远远地看见一位穿着唐服的小老头,骑着一头个儿不大,毛色纯黑,四蹄雪白的小毛驴丁零当啷地走过来,嘴里吟哦着一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猛然间醒来,想起来了,这是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