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阳光从菩提树高大、茂密的叶间的缝隙洒向曼春满佛寺的金顶,当伴随着佛寺里天籁般的诵经声在密密的竹楼上空飘荡,当傣族园解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傣家人新的一天就开始了。

  傣族园,孔雀尾翼上的明珠——勐巴拉纳西。是我们祖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许多充满魅力、美轮美奂的地方中最神奇美丽的地方。位于祖国的五彩云南,在西双版纳橄榄坝。                 

微信图片_20210329090650.jpg  傣族园,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呢?

  傣族园,神秘美丽的地方,是如何走进人们的视线和心里的呢?

  这要从一个人的出现说起。(图一:神秘的曼春满佛寺)

  范文武,一个从小在澜沧江边、橄榄坝长大的青年。曾经临危受命辞去农场党办秘书的职务后,自己拿钱承包改造了水果工厂为果脯加工,同时把平时人们交易的自由市场改建为大厅,让游客和摊位主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六年的时光,初入商海的范文武,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果品厂,为企业的改革、下岗分流,走向市场带了一个好头。

  橄榄坝农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投资1000多万,把兴建西双版纳傣族园的重任交到范文武的身上。

  在走马上任组建傣族园的重任时,他说:“我们是农垦的第二代,农垦两代人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祖国的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我们这一代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一、建园

  第一步,打造傣族园,首先是选址,

  “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争创世界民族文化品牌”,这是范文武被橄榄坝农场党委委以重任后,组建傣族园立下的誓言。

  澜沧江两岸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傣家人世世代代依水而居,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十几户、几十户就形成一个自然村寨。怎样在众多的寨子里选出理想的傣族园基地?

  从小在橄榄坝长大的范文武,他太熟悉这块被澜沧江和龙得湖的波光艳影辉映的、这块绚丽缤纷的丰饶的热土上那神秘、古老的傣族村寨。

  他看中了容纳五个村寨的这块宝地,选择了这里相对集中又有各自特色的曼春满、曼嘎、曼乍、曼将、曼听五个自然村寨,为主景的傣族园的雏形。其中曼春满的寺庙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东南亚一带极富盛名。而且,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寨心、自己的水井、寺庙也是各不相同,这是很理想的选择。

  五个村寨组成的傣族园占地面积3、36平方公里。这里有干栏式建筑群竹楼、典雅的亚热带庭院风光、浓郁的傣家民风民俗、古老的佛塔、传统的手工艺,泼水节等。就足以让使游客们痴迷、神往。还有塔抱树、公主井、孔雀坟、寨名、宗教、植物都是那样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选好园址,下一步就是打造各个村寨的绿色花园。

  保护就是发展,在改造和建设中,本着保护就是发展的方针,首先保护好村寨的竹楼、庭院、古木、佛寺和每个村寨的寨心、水井、家庙。

  在整体改造工作中,首先是景区环境、卫生的改造和绿化工作。

  景区的绿化方案,是把景区五个村寨打造成“一寨一景”,以傣族“五树六花”赏花型花木为主。从橄榄坝街道入傣族园有特色的金碧辉煌的景区大门,第一个寨子就是曼将。

  曼将,作为游客进入的第一个寨子,花木要鲜艳夺目、缤纷绚烂,就有了叶子花、紫荆花、圣诞花;

  曼春满,是第二个寨子,也是游客主要的游览村寨,选择了花期长的如凤凰花、一串红、叶子花;

  曼乍,傣家乐接待主要场所,花卉以鸡蛋花、夹竹桃、长寿花、大丽花和茉莉花;

  曼嘎,五个寨子最小的,种植美人蕉、一品红、凤仙、万寿菊;

  曼听,政府重点扶持的寨子,种植了紫薇、朱顶红、石竹、四季海棠。

  这样的绿化,让每个寨子都沁润在花海里,无论坐在哪一座竹楼,向外眺望,都是绿树花艳。

微信图片_20210329090556.jpg


  二、经营

  傣族园公司率先提出:开展“傣家乐“,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谋求发展。

  “公司加农户”、开展“傣家乐”的经营理念,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提法,效果也是很有成效的。景区内的五个傣族的自然村寨,共居住333户农户,以村民们世世代代居所的干栏式竹楼建筑群落、佛寺、自然生态环境、百年古木和田园风光为景区主背景,村民的衣、食、住、行,民族风情和佛教文化形成景区文化构成,互惠互利双赢。(图二:穿傣装的范文武)

  为了让傣家乐这一民俗品牌打响,公司对傣家乐定点接待户进行统一策划、包装,对接待户的卫生、住宿、设施、庭院绿化和游览线路等进行统一整治,改造。

  同时坚持“保护就是发展的经营方针”。即保持浓郁的民风民俗、保持典型的傣家干栏式建筑、保持傣家的传统生活习性和热情好客的礼仪,保护历史文物和傣家的传统文化。

  傣族园中的民居建设、民居环境、寺庙等建设是傣族人民几千年文化的缩影,应该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让中外游客看到、体会到原滋原味的傣族文化的同时,让游客参入其中。

  2000年6月,傣族园公司为让村民安居乐业,尽快依托民俗旅游资源致富。在范文武的精心策划下开启了 :“学一首傣家歌、跳一曲傣家舞、吃一顿傣家饭、住一宿傣家楼、观一次傣家景、干一回傣家活、泼一身幸福水、做一天傣家人”活动的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还是有少数人想把竹楼改建成钢架的。钢架的楼比竹楼结实、好打理。傣族园公司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多方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给农户竹楼的补贴,取得了很好的效应。五个村寨的竹楼依然飘着茶香、迎接远方的客人。


  三、一日做客橄榄坝,夜夜梦回傣族园

  文化品牌的建设一直是傣族园的生命,傣族园在不断完善园内的基础建设,很抓员工、村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同时,以打造世界民族文化品牌为目标紧紧抓住泼水节这块文化品牌主题,构造“天天泼水节“系列民俗活动,兴建了泼水广场。

  傣历新年是傣家人的新年,除了赛龙舟、放高升、大游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泼水节。每年一次的傣历新年的泼水节,只有在每年的四月份新年才有,每年一次、很少有人可以参入,许多游客赶不上,就很遗憾。

  泼水广场的建立了,天天都是泼水节。满足了许许多多的游客的心愿、满足了无数的人们对于泼水节泼一身幸福水的渴望。弥补了许多人不能在傣历新年参加泼水活动的遗憾。

  从此,傣族园开始上演着盛大的泼水节,每天下午的二场泼水活动,成千上万的人,在百名小卜哨的带领下,在一阵阵“水、水、水“和”依拉贺、依拉贺“的狂欢声中,尽情地泼洒出洁白、吉祥、幸福的水花。顿时,水花飞舞、水雾升腾、激情四溢、人们尽情享受泼湿全身的幸福感。激情、狂欢回归原生态习俗的真实,给人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太阳也很慷慨的把最炙热的阳光准时的洒向这片美丽的土地。让每日下午的气温在30多度以上。  

微信图片_20210329090701.jpg  这一举措,很快就叫响了”一天做客橄榄坝,夜夜梦回傣族园“的“泼水节、印象”这一民族核心品牌。

  在“到傣族园看歌舞、到傣族园体验泼水、到傣族园领略原生态的傣族风情”理念的指导下,1999年,又投资1千万,在泼水广场旁建立了全省景区中规模最大、一流的《勐巴拉娜西》歌舞剧场,同时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傣族园艺术团。2002年再投资,对泼水广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同时招聘、培训新演员120 余名,一举打造了全州绝无仅有的“百名小卜哨,天天欢乐泼水节”等大型民俗歌舞泼水系列精品活动,震惊了中外旅客。(图三:泼水节上的傣家小扑哨)

  在这个充满了民族风情的剧场,每天都有精彩的傣家本民族的原生态的歌舞表演。其中的保留节目歌曲《想找竹楼安个家》“绿色的山啰、绿色的水,绿色的西双版纳令我陶醉,想找竹楼安个家,橄榄坝的傣族园风光最美……”一直萦绕在傣族园的上空,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傣族园的总经理范文武。

  在每天下午两场的泼水活动前后,都可以尽情地在这里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傣家歌舞表演、还可以在品味傣家人新鲜水果的同时,听到范文武作词的保留节目《想找竹楼安个家》,让你也情不自禁的想在这里,找一个竹楼、找一位美丽的小仆哨留下了来。

  傣族园自1999年8月1日建成营业,2001年就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四A风景区.。傣族园游人如织,由于外国友人、我国的领导人的频频到访。世界政要也时时地访问傣族园。范文武就很忙,要接待、要汇报、在这样频繁的接待中就有了一次次的宣传,扩大了傣族园的知名度。

  傣族园的独特魅力,犹如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正煽动着阳光、也吸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目光;李鹏、李岚清、钱其琛、彭佩云等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景区;老挝国家主席、泰国公主、泰国上议院和下议院议长,日本王子等外国贵宾游览了景区给以好评。

  云南著名诗人晓雪先生无不感慨地说:“傣族园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

  世界旅游专家曾对傣族园的员工说:“OK。你们简直是在天堂工作。”

  美国人类学博士高美娜女士说:“我刚到景洪时,感到我想象中的西双版纳并不是这样,到了傣族园,我才觉得这里才是我心中的西双版纳”。于时她在傣族园足足住了三个月。临走时,恋恋不舍地说:“我还会再来”。

  在傣族园不仅美景让你惊艳、留恋,美食更是诱惑着你不能自拔。

  傣族园的美食时时处处满足你的味蕾:菠萝饭、香茅草烤鱼、臭菜炒鸡蛋、芭蕉花心做的汤,美味的蘸料是这里的独特配制,蘸各种傣家的原生态的小香菜、小茄子、小臭菜、小玉米,都是美好的味蕾和心灵的享受。还有把庭院围拢起来的各种水果树,满满一树的波罗蜜、柚子、香蕉、杨桃,可以满足你对于水果的喜爱。

  如果你有幸在傣历新年的日子来到傣族园,你可以住进傣家竹楼,成为傣家人,体验傣族傣历新年里的民俗、风俗和真实的生活。

  你会体味到全新的傣家风情。新年的头一天,公司给每个寨子一头牛,傣族青年用很精美的腰刀,很壮烈的杀牛后,每个家庭都会分到牛身上每个部位,包括牛皮、牛血。每家的餐桌上都会是牛的奉献。

  第二天早上,你可以和傣家人一起走进佛寺赕福,看寺庙里的佛爷和和尚念经、祈福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上午,龙舟赛的队员们身穿艳丽的傣家服饰,集聚在寨神家的庭院里,女人洗菜、男人烧菜、他们精美的腰刀就闲挂在杨桃树上。

  很快竹楼下的庭院里一溜摆上了十几张竹子圆桌,上面就是糯米饭、牛身上的一切,血做成白血旺,饭后一起去拜家庙,然后,浩浩荡荡走向澜沧江畔,登上龙舟,澜沧江上的竞技赛开始了。

  最隆重的泼水活动、除了在泼水广场举行的大型仪式泼水,大街小巷也都是水的世界,水花飞舞。晚上到澜沧江边看放高升。

  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新年、必定给游客们意外的惊喜,这样的傣族人家必定吸引着无数的人来到这里。

  那么傣家人现在的生活怎样了呢?举个例子:

  傣族园最大的寨子曼春满,共有109户人家,508人,实际参与旅游经商活动的有109户,占100%。十几年前,农户的评均收入就上万了,他们还有自己的橡胶林、自己销售自产的水果(把菠萝、芒果、木瓜等水果自然晒干)、手工纺织的包包,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曼春满佛寺开发为旅游点后,使寺院也从计划的村民摊派收入转向了商业收入。以前,佛寺中的佛爷、和尚等都需村寨中各家各户轮流供养,如今佛寺不但得到景点的补偿费,佛爷和和尚们还被聘请为游客念经、栓线、开光,也获得了劳动报酬。

微信图片_20210329090543.jpg

  四、成绩       

  一个能在短短的三年之内,把一个新建的小景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傣族园做强、做大,跨入4A级旅游景区行列。

  能在五年之内让傣族园荣获“中国旅游知名品牌”。

  能在七年之内利润的极大收益。

  能在九年之内荣获了全省文明景区的范文武,不辱使命,不仅让傣族园腾飞,还把傣族园推向了世界。(图四:范总和傣家老人在一起)

  这位出生在云南宣威的汉族青年,完成了从一个美丽的梦想,实现了致富傣族人民的夙愿。爱好文学的他,对于文学的坚持,在多年后的今天圆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他的儒雅、好学影响了傣族园的工作人员。

  从傣族园调到曼听公园任职的匡总就是一位书法家,农垦后代的小燕子的画作,屡屡在西双版纳和昆明市获奖。她笑侃着说:“在范总身边,我们都成了有文化的人”,却是满满的敬意。他们何止有文化,他们更有追求,更有情怀、更有敬业爱岗的好品质。

  短短几年,范文武出版了四部诗集,曾经叱诧风云的企业家、现在依然是儒雅的书生、著名的诗人、云南省作家。

  一个汉族青年,一位在南方长大的男人,也有柔情的一面:可以在北方第一次看到洁白的雪激动的流泪;可以为自己的祖母满西双版纳地跑,只为买一双小脚的皮鞋;可以为受灾的地区捐款,可以为贫困的学生捐资助学。这位西双版纳家喻户晓的孝子,老奶奶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每当有人去他在傣族园外橄榄坝农垦分场分给的住房,坐在门槛的奶奶就会问:“你找我孙子作什么?”满满的怜爱。

  在众多的光荣称号中: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领导干部、先进工作者、云南农垦杰出青年、诗人……他最以为傲的还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他在一次领奖大会上动情地说:“是党,把我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都归功于党”。

  十年青春的奉献,十年汗水和心血浇灌的傣族园,终于勃勃生机,在这历史的丰碑上,永远镌刻着这个闪光的名字——范文武。

  十年岁月的雕琢, 他把傣族园推向了世界,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和使命,调离到省某集团公司任老总也有十年的光阴了。

  我想,我们要感谢这位成为傣家人民儿子的汉族年轻人,他和傣家人们那份纯真而温馨的情感,一直伴他走向生命的长河。

  他为傣族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党没有忘记、傣族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心中也始终牵挂着傣族园。他升调到省里一个集团公司任老总,人离开了,他却一直心系傣族园,心一直牵挂着傣族园。

  在他和多方的努力运作下,一部歌颂、描绘傣族人们的生活、民族特色、风俗、文化的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在傣族人们的傣历新年期间的1999年,在中央八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好评如潮。看到熟悉的傣族园、听到熟悉的傣族歌曲,心中的感慨万千。

  范文武,他再一次用行动告诉人们,他是如何地爱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傣家人民,守护好竹楼。 

微信图片_20210329090714.jpg

  我曾经七次到五彩云南,六次到傣族园。每一次都得到范总的支持,为我去各个少数民族村寨采访提供方便。多次的接触,让我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了这位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带给我们的美好和真诚。

  2000年、2007年、我两次在曼春满寨子,玉金家的竹楼和他们一家人过傣历新年。2017 年再一次到访时,住在曼嘎寨子。傣族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家竹楼下都停着汽车,穿傣家筒裙的姑娘们骑着摩托车,但干栏式竹楼没变,泼水节没变、民风民俗没变,傣家人的淳朴、热情没有变。

图五: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